书城历史知易行难之北宋倦游
3972100000042

第42章 化工组

第二天,一大早,杜棋星就找来了几个大瓷罐子,又叫来了唐嬷嬷与他的丈夫唐福全,原来是在山上采药贩卖为生,夫妻俩都熟悉地理山货,被他招揽进来了。又找来了江湖郎中姜鹏升,他原来在汴京卖大力丸之类的假药为生,算得是有些化学方面的浅薄知识。当然庞云也参加了。这四个人都懂一些中医药理,倒是以庞云知道的稍深一些,这些人在一齐,勉强组成了化工组。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杜棋星看着手下这些强兵良将们一个个龙精虎猛的架势,颇有些无力感。双手抱着个瓷罐子,不知从何说起。此时,一切化学概念,全部没有。别说“氧气”这种化学名词,连“空气”这种化学意义上的名词都不存在。化学原理,连提都不能提,根本就没法解释清楚。化学与机械不一样,没有那么直观。不知道从何谈起。

杜棋星正在头疼,看到朱仿与彭代进来了。朱仿看杜棋星又在搞这些奇技淫巧玩意儿,脸色就很不舒服了,“五弟,还是须以农事为重。大家早就到田地里了,你先过去把那边事办好才是。”

杜棋星无奈,只得将化工组丢下,先去忙农事。

到了田间,二十多人聚在一块。这些人多年务农,经验比杜棋星强得多。

这批种子,太珍贵了,万万不能出差错。尤其是水稻种子,一旦此次种植成功,那就是大宋整个农业实现了不可思议的跨越。意义重大啊。

杜棋星又把彭代等农民集中起来,讲解了一番三系杂交稻的原理。

他右手抓起一把不育系稻种,说:“这三种水稻,一定要分清楚,万万不可混在一起,绝对要分开。我手上这种稻种,是母的,是女子,她自己是不能生子的,没有男子相配,一到秋天,她就枯萎了。所以,”他左手抓起一把恢复系稻种,说:“这种稻种,就是公的,是男子,他就可以与这母稻相配,生个儿子,就是我们要的种子,种到地里,产量数倍于往日。但是,他们生的儿子,也得找个女子相配啊。”

他将左手的恢复稻一扔,再抓起一把保持系稻种,说:“这稻种,也是公的,是男子,他与这女子配对,生下的刚好就是女儿,就可以配给儿子了。这样循环无尽,年年都有好稻种。”

彭代倒是听懂了,点点头,指着保持系稻种说:“这个就是野汉子嘛。”

鲁涤尘也指着不育系稻种笑道:“这个女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恁的不守妇道。”众人一听大笑。

杜棋星心里一动,三系杂交稻原理还真就是如此。干脆就将三个稻种的名称确定为:老爷稻,娘子稻,泰山稻。继续讲解说:“老爷稻与娘子稻,生的儿子,就是好稻种。但是,这个好稻种只能用一茬。因此,必须再将娘子稻与泰山稻配对,生下女儿来,刚好与儿子又配对,这样,得到了孙子,又是好稻种。我们想尽了办法,就是要得到这个好稻种。这三种水稻都是缺一不可。”

这一番解释,众农民就全都懂了。彭代点头说:“就象老百姓传宗接代一样的,儿子长大了,必要娶个小娘当媳妇,这家里就有了孙子辈。这老爷稻娘子稻是一家,这泰山稻娘子稻又是一家,儿子小娘长大了,结上亲家而已。”

众人听他讲的有趣,又是大笑。

周景松点点头,“只是这种子不能自家保留了,年年都要向生产种子的人购买。这却与以前大为不同了。”

这二十多人马上就想到了,这种子若是生产出来了,只怕年年都不会吃的,太珍贵了,只怕都是要向外卖的。一年一年的卖种,积累下来,这其中的利润,只怕是惊人啊。

杜棋星看众人全懂了,才放下心来。三系杂交稻是前世以举国之力,袁隆平院士领导,穷五十年心血的结晶。多年实践下来,得到的优良种子,特性已经极为稳定。只要这些农民理解了,就好办了。只要稻种顺利的生产出来,亩产七百斤,这是他的保守估计,前世亩产已经超过了一千六百斤,高的甚至达到了二千斤。虽说现在没有化肥,不过,亩产七百斤,应该是绝对有把握的。

他又对彭代说:“这二十人,还是少了一些,还要招些人手来。”

彭代道:“才一百亩地,我们这二十人,一人才侍弄五亩,尽够了。”

“这些种子太过珍贵了,若是遇上水旱灾害,到时再找人就难了。干脆凑到五十人,一人管两亩,精耕细作,小心照看。另外,我这田地外,竖起一圈篱笆来,你着人昼夜看守,不得懈怠。辛苦过这一段,有了收获,我自赏你。”

彭代躬身答应。

陆秉堂接道:“如此方是稳妥长久之计。我们也须得勤勉一些,时时督促。还要记好每日庄稼的一应情事,不可疏漏。这天时虫病,也得要警醒提防。”众兄弟齐声称是。

中原农业文明发展到了北宋,这农业上的技术,还真的是发达。这些人看了种子包上白纸介绍的种植方法,基本上都能看懂。在农业实践经验上,他们都比杜棋星强得多,众人一起讨论,不久就商量出了实践的基本思路来。相比化工组,杜棋星可要轻松多了。

待一切商量妥当,众人就干了起来。

杜棋星特别要求朱仿划出数亩地来,专门种植豇豆,豌豆,紫云英,苜蓿,油菜等植物,这些都是绿肥植物,应该开始探索绿肥在作物种植中的作用以及合适的成分,并且希望尽快实现常规性使用绿肥。

然后,他就返回了家中,化工组的一帮子人还等着他呐。

经过与庞云,姜鹏升,唐福全两口子,这四个人一番讨论,他决定还是先按死套路来积累众人的经验。

这一回,干脆连讲解都直接省略了,他用毛笔在一张大白纸上,详细的列出来以苏打〔碳酸钠〕制备烧碱〔氢氧化钠〕的全套过程,其中包含了小苏打〔碳酸氢钠〕制备烧碱的过程。这两种都可制出烧碱来,基本相同,小苏打稍微复杂一点。

已经采购回了相当数量的苏打。

只要烧一点青石,烧出生石灰来,溶到水里,得到熟石灰,与苏打反应,就能生成氢氧化钠溶液。这是实验室制备烧碱的方法。

目前为止,没有使用工业方法大量生产烧碱的条件,先用实验室方式,搞人海战术,大量的投入人工,先获得初期必需的烧碱溶液再说。

烧碱溶液是非常容易获得的,但是,要得到符合杜棋星的要求的烧碱溶液,这就难了。

首先需要一台相对较为准确的天平,没有钢铁,实在是做不出准确的天平。土法上马,先让木匠们做了几个木天平,又买了几台称银子与中药的精确些的秤,对参与反应物的重量进行控制。

其次,杜棋星将此次实验中所有的原料,参与反应物,都按大的来源分成了十几类,每一类使用光谱分析仪与电子显微镜,测定出了其纯度,杂质含量,确定了所有原料非常精确的组成成分。有了这个精确成分在手,就能够进行一些控制,使最后生成的烧碱溶液的纯度马马虎虎达到自己的要求。

第三,就是专门使用一套程度来控制溶液的浓度。这个简单,无非是浓了就加水,稀了就烧,蒸发。并且保证在改变浓度的过程里,保证溶液的纯度依然控制在大致可接受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