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054

第54章 毛泽东与延安农民

霍静廉

在杨家岭看到毛泽东和五位农民在一起的一张照片。图中主席笑容满面,正和农民们交谈着。尽管照片上的人都已故去,但杨家岭人谈起那一幕仍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毛泽东问了庄稼,问了生产,还问了各家有什么困难。当他知道村里有个大小伙子杨志孝,家里穷,父母双亡,30多岁了还娶不起媳妇时,毛泽东说:“是得帮帮他。”过了几天,毛泽东把自己的几十元稿费支援给他,让他置办衣物。新年前夕,杨志孝准备成亲时,谁知新娘子因没有花轿坐而不穿新衣,不过门,把杨家急得团团转。群众把这件事告诉给毛泽东。毛泽东沉思了一下说:“有主意了”他让身边的同志把办公的方桌抬出来,四条腿朝天,腿上绑了椽子,四周用红布一围,一顶漂亮的花轿做成了,新娘子高高兴兴被迎进了家门。这事杨志孝不知讲了多少年,他说:“我的父母在阴间也会感激毛主席!”

过寿,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在延安时,人们多次提出要给毛泽东祝寿,可他怎么也不同意。有一年正月十四日下午,他在枣园的村外散步,看见几个老头在一起聊天,便走上前去和他们亲切交谈。老人们告诉毛泽东,他们年龄都在60岁以上,有两个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明天就是他俩的生日。毛泽东听了笑着说:“那很好呀,你们都是年逾花甲、德高望重的人,应该给你们祝寿才好。”第二天下午,毛泽东派人请来了枣园乡24个60岁以上的老人,把他们请到书记处小礼堂。孙永聚老人一把拉住毛泽东的手说:“毛主席,您是咱庄户人的大救星,我们大大小小的事您都挂在心中。过去我们给地主干活,没吃过饱肚子,没穿过好衣裳,谁还给我们过寿!”毛泽东说:“老人家,不要难过,今天咱们翻了身,当家做主人。你们老人经验多,做事稳重,要教育年轻人搞生产、支援革命。”随后,他又请老人们吃寿饭,亲自为老人敬酒,祝老人健康长寿、老当益壮。老人们要走了,毛泽东给每个人送了一条毛巾、一块肥皂作为寿礼,激动得老人们热泪盈眶。

在延安,毛泽东有不少农民朋友,杨步浩、吴满有就是他的常客。还有一个郝光华,更有不寻常的交往。

1941年秋,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南关举办了农业展览会,13个大窑洞里陈列着谷子、糜子、玉米等各类农产品样品。一天,毛泽东也来看展览,一边看,一边作记录。当看到写有“延安南川吴家枣园郝光华”名字的展品时,一个工作人员指着旁边的一位农民说:“主席,他就是郝光华同志。”毛泽东立即拉着郝光华那布满老茧的手说:“听同志们讲,你劳动得很好,打了不少粮食,大家都应该向你学习啊!”郝光华又激动又紧张,半天说不出话来了。毛泽东亲切地说:“郝光华同志,咱们找个地方谈谈好吗?”

毛泽东领着他来到林伯渠办公的地方,亲切地问他:“请你来参加十月的劳模大会,怎么来晚了?”

“今年庄稼大丰收,生产更忙了,实在腾不出手来。”

主席略微点点头说:“我给你算了算,今年你打的粮食自己吃一年,还可余四年。人人都像你,我们就有办法了。国民党封锁,我们不怕,日本鬼子,我们也一定能打败他!”说着毛泽东递给郝光华一支烟,自己也点了一支,接着说:“我想向你这个劳动模范请教,谷子地不锄,碾出的小米是什么成色,每斗多少斤?锄了一遍的是什么成色,多少份量?锄了二遍三遍的又是什么样子?”

郝光华不好意思地说:“做是做过了,没有注意,也没称过。”

主席和蔼地说:“一些老农民已经有了研究,在土壤、肥料、水分相同的情况下,锄三遍的一石能碾七斗半小米;锄两遍的,能碾出六斗;一遍的能碾五斗;一遍不锄的,只能碾四斗多,分量也轻一些,没有油性。”

毛泽东深入细致的作风使郝光华深受感动。过了一个月,郝光华收到毛泽东寄来的信:“郝光华同志,我很想见你,有些情况想问问你,请来我家一次。工作闲了的话,我一定去吴家枣园看你。”为了方便,主席还特意写上他每天几时办公,几时休息。

第二天,郝光华带着鸡蛋、蔬菜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说:“人来了就行了,我可不喜欢你送东西。我的伙食标准已经足够了,就盼望你带来好消息。”

主席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就详细询问村里的情况,开了多少荒地,养了多少家畜,有多少男劳、多少女劳,每亩地上多少肥,农民对变工队的意见……最后主席意味深长地说:“粮食是宝中之宝,生产粮食最光荣。没有粮食,大家怎么工作,怎么打仗?你是劳动模范,又是村长,要带领更多的群众,为革命生产更多的粮食!”

这天,毛泽东请郝光华吃了饭,不时地给他的碗里夹菜。饭后,一直把他送到一里外的地方。

在延安,不少人说起毛泽东,都说他宽宏大量,对群众特别爱护。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时,清涧县一位农民因谩骂共产党、毛泽东,被社会部抓了起来。毛泽东得知后立即找那位农民亲自问话。当得知农民公粮太重,无力承受而心生怨恨时,毛泽东立即指示放人,并要求边区政府认真调查研究,减免公粮。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有一份陕甘宁边区人民支前统计表,从1947年3月到1948年2月,仅群众参加的担架队、运输队、修工事等就用劳218万人,这才是我们胜利的坚强后盾。党群的鱼水关系是革命事业发展的基础。共产党、毛泽东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才取得了群众的大力支持。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我们一天也不能脱离群众!

(作者: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