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014

第14章 关于毛泽东两首五律写作背景的探讨

姬乃军

1996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诗词集》,共收入诗词67首。其中收录了1947年在转战陕北期间所写的两首五言律诗《张冠道中》和《喜闻捷报》,填补了以前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中解放战争前期作品的空缺,弥足珍贵。笔者怀着对一代伟人的无比崇敬之情,谨对这两首五律的写作时间和时代背景作一探讨。

@@@一、关于《张冠道中》

《张冠道中》全诗如下: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关于本诗的写作时间,编辑者仅注明为“一九四七年”。在注释中,编辑者写道:“1947年3月中旬,胡宗南指挥国民党军14万余人,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进攻。3月18日晚,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随后,他在陕北延川、清涧、子长、子洲、靖边等县转战。张冠道,是他当时转战中经过的一条道路。”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先后经过延川、清涧、子长、绥德、靖边、安塞、子洲、横山、米脂、佳县、吴堡等11个县,并先后在38个村镇居住。在毛泽东转战陕北走过的道路中,并没有一条叫“张冠道”的道路。但作者既然以《张冠道中》为题,也当有所依据。那么,“张冠道”究竟是哪一条道路呢?

从本诗描写的景象来看,当写于秋季。而1947年秋季,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先后在佳县朱官寨、张家崖窑、神泉堡居住。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的《汪东兴日记》记载,1947年9月21日(农历丁亥年八月初七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离开居住了29天的朱官寨,沿着五女河川(黄河支流佳芦河的一条支流)向东南行进,然后又沿着金明寺沟(五女河的一条支流)折向西行,经张家湾村,至张家崖窑。在此居住两天后,于9月23日到达神泉堡。毛泽东五律以《张冠道中》为题,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离开朱官寨,沿五女河川南行时,因口音不同,称“朱官(寨)道”为“张冠道”;其二,由张家湾村向西行进时,有同志介绍说这是一条通经官庄村的道路,因而毛泽东称之为“张冠(官)道”。因此,这首五言律诗当写于9月21日或22日,写作地点为张家崖窑村。问题的症结在于,当时当地会不会出现“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的深秋景象呢?佳县地处陕北高原东北端,气候具有温差大,雨雪少,春旱严重,霜早雾多等特点,每年无霜期为160至170天。佳县历史上曾有“八月(农历)陨霜杀禾,大饥”的记载。由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在陕北》一书中,收录了高锦升、崔仲方所写《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一文,也记述说:“当时,正是秋庄稼快要成熟的季节。不料连续刮了两天西北风,天气突然变得很冷。秋霜降临了,不成熟的庄稼大都被冻死了,庄稼人见了,谁不心疼……”由此可以证实,当年9月,佳县确实曾出现过早霜冻。因此,《张冠道中》一诗写作于1947年9月21日或22日,写作地点为张家崖窑村的推论应当是站得住脚的。

@@@二、关于《喜闻捷报》

《喜闻捷报》前有作者所写引言:“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全诗如下: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作者已写明,系中秋节所作,而这年的中秋节是公历1947年9月29日。据《汪东兴日记》记载,1947年9月23日,“由张家崖(窑)到达神泉堡”。10月17日,“从今天开始毛主席由神泉堡出发去佳县调查、参观。”据此,这年中秋节,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同志是在神泉堡度过的。《周恩来传(1898-1949)》一书对1947年的中秋节有着很精彩的描述:“这年的中秋节,是在胜利声中愉快地度过的。在朱官寨(按,此处有误,当为神泉堡——笔者注)的一个院子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请战士们一起席地而坐,就着辣椒喝酒。大家赏月谈天。晚上,周恩来给已远去河北平山的邓颖超写信。信辗转寄到时,邓颖超正在看信,她的秘书陈楚平说:‘情书到了!’邓颖超看完后,笑笑说:‘这哪里是情书?是形势报告!’陈楚平指着信的最后一段话:‘对月思人,不知健康否?于中秋节。’说:不是有‘对月思人’吗?”(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这段描述,可以说是《喜闻捷报》一诗的最佳题解。神泉堡位于佳县城西南,东距黄河不过七八公里,依山傍水。毛泽东和战友们在胜利捷报频频传来的喜庆气氛中,把酒赏月,高谈阔论,自然诗兴大发,逸致遄飞,欣然命笔,写下这一佳作了。月圆时节人未圆,诗人遥望南天,不见故里,儿女们又不在身边,对月思人,故而写下了“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的诗句。从而使我们看到了一代伟人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深切眷恋。此诗当写于中秋之夜,也就是公元1947年9月29日之夜,地点当为神泉堡。

@@@三、关于两首五律的写作背景

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期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进攻的重要历史时期。而这一战略任务的转变,是毛泽东在极端险恶而艰苦的环境中部署和指挥的。周恩来在建国初期曾经说过: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1947年6月30日夜,邓小平、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之后,陈赓率部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部进入豫皖苏平原,开始执行外线作战任务。三路大军以“品”字形阵势,在辽阔的中原地区纵横驰骋,完成了战略展开的任务。几乎与此同时,许世友、谭震林所部于1947年9月初展开胶东保卫战,在20多天之内,歼敌14000余人。西北野战军主力部队于8月20日,胜利进行了沙家店战役,歼敌6000余人。毛泽东于8月23日在佳县前东原村召开的西北野战军旅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指出: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用我们湖南话来说,陕北战争已过坳了。在此之后,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又发起了岔口战役,歼敌4000余人。并先后收复了佳县、吴堡、靖边、子洲、横山、吴旗、安塞、志丹等县城和青化砭、蟠龙等战略要塞。东北民主联军于9月14日发动了秋季攻势。“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作为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为自己战略进攻的伟大构想逐渐转化为现实而感到自豪。毛泽东的两首五言律诗,就是在这一伟大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从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转战陕北的艰难困苦,更领略到了胜利的喜悦和欢欣。就在毛泽东这两首五律写作后不久,10月10日,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公开发表,并向全党、全军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目标。这个在国民党政府所谓的双十节“国庆”日中公布的口号,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斗转星移,光阴荏蒋,50年弹指一挥间。当我们今天手捧毛泽东50年前写下的两首五律,仍然备感亲切。戎马倥偬写华章,永留豪气在人间。毛泽东的两首五律,诞生在莽莽苍苍的黄土地上,使黄土地增辉,也必将与黄土地一起永远共存。

(作者: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