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116

第116章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前后

张国全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海军陆战队10万多人兵分五路,从上海闸北向中国守军发起突然袭击,宣称24小时占领上海,基本解决中国问题。

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两位军长带领下奋起还击,于是举世瞩目的淞沪抗战爆发了。

就在这个不平凡的夜晚,中国第一杀手、老同盟会员王亚樵在上海桃园里44号召集部众紧急宣布“暂停刺蒋,全力以赴抗击日寇!”改“铁血锄奸团”为“抗日救国义勇军”,成立20个大队,命华克之、刘刚、郑抱真、余立奎等分别担任队长。组织起工人、学生、商人、市民近万人,当夜即开赴太仓战场,配合十九路军浴血奋战,击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

上海《申报》作了及时报道:“昨夜,日军对我不宣而战,十九路军英勇还击。我军与日兵在虹口路、宝山路、福生路及天通庵车站等处作战时,有9000义勇军开赴前线,为国效命。在王亚樵指挥下,义勇军虽枪械缺乏,但冲锋陷阵,无不奋勇当先。他们冒死攻下了日军司令部……在进占日本海军陆战队本部时,我义勇军曾将数倍于己的日军包围,肉搏多时……刻下仍在宝山路及虹口路一带乘胜追击!”

抗日义勇军的爱国事迹立时传颂沪上。一些文艺界著名人士热血沸腾,决心把义勇军的英雄事迹改编成电影,片名定为《风云儿女》。田汉为影片写完故事梗概后,又为主人公——诗人辛白华设计了一节歌词: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歌词写出不久,田汉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夏衍接手田汉工作,把梗概改编成了剧本,并把歌词交给了年轻的共产党员聂耳。

聂耳拿到歌词的时候,也得到了敌人即将逮捕他的消息。上海地下党指示聂耳出国暂避一时。出国之前,聂耳思绪万千,连夜突击拿出了一首雄壮、刚毅的曲谱。这就是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7月,田汉由南京宪兵司令部获释出狱的当天,恰逢《风云儿女》首映式。作为电影主题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问世,田汉十分高兴。但是,曲作者聂耳再也听不到这支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进行曲了。年仅24岁的聂耳,不幸殁于日本藤泽市鹄沼海的波涛中。《义勇军进行曲》成了他的绝唱。这真令人伤心。然而,这支歌唱遍了上海,唱遍了烽火遍野的大地,成了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共同呼声!

1949年,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第一缕曙光。政协一届会议即将在北京开幕。毛主席亲自召集了20多位各界名人座谈讨论国歌问题。这时,一位瘦弱的中年画家站起来说:“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怎么样?”

这位画家叫徐悲鸿,他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专家。没想到,他却对国歌提出了一个最佳建议。

徐悲鸿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周总理的响应。周总理发言说,这支歌曲雄壮豪迈,有革命气概,而且节奏鲜明,适于演奏。他认为作为代国歌是很合适的。

大家鼓掌赞同。

最后,毛主席综合了座谈会上众人的意见,宣布通过了徐悲鸿的建议。

在政协一届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之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开国大典时,徐悲鸿作为政协代表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他听到了那庄严的乐曲。他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多年以后,在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决议,《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作者单位:民盟延安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