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109

第109章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有20人,其中有表决权的14人,他们代表着全国994名党员。陈独秀主持了大会,并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其中农民是“重要成分”,他们“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建党以来尤其是国共合作一年来的历史经验后,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重大进展。也表明,党在这时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而四大的不足之处是:对如何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在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回答,对政权和武装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弱点,在以后革命运动发展中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

“四大”结束后不到两个月,孙中山在北京因肝病逝世。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有80人,代表着全国5.79万党员。陈独秀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

党的五大是在“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半个月这样一个非常状态下召开的。也是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把汪精卫看做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把武汉政府看做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就导致了对汪精卫、对武汉政府采取右的迁就主义政策,并对他们可能的背叛丧失警觉;没有能在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为全党指明出路,挽救革命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却徒然丧失时机,坐视整个局势继续恶化。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长达20余天的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近郊的兹维尼果罗德镇塞列布各耶别墅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42人,正式代表84人,候补代表34人,代表着4万多名党员。

大会选举出中央委员23人,候补中委13人,后又在六届一中全会上,选举出中央政治局委员7人:向忠发、周恩来、苏兆征、项英、瞿秋白、张国焘、蔡和森;候补委员7人:李立三、彭湃、杨殷、罗登贤、关向应、徐福根、卢福坦。向忠发当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常务委员会主席。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中央主席(正式命名)。常委由向忠发、周恩来、苏兆征、项英、蔡和森5人构成,候补常委委员为李立三、徐福根、杨殷。

会上瞿秋白作了《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报告,周恩来作了《组织问题报告和结论》、《军事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共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121万党员。这次大会与六大相距17年,它负有总结以往革命经验和迎接抗日战争胜利的任务。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任弼时、陈云等在会上发了言。

七大的工作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

七大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在24年中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的经验,制定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纲领和策略。

二是批评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系统地阐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三是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七大选举产生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七大”以后,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显示了党的团结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50多个外国的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朱德、陈云、董必武等100多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

这次大会的基本任务是:总结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

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大会经过反复的酝酿和讨论,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选出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97人当选为中央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969年4月1日至24日,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512人。当时,全国共有党员2200万人。

林彪代表党中央在这次大会上作政治报告。

这次大会选举出170名中央委员和109名候补中央委员。

九大的突出特点是,自始至终为左倾思潮和个人崇拜的狂热气氛所笼罩。毛泽东的一个简短的开幕词,竟被高呼万岁的口号打断数十次。这次大会使“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它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在党的历史上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按照党章规定的五年期限,这次代表大会是提前一年召开的。毛泽东主持这次大会。当时全国有2800万党员。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249人。大会选举中央委员195人,候补中央委员124人。

十大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大会通过的由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负责起草的政治报告和党章中,没有正确地分析林彪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必要的教训,反而肯定“九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仍然号召全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坚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预言“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将长期存在”,把批判林彪的“极右实质”列为首要任务。在这样的左倾错误方针指引下,只能使“文化大革命”愈拖愈久,破坏性的后果愈来愈严重。但一些众望所归的老干部得以重新进入中央委员会,毕竟反映了另一个重要的趋势。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代表大会距“十大”只有四年。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1510人,代表着3500多万党员。华国锋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叶剑英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邓小平致闭幕词。

会议总结了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的根本任务。还修改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十一大”本应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新时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但是这次会议没有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是由于当时的党中央没有能在根本思想上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多年来党内的“左”的错误,而担任党的主席的华国锋仍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继续犯了“左”的错误。

所以,总的来看,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两年间,虽然已经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各项工作也有所前进,但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包括党的十一大修改的党章所包含着“左”的错误,从而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在总体上受到严重的阻挠。因此这两年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这种局面到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才告终止。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575名,候补代表145名,代表着3965多万名党员。邓小平致开幕词,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叶剑英、陈云就干部队伍的新老合作和交替问题讲了话,李先念致闭幕词。其中,邓小平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二大”提出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把继续推进经济建设作为党全面开创新局面的首要任务。这次大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大会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并且制定了新的党章。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并选出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十二大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正确路线,制定了新的完善的党章,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正式代表1936名,代表着4600多万名党员。赵紫阳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大会批准了这个报告,修正了党章的部分条文,并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大会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还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这次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并指出我党60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正式代表1989名,特邀代表46名,代表着全国5151万名党员。江泽民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决定不再设中央顾问委员会,并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到党自己的旗帜上。同时,江泽民在报告中第一次郑重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2048名,特邀代表60名,列席代表296人。

会上,江泽民代表十四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

“十五大”对党章作了部分修正。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制定的跨世纪战略部署的核心。

“十五大”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在随后召开的十五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江泽民、李鹏、朱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这次代表大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大会通过的报告,从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科学地总结过去,筹划未来,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对国际国内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鲜明主张、指导原则和方针政策。这个报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作者: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