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
37788800000009

第9章 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6)

在苏联和苏共中央历任领导之之中,斯大林是非俄罗斯族的格鲁吉亚人,但其行为却是印发争议最多的一个领导人。20世纪20年代,在如何组建苏维埃联盟的问题上,斯大林提出要以俄罗斯联邦作为国家的主体,其他国家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盟俄罗斯联邦,由俄罗斯人控制联邦中央的权力,这一提案遭到了列宁的激烈反对没有得以实行。20年代末,斯大林逐渐掌握了党内和国内的绝对权力并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改造苏联。斯大林认为当时苏联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克服民族分离倾向、消除民族独立的意识,因此一直致力于压制地方民族主义的分离势力。实行全盘集体化、政治大清洗等措施,有部分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地方分离势力,但这些措施事实上对非俄罗斯族造成了伤害。30年代末,根据斯大林“各民族的文化在将来融合成一种有共同语言的共同(无论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文化”的主张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俄罗斯语言文化,要求一些非俄罗斯民族用西里尔字母代替拉丁字母,因为俄语是“各族人民的财富”,苏联所有的民族都必须学习俄语,也因为“俄罗斯文化在俄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此外,在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认为某些少数民族在战争期间有通敌叛国的嫌疑,因而强制一些少数民族迁徙。从1941年起,共有日耳曼人、卡尔梅克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卡拉恰伊人、库尔德人、巴尔卡尔人、克里米亚鞑靼人等数个民族被强制流放,其自治共和国或自治区也被撤销。战后,1945年5月斯大林接见卫国战争中的红军将领时说:“我想举杯祝愿我们苏联人民,首先是俄罗斯人民的健康,他们是加入苏联所有民族中最杰出的民族,在这次战争中被公认为我们苏联各民族的领导力量。我举杯祝俄罗斯人民健康,不仅因为他们是起领导任务的人民,而且因为他们有明确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耐性。”

斯大林的后任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违背了列宁所指定的苏维埃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上台后对斯大林的民族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他制定了要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设想,因此在民族政策上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各族人民融合为一个新的历史共同体,将苏联的所有民族融合成一个单一民族——苏联人,期望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民族问题。因此他在任期间苏联政府不断向少数民族地区大量移民,并鼓励异族间的通婚,加速对少数民族的同化过程。他曾在多个场合中谈到俄罗斯民族对于苏联所起的特殊作用,所推行的“民族接近”和“民族融合”

的政策也是俄罗斯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在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中,在对民族问题处理不当的问题上,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是受到指责最多的两个领导人。有学者认为正是他们两个人的失误使得苏联“在肯定俄罗斯民族功绩的同时,在传播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掩盖下,大俄罗斯主义便悄然而至,通行无阻了。

正是在各种外壳的保护下,大俄罗斯主义才得以藏身,难以克服”。包括**********也在后来的讲话中承认:“我的错误之一就在于我低估了苏联的民族主义问题,之前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一次性地、永久地解决了。”领导人的某些方针政策在事实上巩固和强化俄罗斯民族与俄罗斯联邦的特殊地位,强调了俄罗斯民族在国家建设和历史形成的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也确实伤害了其他少数民族对国家的情感,刺激了地方民族主义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从整个苏联时代来看,在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时,苏联的各任领导人在几乎所有的公开声明中都是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而且其目的和原则都是要维护整个苏联、所有加盟共和国的利益,而并不是仅仅以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联邦的利益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苏联时期,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传统被中断了,至少是被淡化了。

第三节 苏联解体与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兴起之间的关系

俄罗斯学者伊利英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是隐藏在历史之中的,它不仅贯穿于过去,而且也表现在未来。”俄罗斯民族主义自彼得大帝改革以来,一直伴随于俄罗斯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轨迹之中,其作用和影响贯穿于沙皇俄国的历史始终。只是到了20世纪初,社会主义苏维埃的成立才割断了这一传统。秉承共产主义理念的苏联处理民族问题的时候坚持了“民族平等”的原则,从形式上淡化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是1991年前后,伴随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联邦的成立,俄罗斯国内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日益高涨,俄罗斯民族主义才重新爆发出来,获得了弹性增长。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不仅成为了俄罗斯国内凝聚民心的统一意识形态,而且成为了整个国家维护民族利益的鲜明旗帜。

民族主义首先是一个历史问题,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历史性特点,同某一特定的民族发展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状况、经济文化的交往、该民族的实际地位是促成民族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主义以民族或国家为归属对象,是一种集体(或集团)意识,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对未来的共同愿望和对共同命运与信念的认同。

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民族主义一直是沙皇俄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角色,对于俄罗斯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时表现为积极的凝聚或融合的效果,有时则表现为消极的分裂或****的效果,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俄罗斯民族主义还会表现出极端和非理性的特征,最终将国家、社会引导到偏激和狂热的极端主义上去。在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战争充当了激发民族主义产生和兴盛的催化剂。彼得一世上台后以争夺面向欧洲的出海口为目标同瑞典展开了北方战争,结果惨败。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军队的软弱和落后,同时激发了国内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为了能够尽快组建自己的强大军队在战争中取胜,称霸世界,彼得大帝在国内进行了“用野蛮制服俄国的野蛮”的欧化改革。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罗斯昂首踏入了世界强国之列,开始了新的发展征程,如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所写:“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大家庭。”19世纪前半叶,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农奴制的危机也日益显现出来。1826—1850年,俄国国内发生的农民反抗地主的骚动就多达576次。1858年时农民的暴动已经遍及俄国欧洲部分的25个省。沙皇政府竭力对外扩张,试图掩饰并转嫁国内危机。“为了在国内实行****统治,沙皇政府在国外应该是绝对不可战胜的;它必须不断地赢得胜利,它应该善于利用沙文主义的胜利狂热,用征服愈来愈多的地方来奖赏自己臣民的无条件的忠顺。”“俄罗斯帝国主义在19世纪上半期的时候几乎增加了1.5倍。”但是,俄国在与土耳其进行的克里木战争中遭到惨败,“俄罗斯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在俄国内生活中引发了严重的后果,它使统治阶级认识到俄罗斯军事技术落后的原因关键在于农奴制的存在”。成为了农奴制改革的催化剂,日益强烈。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出来,要求俄当局采取得力措施,迅速改变落后状态以获取对外战争的胜利,全体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迫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决定“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于1861年2月废除农奴制。尽管其存在缺陷,但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依然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举措,具有进步的意义。

但在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国内建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基本上避免了对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过度渲染,而是竭力遵循一种“民族平等和睦”的原则来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就如列宁所提倡的:“压迫民族或所谓‘伟大’民族的国际主义,应该不仅表现在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表现在压迫民族即大民族要处于不平等地位,以抵偿在生活中事实上形成的不平等。”当然,苏联政权存续期间俄国国内出现了几次民族情绪高涨的时刻,但很明显,这几次民族主义并不是对内,而是对外的,因而在官方的文件和宣传中都是以“爱国主义”的面貌出现的。20世纪初,战争的阴影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对其虎视眈眈;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消耗了俄国国内大部分的财力和物力,国家变得衰弱无力。如此危急的状况激发了俄罗斯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主义的情绪在民众中迅速蔓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顺利执行、工农红军在前线的奋勇抗战、老弱妇孺在后方加班加点支援前线,都显示出了民族主义一致对外的巨大力量。虽然持续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国内的经济,但是民众团结一心的整体状态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使得国家对政治经济的调控成为可能。1921年在列宁的坚持下开始实施以农村征收粮食税、城市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活跃了国内市场,改变了国家的经济面貌,为以后苏联工业化和集体化的顺利执行提供了坚实基础。20世纪40年代,希特勒率领大军进攻苏联,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又是爱国主义为主导的民族主义情绪促使全国上下万众一《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352页。

心,以英勇无畏的精神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铁蹄,最终力挽狂澜,击退了希特勒的军队,为整个国家的安危,也为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1年前后,俄罗斯联邦代替苏维埃联邦登上了历史舞台,但苏联解体带来的余波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从根本上威胁着俄罗斯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乃至生存,于是,俄罗斯民族主义作为应对危机的一种动态的思想潮流在俄罗斯国内大规模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