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微型汽车市场研究
37418600000022

第22章 参考文献(1)

1.白雪洁,戴小辉.基于DEA模型的中国主要轿车企业生产效率分析[J].财经研究,2006(10):35-47

2.班卫东.轿车购买力模型和市场容量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4(9):16-19

3.保罗·彼德着.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战略[M].韩德昌译.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曹建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J].管理世界,2003(4):68-76

5.陈道平,刘伟.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及其弹性和预测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138-142

6.陈惠雄.生命成本-关于消费函数理论的一个新假说[J].中国工业经济,2005(8):5-13

7.陈林奋.汽车工业高技术化趋势与我国的对策[J].软科学,1999(1):25-28

8.陈守东,杨东亮.我国财政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9):119-133

9.戴双兴.规模经济是汽车工业的基础[J].汽车工业研究,2004(2):10-13

10.罗延发.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研究——基于随机系数1ogit模型的实证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7

11.戴益敏,许礼刚.汽车市场需求趋势分析与结构调整战略[J].审计与理财(学术版),2005(4):30-31

12.丁波.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轿车市场短期需求预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4(5):65-68

13.董焕忠.类生产函数企业价值链管理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4.杜建,李惠玲.汽车营销渠道成员的选择[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120-123

15.冯飞.鼓励和推进节能环保汽车的发展[J].交通世界,2007(10):78-81

16.冯飞燕.中国汽车销售渠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机械管理开发,2009(8):119-120

17.菲利普·科特勒.营销学导论(第四版)[M].余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18.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十版)[M].梅清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9.高杰.成分品牌来源国形象对品牌资产及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以汽车产品为例[J].经济经纬,2009(3):119-123

20.高维和,黄沛,王震国.资产专用性、渠道异质性与渠道投机行为:基于中国汽车企业的实证[J].财贸研究,2006(4):102-109

21.葛晓巍.市场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分化及市民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7

22.郭克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市场与经济技术条件分析[J].管理世界,2001(2):102-111

23.韩颖,潘志刚.中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的双创新分析[J].技术经济,2005(3):44-47

24.韩兆林,张晓燕.高科技企业分销渠道的模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1999(2):37-41

25.何林.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浅析[J].预测,2005(2):12-15

26.何山,胡树华.中国汽车产品市场扩展特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8):191-194

27.何兴容,凡福善.中日汽车产业政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6(4):47-49

28.何元贵.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

29.郝晓彤,田慧.对美国汽车流通发展的制度演进的分析及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0):39-42

30.亨利·阿塞儿.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策略[M].韩德昌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1.傅家骥,雷家肃,程源.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81

32.计国君,张巧虹.汽车供应链中的分销渠道治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9):50-56

33.贾根良.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一)[J].南开经济研究,1998(6):29,34

34.贾新光.关于中国微型汽车发展的若千思考[J].世界汽车,1999(4):26-27

35.江甫.长安微车:得渠道者得天下[J].广告主市场观察,2009(4):47-47

36.姜湘南.微型客车/轿车市场:举步维艰绝地反击[J].汽车工业研究,2008(4):36-40

37.姜湘南.微型客车市场火爆——2009年国内汽车市场一道亮丽风景线[J].轻型汽车技术,2009(5):49-54

38.姜湘南.2004年国内微型汽车市场形势分析及2005年预测[J].汽车情报,2005(3):4-13

39.金履忠.大力发展微型车应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重大战略[J].综合运输,1999(11):4-8

40.金剑锋.SCP框架下的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8):54-56

41.科斯.盛洪.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2.李柏洲,谭瑞松.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发展之路探索[J].商业研究,2006(10):129-131

43.李东进,安钟石,周荣海,吴波.基于Fishbein合理行为模型的国家形象对中国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研究——以美、德、日、韩四国国家形象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8(5):40-49

44.李京文,姚蔚.发展我国自主汽车工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4(5):5-10

45.李金晖.汽车消费行为与消费者满意度研究[J].市场研究,2009(1):26-32

46.李江天,甘碧群,李冠妮.不同价值的消费者购买行为一个基于汽车服务业的初步分析[J].经济管理,2008(5):58-65

47.李平,张小芳,吴玲.汽车行业渠道影响策略、满意度、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108-111

48.李斯祥.能迅速占领农村市场吗——微型汽车市场发展分析[J].汽车与配件,1999(45):8-9

49.李先国.我国轿车业渠道问题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8(4):52-55

50.李兴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SWOT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6(2):13-16

51.黎诣远.微观经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52.廖泉军.对汽车工业规模生产中的不经济现象分析[J].湖北汽车,1999(3):8-10

53.林珊珊.我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

54.刘冰.中美汽车生产与消费的比较[J].统计研究,1999(12):37-43

55.刘兵军,欧阳令南.行为经济学发展趋势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3):7-14

56.刘洪德.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57.刘洪德.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战略性调整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3):66-68

58.刘金玉.我国汽车市场分销渠道模式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04

59.刘枚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60.刘世锦.加入WTO后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选择[J].管理世界,2002(8):54-62

61.刘世锦,冯飞.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2(6):5-12

62.刘燕.汽车行业营销渠道变革的新思路[J].汽车工业研究,2008(8):32-34

63.刘一昕.中国汽车营销渠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2009(2):39-41

64.刘宇.江铃公司分销渠道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65.刘佑铭.营销渠道中知识共享对成员关系影响作用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8

66.刘忠东.营销渠道管理创新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67.鲁怀坤,戴强,张继承.分销渠道控管模式策划[J].企业活力,2000(5):40-42

68.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论市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69.罗锐韧.哈佛管理全集(下卷)[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70.罗森布鲁姆.营销渠道管理(第六版)[M].李乃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71.罗元清.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J].西南财经大学,2006

72.马洪朝,张领山.国外行为经济理论模式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9):57-63

73.迈克·R.所罗门,爱诺拉·W.斯图加特.市场营销学——真实的人,真实的选择[M].王宝,来婷妍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4.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购买、拥有与存在[M].张硕阳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5.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1

77.平新乔,魏军锋.中国汽车工业的市场规模和企业数量研究[J].经济研究,2001(11):52-62

78.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9.秦远建,方壮新.改善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08(6):2-5

80.青平.农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