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动物之谜
36944000000027

第27章 奇鸟怪兽(1)

奇兽

长久以来,奇形怪状的人和动物一直存在于人类荒诞的幻想之中,但是,怪兽也偶尔在现实世界中出现。

1998年10月下旬,我国科研人员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探险考察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西南山区的一个偏僻山坳里捕获了一种目前在动物科学考察史上尚无记载的奇异动物。

这只奇异的怪兽(目前科学家们还不知道如何给它起个恰当确切的名字)体长只有一尺多,躯干短粗,四肢生有偶蹄,尾巴细小,全身披着短毛。身体(包括四肢)与老百姓家里喂养的猪崽有些相似。但它的头部与家猪崽却截然不同,而是与猕猴有点类似,有人认为根据它的形像特征,应叫“猪身猴面兽”。如果认真观察可以发现它的两眼不在侧面,而与灵长目动物一样生在正前方。第二个重大的特点在于:陆生哺乳类动物的呼吸器官一般长在眼睛的下方,而本次获得的奇异动物的鼻子却长成管状,而且生在额头上。这一器官的排列,又像是水生哺乳动物的特征。如鲸科动物,呼吸器官在头上方的中间生长,这是因为水里的生活方式对呼吸器官的要求所决定的,这只怪兽明明是陆生动物,器官应与陆地生活环境相对应,但它长了一个管状形朝天的鼻子,真让人费解。

自然界动物的种类很多,据科学家们估计,大约有150万种,为了研究动物,人们把它们分门别类,但这只奇异的动物应属于何类,却颇使发现它的科研人员们发愁:从它的蹄部特征来看,似乎应算偶蹄目动物。但它的五官组合方式却又与灵长类动物有相似之处。更要命的是,不仅我国各处和世界各地都没有发现过与它类似的动物,而且已知的各种古代动物化石中也没有找到过同类的动物。从这点来看,它似乎是个特例。如果是这样,那么从遗传学上讲,它的父母可能是谁?现代科学清楚地表明,猴子与猪绝无杂交的可能。那么这只猴头猪身的怪兽是怎么出现的呢?难道有人对它做过基因转移?不,绝不可能。这只动物的发现是在人迹罕见的大峡谷,在那里生活的只有很少的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封闭生活,根本不具备做基因手术的条件,因此这只动物的来源,可以完全排除人工因素。

因此,也可以说,实际上这只动物乃是目前大峡谷中一种迄今为止我们人类不知道的新物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我国西藏十分偏远的藏东南地区,其地势极为险峻,气象万千,它们从海拔百余米的河谷底部到白雪皑皑的山顶,随着水热组合的垂直变化,从山底热带雨林、亚的后裔。

蛇颈龙是恐龙的一个远亲,它们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种古代爬行动物。在1亿8千万年前的佛罗纪就出现了,到大约7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达到极盛时期,在6千万年前就灭绝了。蛇颈龙的样子特别怪,就像一条大蛇贯穿在一只乌龟的身子里,它的脖子又细又长,脑袋特别小,身子又短又宽、又扁又平,长着尖利的牙齿,是一种凶暴的肉食动物。在蛇颈龙的腹部有两对鳍脚,能像船桨那样划水游泳,还能够像海狮或海豹那样,支撑着身子在陆地上爬行。

在古脊椎动物学史上,早就有蛇颈龙的记载。英国学者玛丽.安宁在英吉利海边考察的时候,第一次发现了蛇颈龙的化石。我国科学家也在四川盆地的侏罗系地层中,发现过蛇颈龙的化石,并且把它命名为威远中国上龙。在新西兰克拉斯特彻奇市附近也有这样的发现。古生物学家综合分析了埋藏蛇颈龙化石的地层和沉积环境,认为蛇颈龙不一定都生活在海洋里,也有的生活在湖泊中,威远中国上龙就是这类蛇颈龙。

古老的蛇颈龙为什么能生存到今天呢?

古生物学家们认为,一个物种由发生、发展到被更高级的生物类型所代替甚至灭绝,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有很多古生物,生存了一个时期以后,由于不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走向灭绝。但也有个别的古生物例外,由于它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变化不大,或者它们逐渐适应了已经改变的环境,一代一代的生存下来。在非洲发现的矛尾鱼(也叫空棘鱼)和我国的国宝——大熊猫,就是适者生存的典型例子。学者们推测,尼斯湖水怪很可能就是蛇颈龙这种史前随着其它动物一起灭绝了。”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那时候有这种鸟的呢?原来,最近古动物学家在乔治岛和西摩岛上发现了古代恐怖鸟的遗骨和化石。对于它们的起源却有两种看法:一部分人认为恐怖鸟并不是在南极地带诞生的,它可能是在南美地方进化而来的;另一些人却认为恐怖鸟的祖先首先是出现在南极地方,后来再向北方“迁移”,同时在不断的进化。

杀人鸟

澳洲的北部和伊里安岛及新几内亚岛的亚热带的丛林深处,有一种生活在森林地面上的鸟,叫做食火鸡,也叫鹤驼。它的身材像鸵鸟,有2米多高,几十千克重,身体看上去十分臃肿,翅膀早已退化,不会飞,只会走,走时很快,有时实际上在奔跑,速度快得惊人,可以与汽车竞赛,遇到2米高的障碍物,也能一跃而过;它的大腿非常发达,是食火鸡的一种自卫武器,脚趾上的长爪锋利像刀刃;当“敌人”和人来打扰它时,它会一跃而起,向对方狠狠的一踢,并积极进攻,利爪锐利如刀,在“敌害”身上一划而过,顿时肠开肚裂,内脏流出而死,所以当地的土著人也怕它们三分。称之日“杀人鸟”,象躲避瘟疫那样的躲开它。

食火鸡的头和颈子很特别:头上长着一只大大的扁平的角质黄冠,好像坚硬的头盔,又叫“戴头盔的巨鸟”;喉颈下面拖垂着一块红色的肉皮,又有人叫它“双颈垂食火鸡”。

食火鸡食量很大,非常贪吃,怕见太阳,所以总是一大清早出来寻找东西吃。

鱼狗鸟

鱼狗既不是鱼也不是狗,而是一种鸟类。

鱼狗是翠鸟科,鱼狗属。它飞得很快,头大,喙强而直全身灰黑色,上有白斑;它的巢穴是挖在河岸的峭壁泥洞之中,它能潜水捕鱼,食鱼为生。

雌鱼狗每次在巢洞中生下6~7个蛋,孵卵的事由雄、雌两鸟轮流进行,它们孵化20多天以后,小鱼狗即破壳而出,这时候则由雄鸟担负着捕捉细小的软体动物的“工作”。但雄鸟衔来的食物由雌鸟喂给小鱼狗们吃。

“小家伙”逐渐长大,不久,小鱼狗便学着吃小鱼了,当然这时单靠雄鱼狗出外去捕食已不够了。于是它们“夫妇”双双在水中捉鱼来喂“幼仔”吃。它们喂食的方法很特别,雌、雄鱼狗捕到鱼后,将衔在口中的鱼直接抛到洞内,而在洞内的小鱼狗却一一张口接受洞外“双亲”抛来的鱼,吞入肚中,抛鱼和接鱼的技术十分高超,这倒是鸟类中的一种特殊的喂食方法呢。

小鱼狗在洞中生活了25天之后,双眼已张开了,羽毛也渐渐地丰满了;由于幼体的身子逐渐长大,原来居住的巢洞已不能容纳下去了。于是小鱼狗本能地利用它们的喙尖和硬羽,在洞中挖泥、抛出洞外,扩充它们的洞穴,解决它们居住拥挤的问题。也就在这个时候,大鱼狗开始教它们的子、女飞行和捕食的“本领”了。等到它们学会了飞行和捕食之后,小鱼狗便飞离巢洞,另觅它处去成家立搴了。

远古鸟

《新晚报》1998年1月22日第3版详细报道说:

法国最近出土了7200万年前的一种大型鸟类化石。

这只大鸟的骨骼化石是在法国南部出土的,巴黎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化石脊椎与骨盆的结合方式进行分析后认为,这应该是一只鸟。另就股骨化石的粗细程度来看,这只大鸟的体重约为140千克,比目前发现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鸟类都大得多。研究人员推测说,这种大鸟可能是与恐龙同时灭绝的。

吃铁马

西亚沙特阿拉伯的北部森林里,曾经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个铁匠背着一箱铁钉,到附近村庄去贩卖。因为天气闷热,走得满头大汗,又累又渴。迎面正逢上了一片大树林,就连忙到树荫下去歇凉。他实在累极了,不知不觉地背靠着树睡熟了。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纸箱破了,铁钉少了一大半,是谁偷了这些东西呢?他四处张望着,瞧不到一个人影儿。再仔细看看,嘿,小偷找到啦,原来是一群小鸟儿!这些顽皮的小家伙在抢吃那些铁钉哩。

铁钉不是不容易消化吗?这些鸟儿吃了铁钉后,会不会把自己的肠胃扎出洞来?这不用担心。原来,这种鸟的胃里,贮藏着含有大量盐酸的胃液,铁钉一跑进里面慢慢的就溶化了。

这些鸟儿也吃别的食物,可是特别喜欢吃铁制的小东西。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副其实的外号:吃铁鸟。

这种鸟儿长得很丑,白色的失而又小的脑袋,长在大而又圆的乌黑的身上。行为也很诡诈,鸣叫的声音如敲响的破锣。

偷东西的鸟

喜鹊喜欢收集各种有光亮的东西,如钱币啊、小金属块啦……,它因此得到了一个外号:“偷东西的喜鹊”。

不光是喜鹊会偷东西,另外还有一些会偷东西的鸟儿。

斯里兰卡有一种乌鸦,也因为有偷东西的癖好而闻名。

人们晒在室外的手帕、手套,摆在窗口的小东西,只要一转眼,就不翼而飞啦。它们还会闯进房间里来,把包裹打开,看看里面有没有自己喜爱的东西。如果有,就毫不客气地衔走了。

当地还有一种红嘴山鸦,为了收集自己喜爱的发光东西,竟会奋不顾身地扑向火堆,想啄起那里面火红的煤块。

印度的乌鸦也是有名的“窃贼”,它常常飞到人家屋里去偷东西。有一次,一家珠宝商店的几千克金丝眼镜框不见了,经过侦查,原来是被一群乌鸦街去啦。在马来半岛马六甲北部,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来营巢,乌鸦变得富有“创造”性了。它们用铁丝做窝。铁丝是从附近一家钢铁厂里偷来的。

澳大利亚的园丁鸟,收藏东西的癖好更加特别。人们从它栖居的巢窝里搜查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赃物”:有花儿、果子、蘑菇、鹦鹉羽毛,甚至还有石英、刀、叉、剪刀、牙刷、眼镜、钱币和玩具……像个小小的展览会。

澳大利亚的滨海城市的一家“黑天鹅”旅馆里,曾经发生过一件离奇的窃案。欧洲一个国家的皇室成员包福莉夫人将一颗钻戒放在窗台上,过几分钟去取时,这钻戒却不翼而飞啦。她向警察局报了案,侦探沙特文赶到现场,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他垂头丧气地回家,看到小儿子正在捣鸟窝,他问是否在捣鸟蛋,儿子回答说是掏小玩具。这引起了沙特文的兴趣,也前去看个究竟。他发现,园丁鸟的巢里面是卧室,外面是用树枝搭的“凉亭”,那里放着各色小玩意儿:贝壳、钮扣、瓶盖、眼镜等等。他大胆推理,会不会窃案的主犯就是园丁鸟?他要求搜查附近的园丁鸟巢,得到了上级的同意。果然不出所料,终于在离“黑天鹅”旅馆不远的一个鸟巢里搜出了这颗钻戒。这是“窃贼”园丁鸟飞过旅馆窗口,看到那发光的小玩意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它衔回巢。

人们感到纳闷,园丁鸟偷走这么多东西干什么用呢?说也有趣,是为了招引雌鸟的到来。

冬天来到了,园丁鸟就繁忙地用细嫩的树枝筑成一个拱形的巢窝,窝前展出自己偷来的小东西。然后,雄鸟发出悦耳的鸣叫声,邀请雌鸟光临。

会使用“工具”的鸟

大家知道:会使用简单“工具”的动物很少。黑猩猩和猴子具有这种特别的技能。

世界上确也有种会使用“工具”的鸟呢。它们栖居在太平洋上的赤道奇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名叫啄木燕。

啄木燕是种灰色的小鸟,喜欢吃小昆虫。在树林里飞翔寻找食物的时候,它常常用那尖尖的、细长的喙去啄树干,同时将耳朵紧紧贴着树干,逐个侦察有无昆虫在里面蠢动。当发现有虫的时候,它就把树皮啄穿,找到树孔,从里面啄出小虫来。

有时,洞孔太深了,细长的喙无能为力。这时候,啄木燕的“智慧”就显露出来了。它用细树枝条来帮忙。枝条过长,啄木鸟会用喙把它截断;枝条上有丫杈,也会用喙折掉。啄木燕衔着细肢条的一头,把另一头伸进洞里去,左右搅动,将小虫弄出来,然后轻而易举把它们啄食掉。

啄木燕经常把这工具——细枝条带在身边。在树林里飞来飞去,嘴里也总是衔着一根细枝条;细枝条成了不轻易离身的“法宝”。只是在用喙啄树干时,才小心地把枝条暂时寄放在树缝里。

同啄木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有一种欧洲的鸣鸫鸟,也会使用工具,不过这种工具是石块。鸣鸫喜吃蜗牛的肉,可是,每当鸣鸫飞到蜗牛身旁的时候,蜗牛却很快地将头和足缩进壳里去了。这时,鸣鸫使出一个绝招——用嘴叼起蜗牛使劲地在石头上敲击,蜗壳不很坚固,很快被敲碎,露出了雪白肥嫩的软体,成了鸣鸫的美味佳肴啦。

在非洲的布隆迪,也有一种会使用石块的鸟,它可不是用石头来捕食的,而是用石头来打凶猛的食肉动物狼。原来,在那里的农村里,常常有灰狼成群结队地来袭击家畜。为了对付凶恶的灰狼,当地农民饲养着一种叫“斯本大”的鸟。“斯本大”,是当地的土语,意思是会“投石”的鸟。

这种鸟的舌头很有弹性,能将2~3两重的石块,弹射五六米远,而且又快又准。原来,灰狼身上会发散出一股气味,“斯本大”一闻到这种味儿就讨厌,它们就弹射石头打狼。就这样,灰狼被打得灰溜溜地跑掉了。

人们给“斯本大”一个美好的名称:“会打狼的鸟”、“会看门的鸟”。

与鼠同穴的鸟

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方,夏季草地碧绿,牛羊成群。

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一天之内竟有四季。年平均气温只有-1.5度。最热的月份气温也只有1.5度,到了夜里还会有霜出现。

“六月雪”并不少见。植物种类很少,除了牧草以外,什么树木也没有。

由于鸟类无树营巢,大多钻到洞穴中去了。有的失去了飞翔能力。有种褐背地鸦,比麻雀稍大,不善飞翔,两腿强健,嘴细而弯曲,常在草地觅食跳跃,遇到危险就向洞里一钻。它就在洞中筑巢、产卵、育儿。这些环境的变化,出现了鸟鼠同穴等奇特现象。这种现象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书中就有记载。19世纪以来,许多国外关于亚洲中部的探险记录中,也常常提到这个有趣的生物学现象。许多雪雀栖息在鼠兔的洞穴里。过去,学者们把它解释为“共栖”关系,说鼠为鸟打洞筑巢,和谐共居一穴,鸟为鼠放哨,鸟还常常立在鼠背上,啄食鼠身上的寄生虫等等。

这里的草地和山坡上,到处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的洞穴。有旱獭、免和鼠打的洞,有被兽类遗弃而又被鸟类利用的洞。山坡裸露的石头旁,一般是雪鸡和岩鸽的营巢地,草地上的洞往往是地鸦、百灵鸟的栖居所,公路和村边屋旁是麻雀繁殖营巢的洞。

科学家发现,在同一个洞穴内,并非是鸟鼠同穴的。曾经有人接连挖了好几个洞穴,发现鸟在洞中把洞道完全堵死了。鼠兔的洞口很多,达10~20个。鸟多半选择废弃的旧洞,或者只占其中的一个洞口,由于鸟和鼠并不同出一个洞口,就不可能在地下有密切交往。偶尔,鼠免在受惊危急的情况下,会临时间进鸟营巢的洞穴“避难”。这种共居的时间不长,总有一方出洞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