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动物之谜
36944000000022

第22章 动物轶事(2)

这种观点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在人们的看法和科学家的见解中占支配地位。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奥斯特罗姆在研究了一块1964年出土的恐龙化石后向传统学说发出了挑战,他认为,恐龙非常善于捕杀猎物,因此,它必定是一种动作非常敏捷、非常活跃的食肉动物。1969年他大胆地提出了看法,反对把恐龙看成是冷血和呆头呆脑的爬行动物。作为学生的巴克,认为教师奥斯特罗姆言之有理,于是决定对恐龙的生活方式亲自进行调研。

到底属冷血还是温血

巴克以分析恐龙标本为起点。恐龙的标本那时都做成像蜥蜴:前脚都向外张开,长着一个拖地的大尾巴。在巴克完成为期两年的对恐龙解剖学研究时,他深信标本的这种姿态是完全不对的。他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恐龙跟大象一样是哺乳动物,并能够调整体温,动作迅速。这一观点马上就赢得了支持者,他们认为这也是一个最有希望和前途的想法。与此同时,巴黎大学的里克莱通过另一种途径,几乎与奥斯特罗姆同时独立地作出了相同的结论。里克莱在研究了多种典型的化石和现代动物骨骼的内部构造后,于1969年提出,从生理学上来看恐龙更近于哺乳类动物而非爬行类。1968年获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的罗伯特.巴克对这种新的思想作了全面的探索,他进一步提出:“如果恐龙真是行动缓慢的一堆冷血的肉,那么它怎能在数百万年中征服那些行动迅速的温血动物呢?”由此,他挑起了一场关于恐龙是温血动物还是冷血动物的大辩论。

尽管这场辩论引起了传媒对恐龙见解的注意,但巴克的论点,就像他后来的许多工作一样,没有被他的同行们轻易地接受。事实上,他关于恐龙是温血动物或吸热动物的理论,使他成了少数派。但他不顾一些同行的反对,仍努力寻找能证实他论点的有力证据。直到1984年,他发现了一块支持他关于恐龙是温血动物论点的化石。这块化石显示恐龙走动速度很快,它捕捉猎物时的速度可与今日的食肉动物相比,这种速度只有能够保持体温不变的动物才能达到。另外,恐龙有巨大的肋骨架,这就是说恐龙有巨大的心脏,这是快速新陈代谢的先决条件。这也是支持巴克关于恐龙是温血动物之说的一个证据。

鸟类真起源于恐龙吗

巴克想信,恐龙不仅不习惯于海上生活,而且也没有灭种。1975年,他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大胆宣布:“有证明显示恐龙从未灭绝,仍有一种族活着,这个种族我们称之为鸟!”

尽管巴克提出的理论大的原则符合今日的科学思想,但在当时,他的同僚们并非都接受他的这些新理论。有些人认为他的理论还不够严谨,结论过于简单,否定过多,甚至觉得有些稀奇古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戴尔.多德逊甚至认为巴克关于疾病蔓延是导致恐龙死亡的原因是荒唐的,他说,这种认识是“离开了知识山峰而陷入了猜测的深渊”。但另一些人则把巴克看作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们认为,巴克提出的许多理论最初看来令人怀疑,但后来都被证实是完全正确的。

1998年3月,美国古生物学家宣称,他们发现了鸟类源于恐龙的证据——1995年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的鸟类化石具有恐龙特征。

对鸟类是否起源于恐龙,我国科学家近年来也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枝明研究员说,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西部地区发现了大量早期鸟类化石,包括孔子鸟、中华龙鸟、原始祖鸟、辽宁鸟等,为解决这一争论带来了“曙光”,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而是使鸟类的起源和进化变得更加复杂模糊起来。鸟类的真正祖先,应该到更为古老的地层中去寻找。

1999年6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连海教授和周忠和博士,同国际著名鸟类学家一起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他们通过对新发现的一个孔子鸟类群——杜氏孔子鸟的研究证明,鸟类并非起源于恐龙。

与此观点相反,我国青年学者徐星、汪筱林和吴肖春在近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认为,有证据表明鸟类很可能起源于一种形态上非常接近于驰龙的小型兽脚类恐龙。

恐龙真的还存在吗

长期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恐龙是在6500万年前左右被一颗大陨星撞死的。但实际上,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戏剧性的陨星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小行星撞击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发现了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又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念。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

巴克认为,疾病是导致恐龙死亡的真正原因,但恐龙并未因此而灭绝。看来,人类要真正揭开恐龙系列之谜,还有待于科学家们利用更多的恐龙化石做出科学的结论。

性功能衰退使恐龙灭绝

“由于古气候及地质——地球化学因素的影响,据今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雄性恐龙出现了性功能障碍,大量的恐龙蛋未能受精,导致了恐龙最终灭绝。”

广东资深地学专家杨超群研究员,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提出了有关恐龙灭绝的新假说。这一观点已得到了该省一些知名地质、古生物专家的肯定。

广东省地质勘查开发局有关人士介绍,杨超群剖析了目前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多种假说,并对广东、河南等地盛产恐龙蛋化石地层的层位和时代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后发现,河南西峡等盆地的原地埋藏型的恐龙蛋化石能大量完好地保存下来,而恐龙骨骼化石则零星可见,是恐龙蛋未能孵化从而导致恐龙灭绝的直接见证。

支持这一观点的例证,是英国一名化石商人在来自中国的七十个恐龙蛋化石中发现一个有胚胎化石,也说明恐龙蛋的受精率颇低。

放屁太多导致恐龙绝种

恐龙绝种的原因众说纷纭,最近有法国科学家推测,导致恐龙绝种的正是它们自己的屁。

科学家们精确分析了屁的成分。屁中发出的臭气只占所泄之气的1%,那是铵、硫化氢、粪臭素和挥发性脂肪酸等。无臭味的氮、二氧化碳、氢、甲烷则占了很大比重。

恐龙家族种类众多,包括特异龙、斑龙、雷龙、梁龙、腕龙、湾龙和三角龙等。它们体形庞大,部分重达80至100吨,每天要吃130至260千克食物。试想想,恐龙每天不断放屁,它们在一亿多年问释放出的甲烷必定相当可观。

这些甲烷最终破坏了臭氧层,导致地球生态发生巨变,食物奇缺,以致恐龙绝种。

恐龙灭绝原因其他假说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假说不下百种。其中堪称主流的学说也有十余种。其中包括——

“气候大变动论”。持这种说法的科学家们认为白垩纪晚期的造山运动引起气候的剧烈变化,许多植物枯死,食用植物的恐龙因此死去,从而影响到食肉恐龙的生存。

“疾病论”。持这种观点的多是美国权威的病理学家,他们认为在地球上恐龙这一物种发展到最鼎盛的时候,一场类似于人类目前面临的艾滋病一样的神秘病毒或者瘟疫,突然袭击地球,使称霸地球长达1.4亿年的物种彻底灭绝。

“地磁移动论”。以美国肯涅学院的查尔斯.霍普古斯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在过去的时代,地球磁极的极圈曾多次发生移动,而每一次移动都导致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如洪水、海啸、物种灭绝等,最严重的可能导致过文明的彻底终结,所以身体庞大的恐龙逃不过此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便秘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食草类恐龙的食物以苏铁、羊齿等植物为主,后来这类植物灭绝,所以恐龙们不得不改食桑树等植物,造成便秘,食而不化而死亡。

“种族老化论和哺乳类竞争论”。持这两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生存竞争中,“后来者”哺乳类不但与恐龙争食,而且把恐龙蛋吃光了,使恐龙绝了后。

“超新星爆发论”。前苏联天文学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是太阳附近的超新星爆发使恐龙灭绝,超新星爆发时,强宇宙线的照射对生物是致命的,前苏联和巴西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的分析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还有“氧化过量论”、“火山喷发论”等等。

恐龙学说新发现——恐龙身上有三种羽毛

我们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中国学者发现恐龙身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原始羽毛。而且科学家还发现,恐龙羽毛的产生不是为了飞行,而可能是为了调节体温或吸引异性。这项研究证明了羽毛是在陆上生活的恐龙中开始出现的。这一研究成果已在国际上最著名的科学刊物——《自然》上刊出。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周忠和与美国鸟类学家瑞克.普朗联合署名的这篇论文认为,在中国发现的恐龙具备了羽毛形成的早期三种形态,进而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科学家从产自中国的一块距今天约一亿二千多万年的“中国鸟龙”化石上发现了两种羽毛形态:另一种形态则在此前发掘的“中华龙鸟”化石上找到。从研究人员提供的“中国鸟龙”化石复原图上看,普通人根本辨不清它究竟是“龙”还是“鸟”。而中国科学家正是把这个和鸟类关系很接近的恐龙化石标本进行精心修理后,才终于发现了羽毛的秘密。几个月前,该所研究人员已发现了一种会爬树的小恐龙,而新发现更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

据悉,此项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的课题之一。也是中外学者首次对具有很大影响和争议的中国特有恐龙“羽毛”进行的合作研究。

二亿九千万年前恐龙就能直立行走

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披露,科学家在研究几年前发现的一只恐龙化石时发现,这只生活在2.9亿年前的食草恐龙,不仅能爬行也能直立行走,而且当时速度可达每小时15千米,虽然比起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这个速度还是慢,但这也比一般人快了两倍,可称之为行走如飞了。由于这个发现,能够直立行走的恐龙的历史可以提前8000年。

这只恐龙化石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考古学家1993年在德国哥达市附近的一个采石场发现的,但是得出该恐龙也能直立行走结论的却是加拿大安大略州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莱茨等人。在此之前,科学家只是发现了生活在从大约2.1亿年前以后的恐龙可以直立行走,而在2.9亿年前的恐龙只能用四条腿缓慢爬行。

也有科学家对此结论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该恐龙的大脚趾显示,它们不便直立行走,这与具有大脚趾的古猿不能直立行走而由其中进化出的具有小脚趾的人类能直立行走的道理一样。莱茨等人对此的解释是,在进化过程中,这只恐龙只是处于刚刚能直立行走的阶段,它们大部分时间还是爬行。

甘肃巨型恐龙足印发现纪实

2001年3月15日前后,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连续几天报道了甘肃省永靖县发现世界最大恐龙足印的情况。其实,它的真正发现却是近乎1年半之前的事。

无意中的重大发现

1999年8月,甘肃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的地质工作者在永靖县境内的老虎口做一般地质调查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些恐龙足印化石遗迹。但限于当时有限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他们没有继续挖掘,而是用浮土层将部分挖掘面覆盖后,返回了兰州。

2000年年底,10万元资金到位,甘肃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的地质工作者又开始行动了。

初步揭露成果令人惊异

据勘查院李大庆教授介绍,到目前,他们已在当地一山坡上挖出了约120个清晰可见的恐龙足印。这些新发现的足印都集中在一个山坡上,目前揭露面积近400平方米,可分辨的一共有10多组。足印保存得较为完整,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每组脚的走向,其中6组足印非常清晰,它们的行走方向都不一样。

经专家测量,最大的一组足印每个都将近1米,其中大的一个长1.5米、宽1.2米,它足有半个乒乓球桌大,一个成年人可以很容易地坐在足印中间。它比此前国内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内古蒙古恐龙足印(长0.89米)还要大,韩国也曾发现过1.2米的巨型恐龙足印,但比起这个足印还是小得多。专家已经证实,这一巨型足印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恐龙足印中最大的。专家们确定留下足印的是一只庞然大物,它两条后腿间相距3.45米,前后脚距离有3.75米,它两步就可以跨过一个篮球场,它体长至少20米以上,体重接近50吨。

这些发现的多种类巨型足印初步归为3类:蜥脚类恐龙足印、兽角类恐龙足印及鸟龙的足印。展示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动物乐园场景。除了足印之外,经进一步挖掘,地质工作者们还发现了部分恐龙打滚的痕迹和动物粪迹,以及古河床底清晰的水波纹遗迹,湖边干枝遗迹等。地质工作者还在周边地区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

据专家初步考证,这些脚印是形成于一亿七千万年前的,属于侏罗纪或白垩纪,是在当时泥泞的土地上留下的,脚踩下后带出的淤泥也保存完好,经过上亿年的演变成了现在的化石。

李大庆教授认为,这些恐龙足印的形成年代大致与出土的马门溪龙相近,或者说它们是同一个时期。但有一点不同的是,从发现的足印分析,留下足印的恐龙是前后肢有别的,即前肢短细,后肢粗壮,而马门溪龙却是前后肢粗细相近的。

足印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足印经过上亿年的变迁怎么还保存得如此完好?有关专家推断出了足印形成的具体过程。

恐龙足印的形成和当时古地质环境有重要关系。据专家推测,在1.7亿年前,黄河还没有形成,这一带是一个古湖泊的沙滩。那时的湖泊正处于枯水期,沙滩露在地表上,还是半潮湿的。

一群恐龙从湖泊中出来,向岩上走去,松软的沙滩上就留下了它们的足印,越往岸上足印越清楚,靠近湖水的足印带出了部分淤泥。此后沙滩进一步脱水、干燥,在足印的表面形成一层硬壳,到了下一个季节,水位上涨,迅速淹没了这片沙滩,湖水带来的泥沙覆盖了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