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36550300000039

第39章 八 掌握关键时的主动权

曾国藩认为,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是在关键时刻却不能依赖别人的帮助,一定要自己掌握主动权。如果身处为难之时,全仰仗别人的话,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曾国藩有过这方面的"血的教训",因此深知这个道理。

一八六二年五月,曾国荃率军在天京城南门外的雨花台扎下营寨。他看127到天京城高池深,深沟高垒,城围辽远,以他的两万人马想要攻取这座名城,难度极大。所以曾国荃虽攻至城下,也不敢轻举妄动,更深怕城内的太平军和外省的李秀成一起出动,将他们歼灭。所以,他一面督促湘军在雨花台一带修筑工事,作长期战斗准备;一面派人投书,催促各路人马尽快会师城下。

但是,曾国荃等了多日,也不见别路人马到来。先是李续宜的北路军由镇江刚耍出师,忽接父丧凶信,匆匆回家奔丧,其部将唐训方远在皖北,闻讯南援,结果被太平军阻于寿州。鲍超由宁国北进,遇太平军杨辅清等部,展开血战,亦难达天京。这时,可援之军只有多隆阿一路。

曾国藩接到雨花台寄来的加急求救文书,命多隆阿迅速南下。多隆阿接信后,开始还有些军事行动:攻陷庐州、准备南下,但突然按兵不动,拒赴合军天京之约。曾国藩再三恳请赴援,多隆阿不为所动。这时,有~股四川农民起义军入陕,多隆阿部将雷正绾已入陕阻击。多隆阿与湖广总督官文密约,再奏令多隆阿本人率队入陕,皇帝居然准奏。多隆阿与官文皆以不赴天京之援,暗自高兴,因为久与曾国藩兄弟不和的官文也不愿湘军得到成功。

多隆阿率军西去,曾国藩万分惊慌,派人飞马送信给官文,让他追回多隆阿,仍让多隆阿赴天京之援。他在信中说,"闯入秦之贼人不满三干",有雷正绾~军足以应付,而"江南贼数之多比秦何止百倍",仍请将去之不远的多隆阿追回。然而官文明知天京城下急需多隆阿赴援,却置曾国藩兄弟的求援于不顾,使曾国荃的雨花台之师成了孤军。通过这件事,曾国藩印证了他早已提出的危急之时不能靠别人的道理。

一八五五年,自从罗泽南等离开江西后,曾国藩在江西的处境一天比一天坏。在这种危急时刻,曾国藩认为首先要"自救",那就是加强自身建设,苦练自身的硬功。在内湖水师缺乏一位得力的统领,几位营官也都是平平之才的情况下,曾国藩只好让李元度兼辖水师事。

曾国藩不断给李元度写信,教他如何带勇、如何列阵打仗。在八月二十八日的信函中,曾国藩写道:

兹特有数事叮嘱,千万不能忘记:

第一,扎营宜深沟高垒。虽仅一宿,亦须为坚不可拔之主计,但能使我垒安如泰山,纵不能进攻,亦无损于大局。

第二,哨探严明。离贼既近,时时作敌来扑营之想。敌来之路、应敌之路、埋伏之路、胜仗追击之路,一一探明,切勿孟浪。

第三,禀报翔实。不可专好吉祥话,遇有小事不如意,辄讳言之。

第四,痛除客气。未经战阵之勇,每好言战,带兵之人也是如此。如果有了一些阅历,便自然觉得我军处处都是漏洞,无一可恃,也就不轻言战了。

写了这些,曾国藩仍然不放心。他想起上年写的《水师得胜歌)在军中影响很好,既通俗又实用,便又花几天的工夫,写出了一首《陆军得胜歌》。

歌中讲到了湘军陆师在扎营、打仗、行军、法纪、装备和训练等六个方面所应注意的事项。尽管曾国藩如此苦口婆心,但李元度仍然不能将他的陆师部队训练成能战敢战之师。曾国藩吃不香、睡不熟,他预感有一天会出大事。

之后不久,湘军在江西樟树镇遭到太平军袭击而大败。全部营盘竞在一天之内丢失无遗,大量的官兵和勇丁溃向南昌。曾国藩闻讯,惊骇不已,从南康乘坐一艘小舟,急速赶到南昌收拾残局。他过去曾立下一条规矩,凡是溃散的勇丁,一律不准重新招募入营,但这一次他看太平军来势凶猛,而自己手下又再无可战之军,回湖南重新招募更是远水不解近渴,最后只得违背定制,将溃勇重新招集起来,编组成军。然而,他仍决定将统领革职,另委黄虎臣和毕金科为统领。

在这个时候,曾国藩一面写奏折请求成丰帝同意将从自己身边调走的罗泽南、刘蓉的那支能征善战之师重新调回江西。但却遭到了咸丰帝的拒绝。

同时还一面分别写信给胡林翼和罗泽南,希望他们能够同情他的处境,救他于危难之中。

罗泽南回信给曾国藩,谈了自己的想法,表示一旦武汉攻克,即率部东下,与曾国藩等会师于九江。胡林翼也不愿意罗泽南离开湖北。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表示,武汉即将攻克,希望罗泽南一军再在湖北停留十天半月,他保证到时候就一定可以占领武昌。因此,十天半月之后,他就可派出得力部队东下救援江西。但不久罗泽南战死,太平军在江西节节进军,曾国藩更加困难重重。

同年五月,曾国华等从武昌出发,经湖北威宁、蒲圻、崇阳入江西义宁,于八月抵达瑞州城下。同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也在骆秉章和左宗棠等人的授意之下,募勇两千人,配以樟树镇败将周凤山回湖南所募勇两千人,合共四千人,组成一军,由湖南东攻江西吉安,称之为吉宇营。这样,到一八五六年九月,湖南、湖北两省先后组织了三支部队共计一万三千余人援赣。这些湘军部队的到来,使奄奄一息的曾国藩又抓住了几根救命草。

心力交瘁的曾国藩看见太平军从江西战场上大量撤出,一开始感到迷惑不解。但很快,他派到天京城中的密探就发来了消息,将天京内讧的情况告诉了他。

自救、天机终于使曾国藩渡过了难关。在这之后,曾国藩认识到关键时刻一定要自己来掌握进退的主动权,而不能依靠别人的帮助。为了危急时刻不至于仰仗别人,曾国藩致力于部队训练,他要亲手将湘军缔造成为一支有胆有技、能征善战的队伍。经过艰苦的训练,湘军素质迅速提高,逐渐成为一支士气旺盛、能征善战的队伍,而曾国藩本人,也由一个儒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军事家和"训练之才"。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曾国藩无论是在治军打仗上,还是在处理官场上的其他事情时,都是通过对刚柔很好的把握而实现其最终目的的。刚就是刚毅倔犟,对自己认准的事情要坚持到底,努力追求;柔就是凡事留有余地,要掌握进退的分寸,尤其是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刚柔相济才能实现左右逢源。既解决问题,又避免麻烦。曾国藩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的。他也是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曲折之后才大彻大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