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读懂和掌控你周围的人
36479500000067

第67章 关于“利用”朋友这件事(2)

一般来说,当我们初识一群人时,交际的进展速度跟接触的频率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你跟某位刚认识的朋友在开始时总是有机会接触的话,你们的关系很快就会变近,形成比较亲密的群体。

所以,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跟你现有的朋友经常保持联系。有空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朋友打打电话、通通信,询问一下对方近来的工作、学习情况,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互相交流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这点时间绝对不能节省。

保持联系是建立成功关系网络的重要条件。当纽约时报记者问美国总统克林顿,他是如何保持自己的政治关系网时,克林顿回答说:“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会在一张卡片上列出我当天联系过的每一个人,注明重要细节、时间、会晤地点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信息,然后输入秘书为我建立的关系网数据库中。这些年来朋友们帮了我不少。”

要与关系网络中的每个人保持密切的联系,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性地运用你的日程表。记下那些对你的朋友至关重要的日子,比如生日或周年庆祝等。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准时和他们通话,哪怕只是给他们寄张贺卡,他们也会高兴万分,因为他们知道你心中想着他们。

观察他们在组织中的变化也不容忽视。当你的关系网成员升迁或调到其他的组织去时,你应该衷心地祝贺他们。同时,也把你个人的情况透露给对方。去度假之前,打电话问问他们有什么需要。

当他们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打电话给他们。不论你关系网中谁遇到了麻烦,你都要立即打电话安慰他,并主动提供帮助。这是你支持对方的最好方式。

充分地利用你的商务旅行。如果你旅行的地点正好离你的某位关系成员挺近,你可以与他共进午餐或晚餐。

只要是你关系成员的邀请,不论是升职派对,还是他女儿的婚礼,你都要去露露面。

人际关系的往来必须是“经常性”的,接触愈频繁,彼此的交情就愈深厚。因此,绝不可忽略了所谓的“礼尚往来”。

如果有人在私下批评你:“这个家伙,只会在有事情的时候,才想到来找我。”那么,你的人际关系成绩就不及格了。长期下来,你是会吃亏的。尤其作为一个办事人员,更不可使意见交流的管道生锈,如此不但阻碍彼此的沟通,也会削弱交涉本身所产生的力量。

万一由于自己的疏忽,而发生了这种情形,你要赶紧设法补救,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登门造访。因为时间、地点等有所不便,你可以直接以电话或书信,和对方取得联系,并向对方解释自己疏于联络的原因,以求得对方谅解。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重拾交情,并继续维持下去。

为了不使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毁于一旦,你就要不嫌麻烦地勤于打电话、写信以及登门拜访。其实,这些对你来说,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举手之劳,在维持彼此交换情报及沟通情谊的前提下,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结交几个“忘年”知己

与朋友相交,可以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提高到日常事务的枯燥单调之上,赋予平凡的生活以意义,使得它具有一种精神的投射、温和的超越、趣味的升华。

朋友之间的交往并不局限于同时代、同年龄段的人,这些人相对来讲更加与你接近,但是,与你的前辈相处时,你会发现他们更加能够吸引你。虽然存在代沟,但是一旦形成忘年交,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罗曼·罗兰23岁时在罗马同70岁的梅森堡相识,后来梅森堡在她的一本书中对这段忘年交做了深情的描述:“要知道,在垂暮之年,最大的满足莫过于在青年心灵中发现和你一样向理想、向更高目标的突进,对低级庸俗趣味的蔑视……多亏这位青年的来临,两年来我同他进行最高水平的精神交流,通过这样不断的激励,我又获得了思想的青春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强烈兴趣……”

忘年交一方面是一种心灵相通,另一方面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往往老年人非常喜欢与人交往,获得尊重,同时,老年人也希望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

崔明明一人独自来到北京,到北京大学作家班学习。通过上课,认识了一位老教授,通过彼此的老乡关系慢慢熟起来。崔明明独特而新颖的思路吸引了老教授,他们成为忘年交。等到作家班结束后,老教授通过关系将他介绍到了一家效益好的出版社。从此,崔明明打开了社会关系,也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通过忘年交这种方式,我们也可以结识到优势互补的朋友。

很简单,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势,而老年人则有老年人的优势。年轻人有激情、有创造性,而老年人有经验、有方法。年轻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迅速发展肯定离不开老年人的提携和帮助。然而,由于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在思想、感情、思维方法和心理品质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年轻人与老年人在交往方面容易产生“代沟”。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代沟的存在而阻断与老年人的交往,这种代沟是必须要填平的。因为任何社会阶段都要靠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的相互作用来发展,这种作用既有选择性的继承,也有创造性的发挥和扬弃。加强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双方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加强两方面之间的沟通,年轻人必须客观地、辩证地认识老年人与年轻人各自的长短优劣之处,看到这种沟通对双方不同的互补功能。

培根就曾这样论述过:“青年的性格如同一匹不羁的野马,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勇于改革而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结果常常因浮躁而不冒险。最好的办法是把两者的特点结合起来。”这样,年轻人就可以从老年人身上学到坚定的志向、丰富的经验、深远的谋略和深沉的感情。而且,老年人丰厚的人际关系资源,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广泛的门路。

应该拒绝的就要拒绝

朋友之间常常有事相托相求,这是正常的。但也有的人相托相求的事情常常超出原则范围和客观事实。比如,超过你的主观承受能力,违背自己的主观意愿等。此时,应该拒绝的就要干脆拒绝。

对一般朋友而言,假使对方的要求不合自己的心意便不假思索地加以拒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当好朋友向你提出过分的要求而你又无法满足对方时,你就会感到左右为难,处在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此时你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巧妙的“拒绝”方法。

对好朋友提出的请求、条件、愿望无法满足,你千万不能闪烁其词、拐弯抹角,而是要给予对方一个直截了当、简洁干脆的拒绝来表明你的态度,同时向他解释清楚你所处的境地和要办成这件事所无法克服的困难,不要使对方心存幻想。

有这样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铁杆”哥们——小王和小刘。

小王大学毕业后在某区人事局供职,小刘则被分配到一家企业工作。一天,小刘携带礼品来到小王家,开门见山地说:“老朋友,我想跳槽换个工作。现在我那家工厂产品没销路,效益差,收入低。请你无论如何帮这个忙。”他俩是患难知己,帮忙也在情理之中,但小王只是一般干部,实在是力不从心,于是便对小刘如实说道:“我虽在人事局工作,但人微言轻。加之现在的人事决定权都下放到企业,你这个忙恐怕很难帮得上。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小刘转而寻求其他的门路,终于如愿以偿。虽然小王曾拒绝过他,但他深知小王的苦衷,很能理解小王,至今他们还保持着良好的友谊。

在这里,小王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便直截、爽快地回绝了小刘。这既免去了一旦答应无法兑现的苦恼,也使朋友有机会另找门路。“拒绝”他人,理由一定要充分可信,不要让对方产生“关键时刻不帮忙”的想法。要是你自不量力,口头允诺下来,但最终无法办到,反而会给对方产生“帮忙不卖力”的误解而使好朋友之间产生隔阂。

朋友的请求一但超越了自己的能力,一定要拒绝,否则会伤害彼此的友谊。

另外,对一些有违意愿的事情不拒绝,以后就会有更多的这类事件发生,影响与朋友之间的交往。

拒绝朋友,不要觉得面子上会使对方过不去,一味地犹豫和推诿,只能使朋友觉得有机可乘,还是有希望的,反而会造成麻烦。做不到的事情干脆拒绝,当然拒绝也要讲究策略,更不能因为朋友提出的要求是不符合原则的就教训指责,只要礼貌地拒绝就行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海军部门工作时,有一位在杂志社的朋友向他打听潜艇基地的秘密。

他微笑地问友人:“你能保证保守秘密吗?”

朋友以为大功告成,就慷慨地承诺:“能。”

不料罗斯福仅仅告诉他三个字:“我也能。”

罗斯福通过巧妙的引导,与朋友达成共识,从而拒绝了朋友的请求。

拒绝朋友之托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不要态度生硬。可以耐心劝阻,言明利害关系,可以据实说明情况,使朋友了解你的难处,也可以迂回婉转处置,巧借其他方法帮助完成朋友委托之事。好朋友的交情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它需要双方长期的理解、宽容、互助来共同维系,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当对方的要求不合自己的愿望时,就要学会如何得体地拒绝朋友。

不可全抛一片心

人往往最容易在自己最好最亲密的朋友身上吃亏。正如在安全的地方,人的思想总是松弛的一样,在与好友交往时,你可能只注意到你们亲密的关系在不断成长,每天在一起无话不谈。对外人你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之间没有秘密可言。”但这一切往往会对你造成伤害。

好友亲密要有度,切不可自持关系密切而无所顾忌,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见面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亲密过度,就可能发生质变,好比站得越高跌得越重。过密的关系一旦破裂,裂缝就会越大,好友势必变成冤家仇敌。

也许有一天,你兴冲冲地闯进了朋友的家里,一见面甩着自己头发上的雨珠,一面高声喊叫,而你的朋友却慌慌张张地藏着什么东西。此时,请你不要追问,因为这是他独有的秘密,你更不要因此而认为他有意疏远你,不相信你。

心中藏着属于自己秘密的人会认为,这是他们的权利,朋友没有必要占有它。

朋友要保守秘密并不是对你的不信任,而是对自己负责。你同样也需要保守自己的秘密,这一切并不证明你和好友之间的疏远;相反,明智的人会认为,如此友谊更加可靠。斤斤计较,你一定会失去好友。同样,在你朋友觉得难为情或不愿公开某些私人秘密时,你也不应强行追问,更不能私自以你们的关系好而去偷听、偷看或悄悄地打听朋友的秘密,因为保守秘密是他的权利。一般情况下,凡属朋友的一些敏感性,刺激性大的事情,其公开权利应留给朋友自己。擅自偷听或公开朋友的秘密,是交友之大忌。

此外,对朋友放肆无礼,最容易伤害朋友,也容易伤害到你自己。其表现有如下几种,不可不小心约束。

1.过度表现,言谈不慎,使朋友的自尊心受到挫伤

与朋友在一起时,如果你锋芒太露,表现自己,言谈之中会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样会使朋友感到你在居高临下对他说话,在有意炫耀、抬高自己,他的自尊心会受到挫伤,不由产生敬而远之的意念。所以,在与朋友交往时,要控制情绪,保持理智平衡、态度谦逊、虚怀若谷,把自己放在与人平等的地位,注意时时想到对方的存在。

2.彼此不分,违背契约,使朋友对你产生防范心理

朋友之间最不注意的是对朋友物品处理不慎,常以为“朋友间何分彼此”,对朋友之物,不经许可便擅自拿用,不加爱惜,有时迟还或不还,朋友一次两次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指责,久而久之会使地认为你过于放肆,产生防范心理。

3.乘人不备,强行索求,使朋友认为你太无理、霸道

当你有事需求人时,朋友当然是第一人选,可你事先不通知,临时登门提出所求,或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他如果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难堪。对你的所求,若答应则打乱了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意不去。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但心中总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道理。所以,你对朋友有求时,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口吻讲话,尽量在朋友无事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不知时务,反应迟缓,使朋友对你感到厌嫌

当你上朋友家拜访时,若遇上朋友正在读书学习,或正在接待客人,或正和恋人相会,或准备外出等,你也许自恃挚友,不顾时间场合,不看朋友脸色,一坐半天,夸夸其谈,喧宾夺主,却不管人家早已如坐针毡,极不耐烦了。这样,朋友一定会认为你太没有教养,不识时务,不近人情,以后就会想方设法躲避你,害怕你再打扰他的私生活。

5.泛泛而交,大肆渲染,使朋友感到你是轻佻之人

你可能由于虚荣心或荣誉心所驱,也可能交友心切,认为交友愈多,本事愈大,人缘愈好,往往不加选择考察,泛认知己,患“好交症”。此时,朋友已在微微冷笑,认为你是朝三暮四的轻佻之人,不可真心相处,你反而会失去真正的朋友。所以,交朋友,理应真诚相待、感情专一,万不可认为泛交会使自己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