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读懂和掌控你周围的人
36479500000044

第44章 和成功者在一起(2)

不管具体动机如何,选名人选的就是声望和面子。秦末农民起义,项梁不惜找到楚怀王的一个孙子,推为楚王,便是想借楚怀王的影响吸引百姓,因为他的影响比一般人要大得多,而且已经具有了明确的形象定位,顺手拈来是事半功倍的。

选名人做朋友,于你的人生路上大有裨益。

展示才华得贵人相助

也许你是一个聪明透顶的人,有着足够的胆识谋略,但是,如果你不走出来,你的一切努力也许只有你自己清楚。现今是一个追求效益的时代,让别人看到你的存在,看到你的成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要让知名人士注意到你的存在,肯定你的成绩,因为这是最好的广告。

巴纳斯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生前唯一的合伙人,他是一个意志坚强、勤奋努力的人。起初他一无所有,他在爱迪生那里谋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做设备清洁工和修理工。当时爱迪生发明了口授留声机,但是公司的销售人员不能把它卖出去,巴纳斯这时主动申请做了留声机的销售员,但工资依然是清洁工的薪水。当时这种机器不是很好卖,巴纳斯跑遍整个纽约城,才卖了7部机器,应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业绩了。他通过总结这段时间的销售经验,冥思苦想制定了留声机的全美销售计划,然后把计划拿到爱迪生办公室。爱迪生看过后,非常高兴,很欣赏他的计划,也为他的努力和细心而感动,同意巴纳斯成为他的合伙人。从此巴纳斯成了爱迪生一生中唯一的合伙人。

巴纳斯向老板主动展示了自己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得到了老板的赏识,进而从一名小小的清洁工雇员成为爱迪生的合作者。自然,他的收入也将不再与清洁工的薪水相提并论。

做事、立事,谁不希望自己能够一帆风顺,一夜之间成名得利?作为一个像巴纳斯这样的小人物做到这一步谈何容易?要不是依靠爱迪生的名气,他再有才能,再努力奋斗,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中也是难以成功的。

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想参加科举考试,请岐王向当时权势浩大的一位公主疏通关节,事先向主考官打声招呼,照顾一下第一次参加科考的王维。可是公主早已答应别人,为另外一位叫张九皋的人打过了一次招呼。岐王也感到十分为难,他对王维说:“公主性情刚强,说一不二,想强求她改变主意给你打招呼,实在不容易,我来给你出个主意。你将你旧诗中写得最好的抄下十来篇,再编写一曲凄楚动人的琵琶曲,五天以后你再来找我。”五天后王维如期而至。岐王找出一身五颜六色的衣服,将王维装扮成一名乐师,携了一把琵琶,一同来到公主的府第。岐王事先对公主说:“多谢公主予以接见,今日特地携了美酒侍奉公主。”说罢便令摆上酒宴,乐工们也都依次进入殿中。年轻的王维容貌秀美,风度翩阔,引起了公主的注意,便问道:“这是什么人?”

岐王道:“他是一个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的人。”王维演奏了一首琵琶曲,曲调凄楚动人,令人击节叹息。这首曲子是王维新近创作的,他演奏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公主非常喜欢这首曲子,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王维发问:“这支曲子叫什么名字?”王维马上立起身来回答:“叫《郁轮袍》。”公主对王维更感兴趣了。岐王乘机说道:“这个年轻人不仅曲子演奏得好,还会写诗,至今没有人在诗歌方面能够超得过他!”公主越发好奇了,赶忙问道:“现在手里有你写的诗吗?”王维赶忙将事先准备好的诗从怀中取出,献给公主。公主读后大惊失色,说道:“这些诗我从小经常诵读,一直认为是古人的佳作,怎么竟然是你写的呢?”于是,让王维换上文士的衣衫,坐入客席。王维风流倜傥,谈吐风趣幽默,在座的皇亲国戚纷纷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岐王趁热打铁,说道:“如果这个年轻人今年科举考试得以高中,国家肯定又会增添一位难得的人才。”公主问:“为什么不让他去应试?”岐王道:“这个年轻人心气高傲,如果不能得到最为尊贵的人推荐考中榜首,宁愿不考。可闻听公主已推荐张九皋了。”公主连忙笑道:“这没关系,那个人也是我受他人所托才办的。”接着对王维说:“你如果真的想考,我必定为你办成这件事。”王维急忙起身道谢。公主立刻命人将主考官召来,派官婢将自己改荐王维的意思告诉了他。于是王维一举成名了。

贵人是你坚实的靠山,只有向贵人充分展示你的才华,才能够引起贵人的重视,你才会得到贵人的鼎力协助。机智灵活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你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主动和成功者联系

有时一个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不勤奋或才能不高,而是因为他没有抓住机遇,获得贵人的重用。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机遇也是可以自己创造的。要想得到机遇的垂青,你首先要让贵人知道你是谁。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大胆亮出你自己吧,可能当你亮出自己时,贵人已经赏识重用你了。

银行业是非常注重资历和经验的,所以在银行中担任要职的往往是老成持重的人物。但一个年轻人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登上了“金字塔尖”,他的成功经历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一位作家打算揭开这个谜底,他去拜访这个年轻的银行家时问过这样的问题:“很少有年纪这么轻就能在银行里得到这么高职位的人。告诉我你是如何奋斗的?”

“这需要花许多功夫并勇于奉献,”年轻的银行家解释,“但真正的秘诀是,我选择了一位良师。”

“一位良师,这是什么意思?”作家问。

银行家说:“在我读大学快毕业时,有一位退休的银行家到班上做讲座。他当时已经70多岁了。他的临别赠言是:‘如果你们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尽管打电话给我。’听起来好像他只是客套一番,但他的建议却引起了我的兴趣。我需要他给我些建议,告诉我在我想路入银行业时该走哪一步才是正确的。可我又很怕碰钉子,毕竟他是个有钱而杰出的人,而我只不过是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已。但是最后,我还是鼓起勇气打电话给他。”

“结果怎么样?”

年轻的银行家这么回答:“他非常友善,甚至邀请我与他见面谈谈。我去了,得到许多意见满载而归。他给我一些非常好的指导,告诉我应该选择在哪家银行做事,又告诉我如何将自己推荐给别人而获得一份工作。他甚至提议:‘如果你需要我的话,我可以当你的指导老师。’”

“我的指导老师和我后来有着非常良好的关系。”银行家继续说,“我每周打电话给他,而且每个月至少一起吃顿午餐。他从来没有出面帮我解决问题,不过他使我了解要解决银行的问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而且有趣的是,我的指导老师还衷心地感谢我,我们的交往使他的思想保持年轻。”

如果我们去主动寻找的话,成功者的帮助就在那里。

在生活中各行各业有许多非常成功的人,人们随时准备着帮助那些订立成功目标的人。如果我们要求他们帮助的话,他们一定会帮助的。

一次外语课上,一位来自商业银行的专家做讲演。做讲演的人总是希望有人配合自己,于是他问道,教室内有多少学经济的同学,可是没有一个人响应。但是有一个学生知道,听讲演的学生当中有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是学经济的,可是由于怕被提问的原因,大家都沉默着。专家苦笑了一下说:“我先暂停一下,插个故事讲给你们听——”

“我刚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在大学里经常有讲座,每次都是请华尔街或其他一些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讲演。每次开讲前,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一张硬纸,中间对折一下,用极其醒目的颜色的笔大大地用粗体字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在座位边上。于是当讲演者需要听者响应时,他就可以直接看名字叫人。

我不解,便问前面的同学。他笑着告诉我,讲演的人都是一流的人物,他们就意味着机会。当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者吃惊时,很有可能就预示着他会给你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事实也如此,我确实看到我周围的几个同学因为出色的见解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职。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机会不会自动找到你,你必须不断地醒目地亮出你自己,吸引别人的关注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我发现有好多人在这方面实在是不令人满意,他们太过含蓄或者说是怯懦,他们不习惯让别人看到自己,或许这样你会过得很轻松,但是你决不会得到更大的成功。我想你们中的每个人都会有凌云壮志,但是你的第一步必须是找到赏识你的人,这对沉默的人是非常困难的……”

他的话结束后,学生中有人笑了,有人不屑一顾,但是有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或做一些了暗示:我可以回答。

善借成功者的名气

伦敦一家曾经门可罗雀的珠宝店,为了摆脱其岌岌可危的困境,利用人们对黛安娜仰慕、倾倒的心理,对顾客这样介绍说:“这是黛安娜王妃前天选购的那种项链。我想,你一定也喜欢它。”那些“爱屋及乌”的“黛安娜”迷们,立刻抢购“黛安娜王妃”所赏识的首饰。老板满面春风,亲临柜台,面带微笑,热情地为每位太太和小姐介绍“黛安娜王妃”喜欢并购买的那种项链,那些爱赶时髦的“黛安娜”迷们蜂拥而至,使得这一家珠宝店一下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几天的营业额就超过了开业以来的总营业额,发了一笔大财。

美国一出版商有一批滞销的书久久不能脱手,便给总统送去一本,并三番五次地征求总统的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没有时间与其纠缠,便随口应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如获至宝般地大肆宣传:“现在有总统先生喜欢的书出售。”于是,这些滞销的书不久就被一抢而空了。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了,他又送给总统一本。总统上了一回当,想奚落他一下,便说:“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听后大喜,他又打出广告:“现在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结果,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书随之脱销。

出版商第三次将书送给总统的时候,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不置可否。出版商却大做广告:“现在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居然又一次大赚其利。

借名人的名气是一种很有效的经营方法。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所提到的名人,必须是大众公认的。而他确实与产品有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引起注意和兴趣的效果。如果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就是说如果你所提到的名人是过时的或者与你所经营的产品的关系很牵强附会的话,只能引起顾客的反感和否认,从而带来负面影响。

香港珠宝大王郑裕彤借助成功者的名气,更是借出了名堂。郑裕彤由于生意的需要,准备建造一个规模齐全、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会议及展览场所。从1984年年底论证、筹划、达成协议以来,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样的一个大举措自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令人不解的是,郑裕彤虽对这个工程进行广泛宣传,却迟迟不肯下动工令。资金当然不是主要问题,且与香港政府方面的协议早已签订。万事俱备,现在还欠哪股东风呢?

就在外人左思右想的时候,谜底终于揭晓:原来郑裕彤宣布的开工日期恰恰是英国女王来访的同一天。

郑裕彤竟敢拿自己的开工奠基仪式与英国女王的来访争锋?这老头被胜利冲昏头脑了吧?人们纷纷议论。

众所周知,女王来访在香港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香港当时还未回归中国,仍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女王是英国的最高元首,访问香港机会难得。更何况这次来访的时间,是在中国和英国已经就香港1997年7月回归中国达成协议之后。所以,这次出访,肯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闻热点。届时,英国的媒体、电台、报纸的大批记者将会蜂拥而至,其他国家的记者也会踊跃采访报退,新闻热点肯定会被吸引到这边来。单单选取这么一个时间来开工,与女王唱对台戏可没人敢操此胜券。

当有人问郑裕彤开工的事时,他只是笑而不答。

郑裕彤对外界的种种传言与猜测置若罔闻,镇定地指挥手下加紧做开工奠基的准备工作。

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奠基的日子到来了。这一天,天气晴朗,郑裕彤的职工们个个身穿礼服,精神焕发。奠基现场呈现一派隆重、热烈的气氛。

可是,英国女王这时已经莅临香港,香港政府的官员都去迎接女王了。新闻界记者们也都去了,全香港所有人士的目光都聚集在英国女王的身上,除了郑裕彤之外,没有任何人对这块尚未开发的地方感兴趣。

奠基仪式开始了。这时,最后的谜底才向世人揭晓: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来参加奠基仪式了!她亲自用铁锹为中心铲下了第一锹土。

在场人士无不欢呼雀跃,人们纷纷向英国女王投去尊敬的一瞥。如同蜂拥一般追随女王而来的各路记者,纷纷用摄像机摄下了这令人激动的时刻。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广播听众和报刊读者一时间都知道了女王的行为,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郑裕彤从此名声大振。

这是一则不知多少人想做而又不敢做的广告,不知多少人想做而又没能做成的广告。而郑裕彤却做了,还做得那么漂亮。

由此可见,巧借贵人的“光”照亮自己,能使自己的事业一路攀升,获得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满足成功者的虚荣心

已故的哈伯博士原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也是他那个时代最好的一位大学校长,他喜爱筹募数额庞大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