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读懂和掌控你周围的人
36479500000025

第25章 小人不可不防(1)

与人交往时,谁都不愿意与小人打交道,可是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谁又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小人。因为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鼠辈小人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提防小人的暗算。

不防小人行吗

伪诈的人的本质是不老实,但有些不老实的人作伪,人们易于一眼看穿,伪而加诈那就不易被发现了。因为这种人善于矫饰,能隐蔽其本质,给人以假象,故能迷惑人,要辨其真伪就难了。也因其难辨,这种人干的罪恶勾当就隐瞒得久,其害就愈大。

凡行诈作伪的都是为了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如让这种人掌权,必谋私以害公,为此必然是结党营私,所干的也就害国害民,其权越大害越大。

善于弄虚作假的人,巧于掩饰,为求做到天衣无缝,使人无从窥见其真面目,因而得以窃取名誉使人信任,夺得权力以行其恶。这种大奸若忠、大恶若善的人,当其罪恶行为被揭露,国家和人民都已遭受其害,要想纠正已来不及了。“所以,对于善于矫饰的人,不可不警惕!”

南宋时,为了“精忠报国”,年轻的岳飞应募从军,参加抗金斗争。很快他就成了一名能干的军官,并组建了“岳家军”。岳飞有句名言:“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

不久,宋军从金兵手中收复大片失地。1140年秋,岳飞率领军队在河南大败金兵,并准备把金兵赶回东北老巢。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皇帝却连发十二道金牌,召他班师回朝。他和将帅们收复国土的宏图大志也不得不半途而废。

原来这是当朝丞相秦桧捣的鬼。当时宋朝的内部分为主战与求和两派,秦桧是当朝最大的实权派,也是最富有的官僚。为了保存财产与官职,他主张尽快求和。求和的先决条件是除掉主战派代表岳飞。秦桧绞尽脑汁,终于有了办法。

他首先诬陷岳飞手下的将领张宪谋反,然后又诬陷岳飞之子岳云给张宪写过谋反信,是同谋。凭借这些诬陷的罪名,岳飞与张宪就稀里糊涂地被关进了监牢。接着,他又借口质问岳飞几个问题,令他到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去。岳飞一到临安,就被捕入狱。

为了找借口处死岳飞,秦桧宣布岳飞、岳云和张宪共同策划谋反。抗金名将韩世忠对此愤愤不平,他质问秦桧:岳飞抗金,何罪之有?岳飞谋反,证据何在?秦桧支支吾吾,做出了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的意思,就是“大概有”。按照秦桧的授意,岳飞三人很快就被判处死刑。公元1142年春节的前一个晚上,岳飞在杭州风波亭遭到杀害,当时他只有39岁。

秦桧知道,凭正当手段是无法除掉岳飞的,他就只好加给岳飞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也就是仅仅凭猜测来给一个无辜者定罪,也就是无中生有地诬陷。由于这个颠倒黑白的故事,“莫须有”这个词一直流传至今。

像秦桧这样的小人没有道德负担,没有在基本道德意识之上产生的社会责任感,因而在小人的心目中不存在所谓的群体大局、国家大事。小人心中的“大事”就是他的个人私利,就是他强烈欲望的满足,除此以外不会有任何别的内容。我们正常人所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而小人所接受的自我教育则是“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且要坚决地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甚至将其彻底取消。这种观念上的分野使正常人和小人在面对某些事关国家、集体大局的选择时往往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取舍,而这种取舍所引致的后果也是截然相反的。

在我们的身边,要特别当心像秦桧一样的人。可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怎样识别小人

生活中如何明辨小人呢?毕竟小人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写上“小人”二字,而且有些小人甚至长得既帅又漂亮,有口才也有文采,还一副“大将之才”的样子。

不过,只要留心观察,用心研究,小人还是可以从行为上分辨出来的。大体言之,小人就是做人做事不守正道,以邪恶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人,他们的言行有以下特点:

第一,喜欢造谣生事、挑拨离间。说谎和造谣是小人的生存手段,他们造谣生事并不是单纯地以此为乐,而是另有目的。要么牺牲他人来为自己牟利,要么挑拨离间破坏朋友、同事间的感情,从而坐收渔翁之利。

第二,喜欢阳奉阴违。这种人表面上对你是拍马奉承,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光的勾当。明着一套,暗着又是一套的小人最要小心。

第三,喜欢攀附权贵。谁有钱有势就依附谁,一旦失势马上一脚踹开,另寻他主,这是小人的一大特点。

第四,喜欢落井下石。只要有人跌跤,他们会追上来再补一脚,在小人眼里,看别人跌跤是最快乐的事情。

第五,喜欢踩着别人的鲜血前进。要么利用别人为其开路,而不在乎别人的牺牲;要么自己有错却死不承认,硬要找个人来当挡箭牌,做替死鬼。

事实上,小人的特点并不止这些,总而言之,凡是不讲法、不讲理、不讲情、不讲义、不讲道德的人都带有小人的性格。

要想区别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千万不能靠赏赐和加封晋升来达到目的。要知道,赏赐和加官晋爵是小人所追求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是不择手段的,往往会蒙蔽领导,伪装成君子的样子。既然君子之志不在于封赏,那么在君子做出业绩之后,你可以用表扬,激励他的方法,让他感受到你的信任、欣赏,这就足够了。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他没有因为你不提拔他而闹情绪,那么说明他具备了真君子的条件,到那时,你尽可以放心大胆地任用他,不用担心他会带给你小人的烦恼。

小人最擅长的是阿谀奉承,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执权者身上得到回报,一旦他们取得执权者的信任或任命,就会很快地使自己的羽毛丰满起来,到那时,他们真实嘴脸就会暴露出来,说不定会对有知遇之恩的执权者反咬一口。

所以凡是诚心要干事的人,一定要留意自己身边一味顺着自己的意志说好话的人,切不可因为他说的都是自己爱听的话就重用他、提拔他,那样做无异于养虎为患。

君子本是品格、道德、学问极高之人,且足以为民众之表率。但是若表面伪装得道貌岸然,一副清高的模样,暗地里却做着违反常伦、伤天害理、阴险狡诈的事情,那便是个令人寒心的伪君子。

因为小人之为恶,是明显易知的事,我们可以心存防范之意,而不至于被骗或受到伤害。但是伪君子便不同了,他明里是个君子,使我们信任他,而疏于防范。但他背地里所施行的不义恶行,反而使我们所受到的伤害更大了。

“马屁精”是这样子的

恭维赞美的话人人都喜欢听,就是你平时不喜欢的同事向你说好话时,你的心里也是由衷的喜悦,也会觉得他变得不那么讨厌了。但当你受到来自别人的赞美,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时,不要忘乎所以、迷失方向,要小心同事不良的动机,小心他对你别有用心。

要分清赞美来自何方,欣赏者属于哪类。假如欣赏你的人是领导和资深的元老,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能够得到上司的欣赏,那将是你飞黄腾达的开端,对你日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如果赞美和欣赏的话语来自与你有过节的人口中,那就要认真仔细地品味和分析了,要提高警惕性,不要被你的对手当猴耍。

谄媚就是小人别有用心的一种赞美。

善于讨好谄媚的人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都可以找到,这类人有一个基本特征:永不反对或驳斥上司的指示。无论在什么场合下(私人聚会或公开会议上),谄媚的人只会做一种动作,点头同意上司说的每一句话。

这类人内心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恐惧,那就是做出自己的决定。

或许由于与通常的习惯有关系,这使他们连提出自己意见的能力也逐渐遗忘或根本丧失了。

在他们心里,只相信一个真理:同意上司令上司对他有好感;而反驳上司的人只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爱谄媚的人总会有这样的念头:许多上司虽然口口声声表示自己很民主开放,乐于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或意见,其实最讨厌下属指出他们的不是,因为这无形中已损伤了他们的权威。实际上,绝大多数上司都喜欢下属赞成自己的提议或想法。既然事实如此,那又何必下那么多无谓工夫,索性从一开始就点头到底好了。

爱谄媚的人不断找寻一位强有力的上司去保护他们。至于个人尊严,早已丢在九霄云外。他们最大的目标,就是使本身的“靠山”高兴,其他一切都不管。

除非上司是一位典型的“昏君”,否则他绝不会培植爱谄媚的人做自己的接班人。因为这类人除了懂得“拍马屁”之外,根本就缺乏主见,一无可取。主管利用他们来替自己办些私人琐事倒是相当理想的,在这方面,他们定能办得妥妥帖帖。

这类人之所以能够在公司生存,乃是由于他们看透了人性的弱点(上司喜欢听奉承话),更加上他们奉承有术,才能风光一时。对付这类人,最适当的处置方法便是降他们级或调他们到另一部门工作,作为一种警告。当然,只有精明的上司才会这样做。

不给小人怀疑你的机会

狼为什么不吃死食?因为狼生性多疑,怕吃了中毒。小人也同狼一样,因为他们经常欺上害下,所以他们又最怕被人害。因此,君子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而小人常说“防人之心不可无”。比如,你当着小人的面与另一人悄悄耳语,小人就一定怀疑你有什么不轨之心。这也就是狼为什么昼伏夜出,为什么总避开人但又不想离人太远的缘故,它既想吃掉你,但还得防着你。

“安史之乱”平定后,立下大功并且身居高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生病了,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拜访。此人乃是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世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

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不要露面,他独自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记恨在心,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郭子仪对这个官员太了解了,在与他打交道时做到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

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既周密又老练。也说明了凡小人都像狼一样,不但狠毒,而且生性多疑。所以,与小人接触的时候,切记不要让他对你有任何疑心。

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芝麻大小的小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待人处世中与小人打交道,必须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行。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把脸皮磨厚点,或者睁只眼闭只眼,不理了事;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非有必要,那就别得罪小人。

有人说“君子不念旧恶,小人常怀嫉恨”,有人把“小人”比作“狼”,因为小人不但像狼一样恶毒残忍,而且亦像狼一样生性多疑。对于生性多疑的人,不管是不是小人,都应该远离它。

警惕小人的甜言蜜语

如果有朝一日,你身边的小人突然对你甜言蜜语,关心你、赞美你、器重你,而你却丝毫没有戒心,还沾沾自喜,偷偷地想要托“小人的福”,那真是“请鬼抓药单”。如果真被卖了,除了怪罪自己“见甜忘毒”之外,还能怪谁?

唐朝李林甫,在玄宗朝位居宰相19年。然而他却是一个无德无才,惯于玩弄阴谋手段、排斥和打击不附和自己的人。

有一次,李林甫故意神秘兮兮地告诉与他同为宰相的李适之说:“华山有座金矿,如果加以开采,可为国家增加不少财富,可惜的是,皇上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李适之听了这个小道消息后,便以一副邀功的心态喜孜孜地马上跑去面告唐玄宗,说华山有座金矿,开采之后,会有极大好处。

唐玄宗听了半信半疑,觉得这么好的事他怎么不知道,于是就向李林甫求证,李林甫却假装一副难为情的模样,回答说:“臣早就知道这件事了,只是华山是陛下的命脉所在,是王气聚集的地方,哪能随意开采?所以,臣觉得呈报这种事并不恰当。”

唐玄宗听了这番话,觉得李林甫实在比任何大臣都还要忠心耿耿。从此以后,唐玄宗就开始疏远李适之,不再信任他,不久便罢去了他的宰相职位。

另一件事是在开元年间,李林甫的政敌严挺之被贬为绛州刺史。到了天宝初年,唐玄宗突然想起他,便问李林甫说:“严挺之现在人在哪里?这个人其实还蛮有才华的。”

李林甫退朝之后,便找到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惺惺作态地和他聊起了旧日的友情,说什么他对严家兄弟一向极为尊重,对昔日友情也相当珍惜,如果彼此之间有什么芥蒂,都是有人存心在挑拨,其实不过是误会一场,听得严损之感动得差点掉下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