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读懂和掌控你周围的人
36479500000023

第23章 如何识别对方的谎言(3)

事实上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不光只是因为临时遗忘而编造另外的谎言能使人抓住自相矛盾的地方,即使事先有很充裕的时间来准备,并且说谎的人很谨慎地编造了台词,但假如他不够机灵的话,便无法预期对方反问的所有问题,仔细想好所有的答案;就算说谎的人很机警,当时的情况也会引出突发事件,本来说辞是可以骗到别人的,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突然的改变,就会出现漏洞。

轻易说出的承诺和秘密多是谎言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诺的分寸,他们的承诺很轻率,结果使许下的诺言不能实现。

某高校一个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评上中级职称。但当他向学校申报时出了问题,学校不能给他那么多的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又不愿意把情况告诉系里面的教师,只对他们说:“放心,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一定要做到。”

最后,职称评定情况公布了,众人大失所望,把他骂得一钱不值。甚至有人当面指着他说:“主任,我的中级职称呢?你答应的呀!”而校领导也批评他是“本位主义”。从此,他在系里信誉扫地,校领导也对他失去了好感。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许诺的人或许原来可以轻松地做到他许诺的事,但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有一定的难度,实现不了。一旦遇上某种变故,本来能办成的事没有办成,诺言也就成了谎言。

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承诺一些他们将来无法做到的事情?因为人们一般都会认为,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时间。这种想法容易让人们许下承诺,但如果要求他们马上兑现,他们就要打退堂鼓了,而且他们一旦做出承诺,就会感到时间的压力,并且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时间完成许下的承诺。

现在的人,每天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让人们预先安排好未来的时间是相当困难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们的很多承诺往往无法兑现。所以,看上去人们总是喜欢做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承诺。而实现不了的承诺就是谎言,诺言与谎言也就只有一步距离。

凡是会说“你不要告诉别人,我只告诉你……”的人,对其他的人也一定会这么说,所以很容易泄密。再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因为他们会冲动地想把某种秘密告诉别人,所以才会特别强调“不要告诉别人”、“我只告诉你”。

一个人若知道他人不知道的秘密,要其隐藏在心中并不容易,通常都有“告诉别人”的冲动,其理由如下:

第一,因为自己一人保守秘密,负担太重,所以想借泄密的方法卸下心中的重担。

第二,把自己知道的独家秘密向他人炫耀的幼稚性格。此外,也有向特定人物泄密,以博得对方欢心的欲望。

我们听别人诉说秘密时,当然不好意思拒绝,但至少应该了解对方说这话的用意。

不要轻信那些喜欢许诺的人。回想一下那些拍胸脯答应你某些事的人,究竟兑现了多少,事实常常低于诺言与期望。如果你真的轻信这些没有分量的许诺,抱着一丝幻想坐等对方实现承诺,结果只会耽误时间,浪费生命。

不要轻信那些爱传是非的人。有很多时候,传言可能就是谣言,如果你把这些荒谬不经的话当真,被其影响,做了错误的选择,终有一天会后悔莫及。

卸掉说谎者的武装

正在说谎或试图说谎的人,他们的心理一定会先武装起来。“如何除去他的武装”就是揭穿其谎言的最大的关键所在。如果这时你正面跟他冲突,他一定会强词夺理把你反击回来。

例如你对说谎者说:“你有什么话干脆直说好了,不用跟我兜圈子撒谎。”这样去攻击他,是不会产生效果的。应该在对方有些动摇的时候,找出他的弱点去攻击他。不过,如果对方硬要坚持他的谎话,这一招就不管用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另想办法使他解除心理上的武装。我们暂且不必理会他说话的内容真实与否,只要把重点放在如何使他解除内心的武装就行了。

这个道理就跟关得紧紧的海蚌一样,愈急着把它打开,它就关得愈紧。如果暂时不去理会它,它就会解除心中的武装,过一会儿就自然地打开了。

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使对方解除心中的武装呢?

首先,要使对方有安全感。如果对方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的时候,我们最好这样说:“你把实话说出来,不要紧,事情不会很严重的。”这样一来,他就会认为他的处境已经很安全了,便不会顾忌说出实话会有什么不良后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叫他说出实话是没有太大困难的。

要使对方产生安全感,首先必须使他对你产生信任,这样他才会对你吐出真言。

一般来说,利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去套取对方的口供,要比使用强硬逼供的手法更容易达到目的。但是其前提是我们必须做到让对方觉得“我实在不敢对这种人说谎”才行。简单地说,我们要运用技巧,使对方因为你的影响而把实话完全吐露出来。

还有一种技巧完全相反,那就是把自己装扮成很容易上当的样子,使对方对你没有戒心,从而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让对方产生优越感,使他在得意忘形之际,无意中露出马脚。这种方法用来对付傲慢的人是最好不过了。

其次,要追根究底。彻底去追根究底,有时也能使对方解除心中的武装。假如对方仍有辩白的余地,他一定会坚持到底,因此只有在他被逼得无法再为自己分辩的时候,他才会自动解除武装、说出实话。

也可以攻其不备。不管是多么高明的说谎者,如果遇到突然而来的攻击,也会惊慌失措,不得不投降。

一位资深律师曾经说过:“在询问一个决定性的问题时,不要马上询问证人,等他回到证人席之后,再突然请他回来,重新询问,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孙子兵法》里也说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使其不御,则攻其虚。”

因为我们乘虚而入,对方没有防备,自然就会放下武器投降了。

利用证据揭穿谎言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年轻时是一位律师,一次,他得悉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控为谋财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他以被告律师的资格,到法院查阅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因为他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地目击了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对此,林肯要求复审。在这场精彩的复审中,有以下一段对话:

林肯问证人:“你发誓说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他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是在11时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钟,那时是11时15分。”

林肯问到此处就转过身来,发表了一席惊人的谈话:“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时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请大家想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时月亮已经下山,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十分精确,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往东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面对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大家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掌声、欢呼声一起迸发出来。福尔逊傻了眼。

在这里,林肯巧妙地引导对方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言语,利用实实在在的证据,戳穿了福尔逊的谎言,澄清了事实,彻底驳倒了福尔逊的论点,还小阿姆斯特朗以清白。

拿出有力的证据来做武器,是识破谎言最好的手法。不管对方如何狡辩,只要我们有确凿的证据,他就不得不俯首承认。

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如何运用这些证据,如果运用不当,证据也会失去效用的。

关于这一点,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时机是否运用得当?如果事情过了很久,我们才拿出证据来印证,那么证据的价值可能就大大地降低了。

如果我们在提出证据之后,还让对方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也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就是又让他获得了一个答辩的机会。

那么,证据要同时提出还是逐项提出来呢?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看证据的价值以及当时的状况来决定。

至于你握有的证据究竟有多少,绝不能让对方知道。尤其是当只有少许证据的时候,更要绝对保密。总之,证据是一种秘密武器,证据愈少愈要珍惜,否则失败的将是你而不是对方。

利用他的心虚点破谎言

公元前500年,印度一位王子曾设计一种方法,就是用“圣猴”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测试时,被测人被告知有罪的人拽住“圣猴”的尾巴时它会嘶叫。所以嫌疑人被带入“圣猴”待的黑暗帐篷里后,无辜者不害怕“圣猴”会叫,进到里面就会拉住“圣猴”的尾巴;有罪的人进到里面后由于害怕“圣猴”会叫,不敢碰其尾巴,待一会便离去。嫌疑人不知道“圣猴”其实只是尾巴上涂有乌黑涂料的普通猴子。如果嫌疑人从帐篷出来后,双手是干净的,便断定他就是有罪的人;反之,他就是诚实的人。

说谎者在说谎时往往有心虚的感觉。有时候,说谎的人只有一点点罪恶感;有时候,罪恶感会很强烈,以致露出漏洞,使对方很容易揭穿谎言。十分强烈的罪恶感会使说谎的人痛苦难当,会令说谎者觉得说谎很划不来,简直像是受罪。虽然承认撒谎会受到处罚,但是为了要解除这种强烈的罪恶感,说谎的人很可能会决定还是坦白招认比较好。

说谎者因为这种难以消除的害怕感和心虚感,将会让我们成功地辨认出谎言。下面,还是先让我们看些例子吧。

宋宁宗年间,刘宰出任泰兴县令。一次,一个大户人家丢失了一支金钗,四下寻找不见,告到县上。刘宰调查后,了解到金钗是在室内丢失的,当时只有两个仆妇在场,但谁也不承认拿了金钗。

刘宰将两人带到县衙,安置在一间房子里,也不审问。众人都很困惑,刘宰却像没事人一样,饮酒散步,与大家闲谈。

到了天黑以后,刘宰拿着两根芦苇走进关押仆妇的房间,每人给了一根,说道:“你们好好拿着芦苇,明天我要根据芦苇决案,谁要真偷了金钗,芦苇就会长出二寸来。”说罢关门走了。

第二天,仆妇被带到堂上。刘宰取过芦苇审视,果然一支长出二寸。刘宰嘿嘿一笑,却指着手持短芦苇的仆妇大声喝道:“你如何盗得主人金钗?还不从实招来!”那个仆妇听得战战兢兢,当即跪倒在地,口中喃喃道:“是我拿了金钗,大人如何知道?”

刘宰答道:“我给你们二人的芦苇是一样长的,你若心中没鬼,如何要偷偷截去一节?”仆妇方知上了当。

刘宰正是因为知道撒谎的仆妇有恐惧和心虚感,才使用这个测试办法,使其自我暴露,辨识出了说谎者。

我们还可以依照生理、心理学原理通过情绪紧张与否判断是否说谎。

利用情绪与生理变化的关系来识别谎言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让嫌疑人吃稻米做的蛋糕,观察他在强大罪恶感压力下咽下蛋糕的表现。如果嫌疑人被蛋糕噎住,那么他就被认为说谎了。第二种,是“嚼米审判”,即让嫌疑人抓一把炒米放入自己口中,嚼碎后马上吐出来。如果这个人能马上吐出来,则证明是诚实的,反之则是说谎。其原理就是:那些撒了谎且担心被识破的人,心里比较紧张,消化功能受到抑制,唾液分泌会减少,从而吞咽蛋糕和吐出炒米时比较困难;那些诚实的人不会觉得紧张,因而他们的消化系统不会受到抑制,唾液分泌正常,吞咽和吐出食物都较顺利。

英国人通过观察嫌疑人吃面包和干奶酪的顺利程度来判断其是否说谎;阿拉伯游牧民族则根据证人作证之前用舌头舔烧烫了的铁棒的表现,来判断证词的真伪。可见利用对方的心虚来点破他的谎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