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细说北京街巷地名
36369500000016

第16章 古迹名胜与北京街巷地名(8)

“造园”二字,始见于明计成所著《园冶》。造园这种综合艺术,概括说来,是属于涵美学土木植物等各科学于一炉而集其大成者。其特征是人为胜于天然之奇,浓丽富于综错变幻之美。

我国早在汉朝时造的“兔园”里,就已经出现有人为装景的百灵山,并成为汉以后造园装景叠山的****。古书《古京杂记》里,对梁孝王兔园的基本情形,有如下记载:“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瘦寸石·落猿岩,栖云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州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

三国魏文帝时营造的著名的“芳林园”,比兔园更为壮观,晋孙盛在《魏氏春秋))一书里作了记载:“黄初元年,文帝愈崇宫殿,雕饰观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五色大石于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松竹草木;捕禽以充其中。于时百役繁兴。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以下,莫不展力。”

清代皇家御苑圆明园的造园装景,是中外兼收,汇集江南无数名园的胜景冶于一炉。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令人叹为观止。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并纵火焚毁了圆明园。现仅存长春园西洋楼的部分石雕残迹。

以全国著名的北京颐和园为例,园中有许多精美的古建筑,其中有的已经冲破传统的均齐划一的正统格局。造园艺术大师们,将精美的长廊,同万寿山与昆明湖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点缀和丰富颐和园山水画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因颐和园是属于皇家的园林,仍深受古建筑正统格局的影响,所以,园内的大宫殿群建筑,如万寿山前的一些建筑,就是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颐和园内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下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等;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等。整体上保持了古建筑传统的讲究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基本格局。

但颐和园中许多古建筑还是冲破了均齐划一、缺乏变化的正统格局,因地制宜地出现使古建筑配置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如万寿山后山,有精美的五彩琉璃的多宝塔,至今它仍然掩映在绿树丛中。山上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山下,除了有精美的长廊外,还有知舂亭、十七孔桥、仁寿殿、乐寿堂、德和园大戏楼、西堤六桥等景致。

北京大大小小的园林、花园为数不少,以园字命名的街巷地名也不少,试举例如下:

以各种园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花园路(海淀区):北起花园北路,南至北三环路。

芳嘉园胡同(东城区):西起朝阳门南小街,南至大方家胡同。门牌1号至31号,2号至58号。

前芳嘉园胡同(东城区):东起西水井胡同,西至芳嘉园胡同。门牌1号至25号,2号至14号。

后芳嘉园胡同(东城区):东起西水井胡同,西至芳嘉园胡同。门牌1号至11号,2号至20号。

什锦花园胡同(东城区):东起东四北大街,南至大佛寺东街。门牌1号至57号,4号至38号。

南露园胡同(西城区):东起露园二条,西至露园十条。门牌1号至17号。

北露园胡同(西城区):东起扣钟南七巷,西至扣钟南十一巷。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10号。

中露园胡同(西城区):东起展览馆路,西至露园七条。门牌1号至19号,2号至4号。

方盛园胡同(宣武区):东起贾家胡同,西至迎新街。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6号。

园景胡同(西城区):南起陟山门大街,不通行,门牌1号至15号,2号至14号。

百果园(崇文区):东起向新里,西至滨香园,北起龙潭湖,南至南护城河。门牌(顺)3号至36号。

滨香园(崇文区):东起百果园,西至长青园,北起龙潭西里,南至南护城河。门牌1号至27号,2号至28号。

百合园胡同(宣武区):东起延寿街,西至东北园南巷,南到东太平巷。门牌1号至21号。

姚家园(朝阳区):东起平房路,西至东三环北路。无统一门牌号。

胡家园胡同(东城区):北起秀水河,南至东直门外小街。门牌1号至7号。

香家园胡同(西城区):北起王府仓胡同,南至大乘胡同。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30号。

草园胡同(东城区):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至北新桥头条。门牌1号至55号,2号至96号。

南官园胡同(崇文区):北起东兴隆街,南至东茶食胡同。门牌1号至39号,2号至46号。

北官园胡同(崇文区):北起东打磨厂,南至东兴隆街。门牌1号至19号,2号至48号。

花园大院(西城区):北起西长安街,南至东绒线胡同。门牌8号至26号。

东北园胡同(宣武区):北起佘家胡同,南至琉璃厂东街。门牌1号至101号。2号至60号。

西北园胡同(宣武区):北起前铁厂胡同,南至璃璃厂西街。门牌1号至25号,2号至34号。

东南园胡同(宣武区):东起东南园头条,西至小沙、土园胡同。门牌1号至49号,4号至32号。

西南园胡同(宣武区):东起铁乌胡同,西至南柳巷,北到璃璃厂西街。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20号。

东草园胡同(朝阳区):东起东草园五巷,西至工人体育场南路。门牌1号至53号。

西草园胡同(朝阳区):北起工人体育场南路,南至朝阳门外大街。门牌(顺)2号至20号。

中关园(海淀区):成府路南段以东,北京大学宿舍区。公寓1栋到3栋;楼41号至48号;平房1号至285号。

桃园南街(崇文区):北起桃园中街,南至安乐林路。门牌(顺)1号至10号。

桃园北街(崇文区):北起永定门东滨河路,南至桃园东里。门牌1号至31号,2号至64号。

桃园中街(崇文区):北起永定门东滨河路,南至桃园东里。门牌1号至31号,2号至64号。

以各种园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还有其他许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

碑与北京街巷地名

碑,最初是设置在宫、庙门前用以识日影及拴牲口用的一种竖石。《说文解字》中说:“碑,竖石也。”对此,古籍《仪礼·聘礼》里有记载,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郑玄也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他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墓地)用木。”

我国古代科学家,不仅创造了干支纪年、纪日法,而且还发明了著名的“十二时辰制”,即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使用十二地支进行计时。从我国历史上看,明代以后才有了计时用的钟表。明代以前,我国使用的计时仪器,名曰“刻漏”、“漏壶”、“壶漏”和“铜壶滴漏”等。实际上,只有在宫廷里,或者在达官贵人家中,才能用得上“漏刻”。对普天下黎民百姓来说,白天只能采用识日影的办法来看时辰。因此,古时宫、庙门前,一般都设置有用以识日影的竖石,名曰为碑,以方便人们看时辰。除此之外,碑还供人们拴牲口使用。但最初无论是用以识日影的碑,还是用于拴牲口的碑,都不刻文字。

碑上刻文字,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遂自封为“皇帝”。李斯等人为秦始皇刻石记功,树碑立传,碑刻自此而始。秦代称“刻石”,汉以后称“碑”,或混称为“碑碣”。东汉时,碑碣逐渐增多,有碣颂、碑记以及墓碑等等,并且碑与碣还有了一定的区别:古时人们将长方形的石刻,称做碑;将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做为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