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三条道路(第3卷)
36363900000099

第99章 人间论坛(19)

这里,一些活跃的名字和作品我们已不陌生。谯达摩诗歌的预言很有意寓。“透过其中的一滴露珠,我吮吸着它盛满美酒的/****。别吱声——/此刻酒鬼已走火入魔/而在魔与佛同时隐身的树枝上,此刻桃花盛开/此刻荒原上突然有一万颗人头攒动/透过其中的一根头发,我发现春天结束了”但这个“结束”是新生和循环,一个新的道路发现的再度彻底的“敞开”。如上所述,“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起步可以追溯到至1999年。2000年1月初,谯达摩和莫非、树才编选的《1999九人诗选》诞生,2000年的《九人诗选》和2001年的《九人诗选》也相继问世。2003年:通向更广阔诗歌艺术世界的——《第三条道路》时隔一年之后,由第三条道路诗歌学会主编发行的《第三条道路(2003年·诗歌卷)》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诗坛。由诗人凸凹、张选虹等策划的“《第三条道路》(第二卷)也于2005年出版发行。与此同时,谯达摩独力主编的《第三条道路:21世纪中国第一个诗歌流派》(第一卷)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了10多篇论述“第三条道路写作”的理论文章。至此,“第三条道路写作”作为“一种思想技术”的转换得以最大限度的彰显。另外,谯达摩目前正在主编的《第三条道路:21世纪中国第一个诗歌流派》(第三卷)业已编完并即将出版。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实践诗学的成果。正如树才所言,“第三条道路写作”的精髓所在是对“写诗”之“写”的回归。“第三条道路”是另一些道路,是复数。因为我坚信诗歌的丰富多样正是基于每一位诗人观念和文本上的差异。所谓多元,即差异,即独力,即无领袖欲,即尊重对手,即“不结盟”(树才);第三条道路从外在看是挤压和逼迫的产物,它不满于喧嚣而无益的争执。从内在看是拥有一定创作理想,并勇于坚持个人和个性倾向的创作实践的诗人,内外结合也就成了现在的第三条道路(十品)。第三条道路的方向不是明确的,或者更准确地说,第三条道路从来就没有一个现成的方向,第三条道路伸展入乱石和杂草之间,伸展入无路之处……我就这样微笑着走在四通八达的第三条道路上,我知道,当我与越来越多的人背道而驰,我就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胡亮);如果现在整个中国诗歌的成就为“分母”,而个人诗歌写作为“分子”,那么“第三条道路”写作者越多,“分子”就越大,不同的写作者又有不同的“分子”,“分子”与“分子”之间自行自我叠加,当然就会越来越接近自然数“1”了。越接近自然数“1”,那么21世纪中国新诗的振兴就越发看见希望的曙光(兰马);第三条道路的观念,是一种普适性的价值立场,而不是一个流派,一个同盟,一个组织(赵思运);第三条道路是一个当代汉语诗歌公共话语场域建构的过程。它对世纪末诗歌写作的一些不良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救正。它以理性的行动对我们固有的文学史和批评模式进行了反拨,为我们的阅读和批评提供了许多被遮蔽的文学事实(李祖德);“第三条道路写作”在对“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论争批评的基础上来构筑自己的诗歌,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创造……部分诗论文章很有深度,对权威流派和经典论著不盲从,也不考虑在表述观点的同时会遭到他人异议与反对,孜孜不倦于诗歌探索精神的提升和诗歌建设的实质性发展,为新诗存在的价值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然而有力的说明。在当今这个信仰分裂,以时尚为消费目标的时代,这种姿态是颇为珍贵的。任何其它诗歌群体包括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态度都没有它表现得这么强烈而集中(胡磊);我们的第三条道路或无限制写作,就是要从根本上去实现诗歌在我们生命中的飞越,在我们生命的这一瞬间全力冲击以至爆炸。(庞华)通往新世纪的诗歌之路——就应该是活泼的“第三条道路”(林韵然);从诗学上升到文学,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范畴变了,实践性和自我调适功能没变。她永远是敞开的、接纳的。关键是我们必先学会自我反思(杨雄)。谯达摩也坦言,第三条道路:是一条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之路。这基本涵盖了第三条道路诗歌创作所解构的思想主旨。自开办以来,“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已经云集了谯达摩、莫非、树才、老巢,凸凹、子梵梅、严家威、刘川、刘文旋、马永波、十品、娜夜、徐慢、吕历、卢卫平、唐诗、路也、简宁、殷龙龙、张耳、李南、陆苏、谷禾、杨拓、墓草、讴阳北方、阳阳、钱兆亿、胡亮、杨通、刘歌、飞沙、老德、韩高琦、兰马、刘汉通、张作梗、南渡、丁成、张选虹、玄鱼、牧野、赵思运、林林、金辉、张新泉、马莉、朱子庆、胡亮、杨远宏、张放、杜兴成、张选虹、丁、李霞、张富英、青弦、罗唐生、侯平章、雨田、陶春、谢银恩、刘泽球、朱杰、花未眠、曾令勇、秦风、野川、罗铖、胡应鹏、白鹤林、张翌、蒋宜勋、鄢家发、李拜天、卢泽明、席永君、张阅、廖忆林、西边雨、衣水、南北、魏建林、杨铮、焦虎三、万萍、龙郁、聂作平、孙文、王国平、朱晓剑、刘晓双、李云、王华、刘俊升、陈国瑛、卢泽明、席永君、张阅、冉云飞、西北龙、丁燕、冉冉、王爱红、沉沙、歌兰、姚园、孙家勋、冰儿、冷若梅、池羽、莫卧儿、韩嘉川、沈河、乐思蜀、虚云子、李浔、王征珂、朱枫、温永琪、叶逢平、杨青云、陆华军、康城、山里弟、蒋楠、野松、醉发、汪抒、管上、远观、聆听、林西、方惘然、漠北、岳鹏、郭杰、佛手、离开、雪鹰、何山川、水笔仔、古剑、鲜娅、许烟华、无歌、郭希明等等。⑹论坛中值得一提的是由王代生、杨雄、竹临石、邓诗鸿、青海湖、黑水铃声、玲子、夕婉、紫陌红尘、兰紫野萍、简简柔风、欧隆痴创办的谯达摩担任站长的第三条道路文学网站的新坛,扩大了原有的诗歌为主的写作领域,栏目设计更丰富,除“诗歌论坛”外,还设有“小说论坛”、“散文论坛”和“外国文学”等等。客观地讲,这个网站的创办为“第三条道路写作”从一个纯粹的“诗歌流派”向即将到来的“文学流派”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也聚集起一大批新的写作者,如杨雄,竹临石,弹弓,青海湖,和平岛,云外野鹤,纤手太阳,欧隆痴,雷子,夕婉,兰紫野萍,天界,王客枫,旗烈,竹露滴清响,梅笛,横行胭脂,简简柔风,江耶,古剑,炎阳,李白不明白,第六指,秋风,冰木草等诗人,谁在流浪,北极苍狼,鲁李王,齐风池,白祺瑞,蝶花逐梦飞,憨豆,摇摇晃晃,一箪食,舞歇歌沉,寂寞如我,乔木qiao等小说、散文作者,和紫陌红尘,玲子,上帝的拇指,琦琦等一些文论评手,为第三条道路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一种可贵的更新。

总之,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冒险更胜的大胆冒险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安全。……为此,又需要一种制造。这种制造惟有在对象化中才可能。然而对象化却把我们锁闭起来而与敞开者对立”。“惟当我们没有完全彻底地把自己的本质设立于制造和定造的地区,可利用者和可保护者的区域之际,我们才无这种忧烦而存在。惟当我们既不计算无保护者,也不计算在意愿中树立起来的保护之际,我们才安全地存在”。此种敞开“就其本质(即做为反整体牵引的告别)把它朝向最广阔的轨道”。⑺诗歌的无序状态和无引领性,没有带来恐慌,只是杂芜中的盘旋前行而已。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思想大解放、多元共存、多元互生的黄金时期,历史上经历的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思想融会的独尊时代,诸多文化共同汲取的盛唐时代,清末思想西方演进时代等。这些没能导致文化发展的停滞,反而由于碰撞的产生衍生出更加适应生存的全新的文化土壤。谯达摩的预测是乐观的,“应该说,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我想,随着《第三条道路》(第三卷)的即将问世,“第三条道路写作”也将宣告它的****期(1999——2005)的结束和繁盛期(2006——)的来临……”,敞开是接纳和吸取的,“概而言之,‘第三条道路写作’作为一种不断敞开、彻底敞开的实践诗学,它反对任何封闭状态及其封闭者”。⑻我们相信,随着多元化时代的步法迈进,会有更多的写作者加入我们的行列。我们在蜿蜒前行的路上,会像本世纪初的一位女作家那样,惊喜地欢呼,你也在这里呀!

我们的呼声很有力,我们的期待会比所要期待过的终将传得更远。

2005-11-15于兰斋

注释:

⑴见《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九州出版社,第188页

⑵见《东唠西扯侃新诗——第三条道路写作刍议》郭杰语http://cyber.swnu.edu.cn/xinshi/bbs/forum.asp?Forum_ID=27

⑶见《第三条道路:实践诗学的诞生》谯达摩语http://www.road3rd.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6528&page=1

⑷见《谯达摩:第三条道路:旷野呼告》谯达摩文http://www.road3rd.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677&replyID=&skin=1

⑸见《谯达摩:第三条道路:旷野呼告》谯达摩诗《桃花出生的地方》,同上

⑹见第三条道路诗论的一些资料,以上文中所列的人员名单

⑺见《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九州出版社,第194页,200页

⑻见《第三条道路:实践诗学的诞生》谯达摩语http://www.road3rd.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6528&page=1

玲按:对于第三条道路的理解本人还停留于初级认识阶段。本文应谯达摩先生的撰稿邀请,主要收集了网上的资料,并以自己的主观认识,做了浅显而粗略的哲学层面上的剖析。因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海涵为盼。边走边想

——关于第三条道路的一些思考乐思蜀

现在可以说,混迹于网络的诗人,很少有人不知道第三条道路了吧?它集结了众多优秀诗人和评论家,它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它面向未来影响深远,它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诗歌流派,也是最重要的流派。似乎只有这样的语句,才能体现出这个诗坛新贵的良好状态。近几年来,第三条道路的成就日益显现,偶尔用一些溢美之词来形容它,本不为过。

但诗人们怎么看,会不会都这样认为呢?

我初见第三条道路是在去年三四月间,当时论坛似乎还不怎么热闹,我像在其它网站一样,冒昧帖了一些作品,反应很冷,同样感觉到诗歌论坛(或许是所有论坛)固有的排外特征——诗人们都习惯看熟人的作品,相对忽视一些陌生人的作品。我当时对第三条道路这个拗口的命名就感觉疑惑不解,后来收到了一本《文化诗学:第三条道路》,才知道所谓第三条道路大致上是什么意思。当然,我还是经常出入第三条道路,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环境相对比较宽松,较少恶意攻击,还有就是自己的名字被挂在了值班版主的行列里,心里便有些拿它当家看。尽管如此,我的疑惑还是没有消解。

看过谯达摩、刘生龙等主编的《第三条道路》第一卷和第二卷,我的疑惑却突然变得明朗起来,使我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个家,并忍不住想说一些心里话。

一、模糊的边界

谯达摩认为,第三条道路写作“是一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流派”,目前“理论基础还略显模糊”,这是很客观的。作为流派,至少必须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作品本身有什么特点,也就是说,必然存在边界。除去交叉重叠的情况,在这个边界以外的就不应该算是这个流派的作品。所以谯达摩才会说:“‘第三条道路写作’的思想内涵在当代中国诗坛一经确立,其边界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敞开,果真这样,实际上就是取消了‘第三条道路写作’。”

正因如此,第三条道路一方面不得不以流派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阐明自己的诗学立场和写作态度,另一方面,又在承认艺术差异的必然性,并在积极提倡写作的多元性、个人性、独立性,鼓励差异的扩大化。这就无疑将一个问题推上了桌面。认同差异性的存在并希望扩大它,就必然把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下半身、垃圾派、灵性写作、荒诞主义、非非主义、非诗主义等等一系列的写作都包括在内。因为诗人在写作风格上的不同,正是源于他们有知识、文化、地域、社会地位、家庭状况、性别以及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也正因如此,才会有如上所说的各种诗派。如此看来,第三条道路对差异性的推崇,正是对各种诗派本质上的认同,这使得它对这些流派的批评和指责站不住脚。认同差异,允许差异的无限扩大,以吸引各种各样的流派、作者和文本的加入,就会使它的边界变得更为模糊,进而完全丧失一个流派必备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