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三条道路(第3卷)
36363900000096

第96章 人间论坛(16)

我看到两卷中的不少诗,也有敲击语词、敲开意象的愿望,但是它们仅仅是表达了敲、听、唱的愿望,我们得的确把词敲出声来,听见事物无声的言说,唱得令草木动容。避免只是愿望的表达而实际不能“深入”事物的一个有效方式是:首先在你的诗篇中拒绝出现“诗”和“诗人”的字眼。你能做到吗?“诗”字不是一个避难所,不是不言自明的真理,“诗人”不是天才、不是无冕之王。你能放弃这身份认同吗?你能有这彻底的怀疑精神吗?如果你真的能做到,你就有可能进入事物了,而不是仅以“诗人”身份去观照事物。

2、萨弗的后人

虽然我们读的是好诗,而不是男诗人或女诗人的好诗,但说实话,就两卷当中的诗而言,我没有看到能算得上是完全成熟了的女诗人。有的女诗人名气虽然有,但明显是走错了道路的。有的女诗人诗写得很好、很精制,但出不来大的气象。有个别女诗人有力量,但明显太年轻,还有驾驭不住的东西。所以我挑选了四个或已写得相对成熟,或个性化特征较显明的女诗人来谈。再度申明,因为我只凭两卷选本的诗来谈,难免有问题。老巢的选诗就是个例子,很可能有些诗人放在选集上的并不是能代表她最高水平的诗。

李明月

李明月的诗只在第一卷中收了5首,就所收的这5首来看,她是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写作风格的女诗人。我之所以还是要强调她是女诗人,是因为她的诗虽然精致,诗艺亦很精纯,但整体上缺乏阔大的东西,能震惊灵魂的东西。比如树才的“是正午了!”谯达摩的被拿走了睡衣的高原的那种突如其来的冲击力。这使她的诗女性特质较鲜明。

李明月最可贵的诗质是有一种能把想法、念头较清晰地转化为诗的能力。这是她诗艺精纯高于其他男女诗人之所在。比如我读了司童的诗后,明显的感觉是她还没理清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念头,很多东西混沌着,因此诗力也就显得无用武之地。我也读了李维的诗,她除了《刻薄》(最后一句还要改)一诗较好外,(《背面的世界·另一副面孔》是写长诗、诗剧的题材,能够写出较大东西,不应该就是现在这副面目。)整体上理性意味过强,已经有点伤害诗意了。同样被理性力量所伤害了的男诗人是孙慧峰,他的几首诗中除了《象限·坐标》较为有力的将知识化入了诗中,2卷中的作品感觉上诗的纸没有包住知识的火!而李明月的诗,就她所写的东西,是没有毛病的,“理念”是全然为诗所把握住了的。并传达得准确到位、甚至有点奇异色彩。《看见了你别说》、《隐秘的花园》、《另一种等待》是诗质内敛、反躬自身的表现内在诗意生存体验的极佳的作品。诗艺精致娴熟,很出彩;诗意清中有醇,耐回味。

我像一只小蝴蝶

等待美丽来生

怀着深深地感恩

等到了经过我的事物(《看见了你别说》)

雪厚厚的

我不知还要走多久

我再一次看看身后

没有脚印

只有一粒粒黑色的棋子

摆在我走了的路上(《隐秘的花园》)

下雪了雪消失了烛光

我看到未知被锁在孤独的尽头

很多人在不会相遇的路上各怀心事

我想未来是一只青蛙

等到我轻轻抚摸一下

马上就会变成王子(《另一种等待》)

她像个掌握了魔法的小女巫,举重若轻地就把一些“力搏”也不一定能见真容的人生的“道”、生存的“大义”等内容提了起来。从这些诗中,我沐浴着诗意温习了一些虽然懂得但可能生活的忙碌已使我忘记了的理念:我们走过的路也许只是命运棋盘上的一步又一步,也许我们最好的存在方式就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一切路遇的事物。

马莉

马莉收入两卷中的作品差异较大,如果我只看了她2卷中的作品,我不会把她当作一个诗歌个性较鲜明的诗人对待。我不知道她两卷中的作品哪一部分创作在先?我有些怀疑1卷中的作品较早。这4首诗的可贵处在于有一种神秘感和内在张力,不足处在于有那么点没理清楚的东西。但这东西属于精神修为层面上最终才能清晰的东西,不是一时诗艺训练能完成的。像《黑夜之鸟》的结束段,诗人写迷恋一件白色绸缎的衣服在阳台风中的各种姿势:

如此迷恋此种姿势

说不出为什么

甚至不可以说话

不可以思想

惟一能做到的是

像黑夜之鸟等待

黑夜的降临

“诗是存在而不是意味”,这是关于现代诗歌的一句名言。可以看出,马莉有一种用超验场景、幻觉意象、感性体验、玄想姿态整合出有一定哲思气质的“存在的诗”的努力。但好的诗既是“存在”,也能“意味”,我觉得马莉对自己的诗的不能清楚“意味”方面的欠缺是有认识的。2卷里她的诗歌语言变得雄辩说理起来,我不认为马莉用这种风格能写出她最好的诗。但这是一种有效的努力和尝试,她不能像“黑夜之鸟”那样只是“等待黑夜降临”,她需要那“意味”的亮光。她可能是在练习如何使自己的诗性思维清晰起来。不管怎样,1卷中诗的风格是渐成风格的东西。

张耳

其实谈不谈张耳,我颇费思量,她的诗艺并不很精纯,像《第五种取向》这样的诗入诗素材的厚重与轻薄、诗语的庄重与浮浅之间的关系她明显没有把握好,整个诗颇为零乱。但她在2卷中的诗,写作的“口语”特点极富个性色彩,看得出是下过一番功夫才找到的自己驾驭得最好的诗歌语言。正是这种诗歌语言,使她获得了诗歌个性。比如《引子(8)》中,写小儿学汉语,极其活灵活现:

妈妈比较复杂,在中间偏后的

位置:两扇走进走出的门,藏起来

吃也吃不完的米,演不完的节目

不能出的名,挣不出的命。宝宝

骑上跑的马,呱嗒呱嗒,地上

蚂蚁忙个不停。妈妈美,妈妈

秘密,妈妈默默,母牛哞哞。妈妈

还是个问题的吗……

《引子(9)》中写回乡参加丧礼,

全靠你们保佑:留胡子

或不留,金冠或荆冠

骑青牛,骑驴,驾鹤

或在沙漠上乘云。坐莲

或坐在路边小庙——

保佑五叔的家园

张耳的诗是标准的口语诗,但是“诗”。因为她能够从生活琐事当中看着、听着挑出那些能写诗的词,摒弃那些出不了诗的词,现在留下的这些词既是一个个单独的能指,串连在一句中又带给了整个句子以指示意义,使整个诗段鲜活生动。是这些点滴的词使生活中点滴的小事成了诗。它们成诗的秘密在于张耳的跳跃性思维。她的思维是弹跳式的,会顺着语音跳着往前走,会顺着一个想法把周围可能的物事都跳着想到……所以和这些会蹦出来显示自己的词是天作之合。

3、更多的诗人

史幼波的诗在2卷中收了6首,形式都是不分节的14行诗。他的诗初读有些平淡,不是很能抓人,这可能跟诗的结构上少变化,诗人内心较多淡定平和、怨而不怒有关,内容也多是在生活感悟基础上的较直接升华,但细细读来却感到诗情顺畅,有一抹诗意的流光在14行中游走,可以看出在这种诗歌形式上诗人已经训练得相当有素了。他的诗歌内容看起来仿佛是一时所见、一念所感,但很可能是反复积淀后再下笔的,或者是屡经修改充实才成形的。因而整首诗显得诗力一脉贯注,全然没有不济时赶快抒情的生涩。

凸凹的《薛涛笺》清新喜人、小而精致,显示了较深厚的艺术修养,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小小的浣花溪/是女校书的一管唐箫/一生中/唯一的私藏/笺的声名/正是顺着这管修长的箫声/出蜀/走远”。《桃花的隐约部分》颇有奇情异彩。

庞华的诗个性色彩较强,较好的诗篇有一种奇诡气,想象力很活跃,比如《黑衣女人》、《电子人》,《一切如此真实》有点缩微博尔赫斯式的感觉,但选集中有的诗颇平庸。

张作梗的诗总体上较成风格,较突出处是喜将一些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时髦语词塞进传统意象,这样增强了诗的反讽性的同时,也露出了小巧智而非大智慧的底蕴不足。

刘汉通的《猪和蟒蛇》颇有思想、也有奇思、节奏略嫌板滞,稍晚些的《雨》克服了这种不足,叙事效果流畅,但总体印象诗语过于叙述,诗力尚不够醇厚。

冉冉的《蘑菇》、歌兰的《洁白的时间》、席永君的《童年》、李岱松的《人》、胡亮的《角马,角马》、张富英的《写诗的房子》、赵思运的《仿某电影台词之一》、卢卫平的《情人节的玫瑰》、老德的《对于红桃K的思考》、野愁的《爱情大麻》……都是较优秀的诗篇。

对于大多数的诗人,我都只是仅以一斑来窥豹的,疏漏在所难免,敬请诸位诗家海涵。如有机会一睹诸诗家诗集,评论可能会更公允些。

【作者简介】赵四,本名赵志方,女,1972年11月生人。籍贯安徽,出生地上海,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出版诗集《白乌鸦》、文化小品集《拣沙者》。发表有各类学术文章20余篇。第三条道路——大流派也严家威

关于第三条道路,在当今诗坛,认为“三”是一个具体数的人几乎没有了。但诘难“第三条道路”不是一个流派的却大有人在。

什么是流派?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的定义是:(1)水的支流。(2)文艺、学术等方面的派别。(《汉语大词典》第5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一书中刘建军关于“文学流派”的具体解释:“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风格类似,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集团和派别,通常是有一定数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2册)

诘难者也许是根据这些定义和自己的理解来认定流派的,他们认为:一个流派的成立,必须要具备共同的审美主张与意识,共同的艺术追求,相同或相近的创作风格;应该有区别于另一流派的特征。在诘难者看来,崇尚平等,自由,独立,多元,包容,开放的第三条道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第三条道路没有这“两个共同”,没有作为流派区别于另一流派的特征。所以,第三条道路不是流派!

根据第三条道路当前的实际情况,这些诘难是很有些道理的。本人也曾说过第三条道路不是一个流派,但那是基于一般意义上的流派而说的,现在,我们如果从发展眼光来看,第三条道路应该是一个流派,但不是一个一般的普通的流派,而是一个在新世纪不断壮大的特殊的大流派!理由如下:

其一,从第三条道路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从众多的第三条道路诗人作品和言论来看,第三条道路具备有共同的审美主张与意识,共同的艺术追求,相同或相近的创作风格;具备有区别于另一流派的特征。以下几条,众所周知,无需举证。

1.第三条道路超越了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争论者所陷入的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局限。

2.第三条道路反对诗歌话语霸权。

3.第三条道路崇尚平等,自由,独立,多元,包容,开放。

4.第三条道路反对下半身写作,反对口水写作,反对无病呻吟写作,反对晦涩写作,反对无人性写作。

5.最近第三条道路诗人谯达摩又从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第三条道路诗学的理论体系(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引用)。

6.事实上“如谯达摩先生、兰紫野萍、青海湖、竹临石、天界、梦九慈、雷子、梅笛、元谷、鬼狼等的诗歌,温冰然的后现代浪漫主义与魔幻主义的小说创作,三木逊先生的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第六指、杨雄的探索小说等,都已经初具了作为“中国式后现代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写作”的雏形,只不过是暂时缺乏理论上的高度及自我的意识,因此常常是此消彼长、你隐我显罢了。”(紫陌红尘语)

以上6条,前3条可以从第三条道路的产生和发展看出;后3条可以从众多的第三条道路诗人作品和言论中找到众多的例证。

其二,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流派也一样地在发展变化,流派的定义也应该发展变化,过去的一些定义,不一定就适合现在,更不一定适合将来。我们不应该教条地死搬过去,不能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现在和未来。对于一般的流派,按照以前的眼光,诘难者也许是对的,但对于一个很大的流派,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是不是也应该是也必须是也永远是这样呢?我看未必!其实,即便一个一般的流派,其内部的审美主张与意识以及艺术追求创作风格没有一点差别么?肯定是有的!只不过一般的流派内部差别小些,大一些的流派差别也大些。

吾国古代著名的“江西诗派”的领军人物黄庭坚与苏轼彼此推重,相知甚深,但在文学观方面,他却不赞同苏轼那种相对纵恣的表现,而常常宣扬“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所以这一流派的人并不构成宗旨鲜明的文学集团,而是各行其是,各有所长。陈师道极力主张学习杜甫,但所关注的并不是杜甫的胸怀意气,而是杜诗的立格、命意、用字。江西诗派名才子谢逸善于写诗作文,风格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相似,清新幽折,人们称他为“江西谢灵运”。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他们之间的差别可谓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