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三条道路(第3卷)
36363900000101

第101章 人间论坛(21)

还有一点,摊子大了,配套设施也得跟上。我们既然认同了诗人诗风的特异性,也就必然认同诗理念和方法论的特异性。第三条道路应注意新诗路,新理念的注入,引入当今有特色有活力的诗人和流派,使之成为源头活水。有户纳百川的气象,才能有大境界,大作为。前面已经提到,第三条道路其实未能形成较为系统的方法论。我认为,基于第三条道路的特点,只能有个大的法则规范诗人的写作,细部的东西,只能建立在诗人们个人的诗观上。在诗上,我们提倡千万条自成体系的道路,那么,在诗理论上,也理应百花齐放。从以往的二卷看,我们对一些著名诗人经典的诗理论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而对当今正在发展中的诗观点保持着相对审慎的态度。

近些天,我在认真研读厚重大气的《第三条道路》第二卷,不可否认,它在各个方面已经达到了中国诗歌选本的至高点,这使我更深切地感觉到,中国诗歌不能缺少第三条道路这样有主张,有实力的流派,不能缺少在诗的第三条道路上孜孜进取的诗人和理论家。但我还是要说这一大通摸老虎屁股,太岁头上动土的话,似乎只是为了把一颗赤诚心放下来。尽管言语上难免有点刻薄,但我是真诚的,最初和最终的目的,也都是为了第三条道路能更好地走下去。至于对我个人有什么后果,那是题外话了。说真的,我也不太在乎。我只希望自己通过努力能写出好作品,至于是不是会让它们跟我一起默默无闻,一起去赶赴一生一次的火神的盛宴,我都不会考虑太多。近段时间,我想得更多的还是当初树才提到的问题:“该写什么?该怎么写?新的可能性何在?”也许这样的思考,才是有益的。

2005-3-12对于当下中国诗坛网络传播现状的分析及

对网络诗歌写作未来的展望张延文

一、从客体到主体,从形式到内容

——网络对于诗歌写作的意义在文章的开始我想先让大家来看一则报道:

著名诗人杨炼网上与众诗友越洋交流万松浦书院网站创诗歌历史多项第一

9月10日晚上7点钟,远在英格兰的著名诗人杨炼先生(万松浦诗旅——中国当代诗展顾问、评委之一)应邀上网,越过万里大洋,与祖国大陆的近二百名诗友通过电脑直接对话交流,反响强烈,受到了众诗友的热烈欢迎。双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对话,杨炼先生就诗歌创作和个人生活及中英两国政治概念等,回答了诗友们的提问。他还在紧张地答问同时进行了现场评诗。对话交流持续了近6个小时,最后因杨炼先生有事而不得不中止。此次活动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不仅缩小了诗人与读者间的时空距离,开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也创下了万松浦书院网站建站以来的多项第一,和中国诗歌历史上的多项第一。

即,著名诗人(朦胧派创始人之一)第一次真名上网并发表作品,著名诗人第一次在网站论坛上与众诗友直接对话交流,著名诗人越洋万里与祖国大陆的众诗友利用互联网对话交流,诗人与众诗友双方对话交流的主贴回贴和浏览创网络诗歌史第一(即时回复326帖,即时浏览3160人次)。(万松浦书院网站)

本贴由山东诗人于2005年9月13日09:25:33在【唐论坛】发表

我们先不去谈论80年代中国诗坛的一个主力干将远在异国他乡和当下国内的华语诗人的近距离交流的意义有多大,单就这件事可能发生的第一要件来说,那就是网络,它的神奇所在。网络传播为生活的塑造几乎是无所不能的,而它尚处于襁褓之中,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更是难以想象的巨大和令人振奋!

互联网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真正在中国的全面使用是在1994年。最早的华语网络诗歌写作也是1991年前后出现于北美,而大陆的网络诗歌则大体在1997年肇端,真正的全面繁荣是2001年以后的事。互联网是技术革命的产物,工具的创新导致了人和工具的进一步融合。如果说工业革命使人工具化,那么信息革命则是工具的人化的开始。这导致了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突变,也就是说人和自然、自然和人造自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的生活空间得到了根本性的扩张,在现实之外的虚拟空间几乎是无限大的,人的生活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虚拟生活社区的出现,虚拟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及其对现实生活空间的侵入、交融,扩大了人的本质属性的内涵和外延。这对人类生活的变革是深远的,其影响将持续不断地彰现出来。网络的出现也对诗歌写作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其改变要比以前时代的变革全面彻底的多。这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从客体到主体的一次完全的颠覆。而这一切都是在每时每刻进行着的,没有什么能阻止它。但其作用却被当事人大大地忽视,更不用说去研究它,有效地利用它,甚至合理地引导它的进程。使其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这是每个研究者的责任。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诗坛名宿是如何看待网络诗歌问题的。杨炼在那次万松浦对话上的回答:“网络是网络,诗歌是诗歌。除非真正把网络纳入诗歌自身的语言,否则网络还只是个发表园地”。伊沙在一次名为“我心不俗”的访谈中说:“没有“网络诗歌”,只是当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普及之后,诗歌有了一个新的更为有力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在新的世纪里带来了新的热闹与繁荣。当然,它对那些大搞文字障眼法的不知所云的“诗”,也有着宣布其无效的残酷性。”类似这样的回答在我做过的调查问卷中占了绝大多数,大家几乎都认为网络就是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平台,而诗歌还是诗歌本身。他们举出了一个例子,那就是人们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只会看它的内容,而不会去思考它原来是用什么方式写作和流传的。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它在根本上偷换了问题的属性。事实上是一种没有全面去分析事实就得出的一个缺乏整体性的伪命题。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去清晰地把握它,这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唯一前提。弄清楚这个问题是解决其它有关网络诗歌问题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在网络诗歌出现前的中国诗坛是沉闷而萧条的,网络诗歌在2001年真正走上历史舞台后,就占据了整个诗歌写作的中心,并且规模得以快速地扩张,从根本上改变了诗歌王国的版图。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从写作到传播,从理论到实践与传统概念都有了质的不同。这是一次诗歌发展史上的基因突变!它将决定诗歌生死存亡的命运,无论是消亡前的回光返照还是一次大的复兴的前奏,诗歌的美学特质都已经而且必将会更加完全的改变。诗歌在网络上的传播最早的方式是电子公告板(BBS)模式,后来则出现了大量的论坛和诗歌网站、个人主页以及博客等。其传播的内容分两类,一类是以其它方式写好的,甚至已经在其它媒质上发表过的,再以电子文本的方式传播。还有一种是在电脑上以临屏的方式写成的,并且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诗歌文本,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诗歌。后一种网络诗歌具备了一些新的特质,比如临屏交互式的写作、即时性发表,可以以多功能的方式来组织多媒体的文本等等。对于诗歌写作的主体即诗人来说,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诗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在纸媒质的时代里,诗人是指那些在正规的渠道发表过一定数量的作品的人,他们是被加冕过的,因为体制内的认可而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他们数量有限而且地位特殊。而在网络世界里,每一个诗歌写作者在理论上来说都是平等的,他们的作品不需要编辑的认可就可以随意地发表,诗人的阵营得到了空前的扩容,一些原来不被认可的非主流写作者也可以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其次,网络为那些有诗性气质的人提供了随意挥洒的诗性空间,使他们可以快速地聚集起来营造一个虚拟的社区,展开以精神世界为主体的拟态化生活,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诗人将自己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放到了这个新兴的社群中来,并以其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的向现实生活扩展的活动。比如每个网络诗歌网站都聚集了一批诗人,他们在一起写作评论之余,还会有自己的互动聊天用的QQ群、聊天室等,而且一般都还有灌水区和贴图区以供休闲之用。很多网站还组织出版电子刊物和纸刊,发起聚会,而通过网络诗歌论坛结识并私下交流的就更加普遍。这就使得原来很多人在放弃诗歌写作后,当互联网出现之际,又纷纷回到了诗歌写作中来,也使得很多人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高,而且必将延长很多诗歌写作者的写作生命。从传播的方式来看,互联网上的诗歌文本是以比特的方式来出现的,这种电子文本传播起来快速便捷,基本不受时间、地域、数量的限制,这使得诗歌文本得以大量地在互联网上出现,在当前的一些大型诗歌网站比如《诗歌报》论坛每天发表的新主题平均可以达到1200个左右,这几乎是一般的一本诗歌刊物的内容的几十倍,而中国的网络诗歌网站、论坛多得不计其数,恐怕没有人能做出一个准确的统计,因为网络诗歌界的版图每天都在快速地扩张,而且论坛象人一样生老病死、吐故纳新,那么在华语诗歌论坛上发表的作品之巨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以前任何时代都无法想象的事。而对于网络诗歌文本来说,也出现了质的变化,你可以把音乐、图片以及其它的链接结合起来,使得诗歌和其它的媒体联姻。阅读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读者由被动性阅读进入到了主动性阅读的阶段,阅读的心理也也相应地变化,阅读的行为大多都是一次性的、快速的浏览,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有了一个大的换位;在纸媒质时代,读者好不容易得到一本期盼已久的刊物,他在阅读时带着一种不可知的期待,很容易就会发生崇敬感,而且那里作者的身份一般都很明晰,读者大都会反复地阅读、思索文本传达的意义。而在网络论坛上的阅读一般都先从标题和并不真切的网名开始,读了是一种给予,读者很难去认真地对待别人的作品,这种阅读很容易成为浏览。而且由于帖子质量的良莠不齐,也为阅读的选择带来了困难。这从另一方面也要求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放弃自身的某些美学追求,而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减少了诗歌经验的独特性,而大众欣赏水平的局限也在一定层次上妨碍了真正有思想和价值的网络诗歌文本的出现。

总的说来,诗歌在网络上传播的开启为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原本奄奄一息的一种艺术样式焕发了巨大的活力。就当下来说,网络诗歌从根本上代替了传统媒体的诗歌的主体地位。诗歌写作不仅在量和质上有着不同,而且整个的诗歌产生方式和处理过程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网络作为一种诗歌传播的工具,以外在的形式介入到了诗歌写作的内部,加速了诗歌文体美学因素的新旧质的生成和转换。我们不应该再以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来对网络诗歌、乃至整个诗歌的美学因素加以限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切,并将事物中旧有的精粹保留下来,大力发展那些有生命力的新质,毕竟有生命力的东西才最有前途。

二、在喧哗与骚动中的选择:前进抑或退却

——对当下网络诗歌传播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的浅析(一)夜莺为谁歌唱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速度令人咋舌,在技术和经济的双重推动下,网民每年以几何级数增长,05年更是达到了1.2亿,几乎占到了中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也使得我国网民的人数仅次于美国而跃居第二。但这和发达国家比起来比例还是很小的,在英国网民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网罗价值的大小决定于网民人口的多少,网络帝国版图的扩张使得网络传播的价值随之增长。目前来说,中国的华语网络诗歌写作者据保守估计也有几十万人,但和其它文学题材的参与者相比还是要少的多,在天涯和榕树下这些大的文学虚拟社区,一些热门的散文和小说的帖子,这大多是一些随笔式的心情文字,经常都有成百上千,甚至几万次的点击。而诗歌来说,即便是在诗生活、诗歌报等热门的网站,经常在线的人数也只是几十人,帖子的点击次数只有几次到几十次不等,上百次的点击非常少见。这之间的反差和现实生活中书店里散文、小说类书籍和诗集的比例大致相同。这说明诗歌文体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它离大众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诗人逐渐成了一个少数人的弱势群体,诗歌写作和欣赏成了圈子内的事情,吟咏风月只是一种癖好而已。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