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没有回头箭
34802000000037

第37章 事业单位改革要过好“四道坎”

长期被认为处于改革滞后状态的事业单位改革大幕,即将拉开。这一涉及4000万人员切身利益的改革,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刻的改革之一。所以有人说,即将启动的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有企业改革、党政机构改革之后,涉及面最广、难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变革!

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一定要避免多头出击、各自为政的局面,必须从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规划,协调各方力量,实行整体推进的策略。令人欣慰的是,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国家层面对未来十年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策略,这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健康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有了一个好的规划和实施策略,只是顺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提,接下来的实施以及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肯定不会令我们轻松,毕竟长期形成的事业单位管理运行中的某些“乱象”,别说要治理,就是把关系理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笔者观察,未来我国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至少要过好“四道坎”。

第一道坎:如何科学合理地分类?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规划出台之后,有关分类的难题已经不再是理论上应该如何分类的问题了,而是如何把这一分类标准正确应用到实际中去。比如说,行政性事业单位要回归行政机构,当然比较简单。但现实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有一些事业单位既履行某些行政职责,还提供一些公益服务,甚至还从事一些经营活动,如何避免回归中的“搭便车”,就很棘手;即使回归到行政机关,其定位以及未来的运行机制等,也需要认真研究。再比如,事业一类和事业二类,尽管理论上是清楚的,但要纠正长期形成的顽疾,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择校收费等,解决起来也不容易。还比如,有些事业单位本身没有行政职能,但属于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如党校之类,其内部又分为参公管理的行政人员和属于事业属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像这样的双重属性的单位,要不要统一,如何统一,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可

见,如何能把126万家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归好类,而且归得合理有序、公平公正,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第二道坎:如何有效“剥离”?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是第一步,但下一步的剥离才是动真格的,直接涉及众多人的切身利益。比如,回归行政机关、变身为公务员的人,相信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能够回归行政机关的事业单位人员肯定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要剥离开事业单位行列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人员来说,他们被剥离后,要面对身份转换、市场竞争、生存压力等一系列与传统事业单位管理运行有很大差别的环境,对此类机构和人员,如何设定一个合理的转换过渡期,如何培植和提升他们的竞争能力,也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尽管在剥离中,国家政策设计作了充分的考虑,并制定出明确的政策界限,但真正实施起来,要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制度。如何化阻力为动力,就是一篇大文章。可以肯定地讲,如果在剥离中我们不能解决好人的问题和相关的利益问题,改革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道坎:如何实现养老社会统筹?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建立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推进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从长远看,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肯定是改革的方向。但在企业实行养老社会统筹之后出现的企业人员养老保障水平偏低等问题,客观上对事业单位推行这一改革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事业单位养老社会统筹改革中,我们非但不能采取简单的由传统的单位养老简单地推向社会,变为社会养老,甚至要启动相关的配套改革,如企业、事业以及公务员三支队伍的养老水平的相对平衡等问题。如果缺乏整体考虑,也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推进。

第四道坎:如何建立起有活力的体制机制?事业单位改革绝不意味着国家要挤压社会事业的发展,而是要通过改革理顺关系,明确定位,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以公益为导向、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己任的事业单位,都需要有更大的发展,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问题在于,我们通过事业单位改革,能不能构建起一个有效的体制和机制,这也许是最终检验我们的改革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志。在这方面,不管是前5年的分类改革,还是后5年的进一步完善,都是不能忽视的。如事业单位内部的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领导制度、运行机制等,如何与事业单位的整体改革相适应;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以及与传统的上级党政机构的关系模式需要作什么样的调整和改革;如何在实践中建立起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等。只有对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同时提上改革的议事日程,事业单位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很显然,这些改革不是仅通过事业单位自身的改革就能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