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幽默笑话
34739700000049

第49章 奇思妙联(4)

明末武将洪承畴,颇受崇祯帝赏识,后来官至蓟辽总督,因而对皇上感恩不尽。他素以“忠”、“节”自命,特意在厅堂的正中,亲自撰书一联: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在松山与清兵作战时被俘,屈膝投降。时人即在他这副对联的末尾分别加上“矣”、“乎”二字,一变而成: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字一添,使联语蕴含着无限讥讽和鄙弃之意,可谓妙笔生花。洪承畴在他60岁生日那天,还厚颜无耻地大摆宴席,庆贺寿辰。来宾当中,有一个他的门生,此人戴着斗篷,随着祝寿的人来到了洪府。及至把斗篷一掀,只见他全身上下披麻戴孝,众人看后吃惊不已。随后,他献上一副对联: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这一上联,嵌着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姓名,借以嘲讽洪承畴的变节降清;下联则是以“成仇”谐音“承畴”,直接斥责洪的投敌卖国行径。洪承畴看了,尴尬万分,无言以对。

牢中对

韩公雍,曾做明代巡按御史,一年冬季,他到江西巡视。一天,正当他在南昌察看死囚牢房时,下起了大雪。他边走边想,即景口占一顶针对联:

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吟罢,好久对不出下联来。这时,他见一囚犯在伤心落泪,遂上前问道:“你为何落泪?”囚犯说:“大人所言‘冰、雪、霜’3者交加,实为死囚处境,听后不觉伤心。”韩巡按听了,觉得此人谈吐不凡,于是问道:“你莫非有求生之心?”囚犯拱手说道: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韩公雍听后,不禁高声称赞:“天才,天才!”原来,此人是一位南昌才子,因上告府官贪赃而被诬陷为谋反罪,判处死刑。韩巡按查得实情后,为他平了反,并严惩了南昌知府。

戴大宾“歪对”难太守

明朝有个叫戴大宾的读书人,自幼聪明灵慧,有“神童”之称。弘治元年春天,他父亲抱着他去郊外参加庆典,被太守看见了。太守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有意试他一试,便出了“龙飞”二字叫他属对。戴大宾正在一心观看水牛斗架,便顺口对道:“牛舞”。太守连说不对不对,牛怎么能舞,应对“凤舞”才对。万没想到小小年纪的戴大宾却争辩说:“古书上有‘百兽率舞’的记载,牛为什么不能舞呢!”一番话说得知府无言以对,只得连连称妙。

又有一次,人家以“月圆”叫他对,他不对“花好”,偏偏以“风扁”相对,人问其故,他稚声稚气地答道,“风不扁,怎么能够从门缝中钻进来呢。”戴大宾的如此“歪对”一时传为佳话。

牧羊女巧对裴律

康熙年间,山西侯马出了个才子叫裴律,他自幼饱读诗书,尤擅赋诗联对。但是由于少年得意,有些狂妄,自诩才高八斗,三晋第一。

有一天,裴律出外踏青,只见春光明媚,芳草青青,一群白羊正在泉边饮水,他诗兴大发,随口吟道:

“白水泉口口口品——”

没想到吟出上联后,反复沉吟却就是续不出下联,急得他抓耳挠腮。正为难之际,忽听得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循声看去,只见是一个牧羊姑娘,便道:“你嗤笑我,莫非能续出下联来?”那姑娘莞尔一笑,随口吟道:

“山石岩石石石磊。”

裴律听后大吃一惊,暗想:“想不到这牧羊女有如此才情,待我再出一联,难她一难。”低头一想,便道:

“白水泉下女子好少女为妙。”

吟毕,得意洋洋地望着牧羊姑娘,似乎在说:“这回看你如何对得来?”

不料那姑娘眸子一亮,不慌不忙地随口答道:

“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为柴。”

说完,调皮地咯咯大笑起来。

“黄鹤楼中吹玉笛”

相传乾隆南巡至白龙寺,适逢寺僧鸣钟。庄严古刹,钟声悠扬,乾隆诗兴大发,挥笔写下“白龙寺内撞金钟”

7个大字。纪晓岚看见,忍俊不住,笑出声来。乾隆愠然曰:“朕诗虽不见佳,汝又岂能当面大笑?”纪晓岚急忙敛笑答道:“臣非敢笑也,特因古人诗中有句,积年苦未能对,今观御制7字,恰成对偶,不觉喜而失笑耳。”

乾隆问是哪句古诗?答道:

“黄鹤楼中吹玉笛”。

皇上一听,转愠为喜,连说:“确是佳对!”

纪晓岚笑答乾隆,因为巧妙反受赞赏。

纪晓岚妙对乾隆

(一)

纪晓岚,清代着名学者、文学家。他当侍郎时,每天给乾隆皇帝讲书、侍读,时间久了,不免产生了思乡(河北献县)之情。乾隆看出了他的心事,便说:“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

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

乾隆说:“我看你是——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晓岚当即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如蒙恩准回乡省亲,我便——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见他应答如流,对仗工整,乃圣心大悦,便恩准了他。

(二)

有一次,乾隆带领群臣巡视江南。途中,见池塘里含苞欲放的荷花像拳头一般,遂口念出一句上联:

池中莲花攥红拳,打谁?

晓岚对曰: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乾隆皇帝听后,拍掌大笑,赞叹不已。

(三)

还有一次,乾隆皇帝与才子纪晓岚对句嬉戏。乾隆说:

两碟豆;

纪晓岚对道:

一瓯油。

乾隆改口说:我念的是——

两蝶斗;

晓岚应对道:我念的是——

一鸥游。

乾隆又说:我念的是——

林间两蝶斗;

晓岚又应对道:我念的是——

水上一鸥游。

说罢,君臣二人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四)

乾隆50年(1785年),乾隆帝于乾清宫大开千叟宴,赴宴者3900人。内有一叟141岁,乾隆皇帝即以该叟起兴,与纪晓岚对句,乾隆先出上联: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60岁为一个花甲,“花甲重逢”整好是120岁;“三七岁月”,即21岁,两者相加,恰为141岁。

晓岚略一思索,即对了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曲江》诗中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70古来稀。”后人以“古稀”代称七十岁。下联所言,正好也是141岁,真可谓妙绝。

状元妻妙对乾隆

乾隆年间,通州胡长龄赴京赶考,中了状元。乾隆皇帝爱他一代英才,很想招他为驸马。不料被胡长龄婉言谢绝,说自己已有结发之妻。

乾隆听说新科状元不肯作驸马,有几分不快。心想:好一个不识抬举的胡长龄,请你上轿你不上,我倒要看看你那原配夫人是个什么样的美人?试试她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学问!于是,下圣旨宣胡氏进宫。

胡氏马上赶到京城。皇帝率领三宫后妃,在后宫召见状元夫妇。只见胡氏农妇装束,青布衣裙,蓝布长衫,举止大方,进殿跨槛时,轻撩裙角,启口道:“乡女村妇,一条草裙,千万别污了万岁爷的金槛。”

乾隆听了,大吃一惊,万万没想到一个民间女子竟然如此大胆且又如此知礼。他细细地将胡氏上下打量一番,见她相貌平常,皮肤黝黑,体高魁伟,尤其是裙下露出一双大脚。乾隆脱口而说:

“其足之大,天下无双,男子莫及,见所未见。”

胡氏见皇帝取笑自己,不慌不忙,从容答道:

“脚大胜似舢舻履惊涛。”

乾隆说:“依你所说,是脚大好了。那么,朕宫中嫔妃婕妤,人人是金莲小足,你说如何?”

胡氏随声应道:

“足小宛若画舫过浪巅。”

乾隆明白胡氏是在讥诮三寸金莲行走不便,但又不得不佩服她出口成章、对答如流的才智,便吩咐宫女奉茶。胡长龄夫妇坐下。胡氏喝了一口香茶,随口吟道:

“饮啜香茗遥念故乡水。”

乾隆被胡氏思乡之情感动,遂传令摆宴为状元夫妇洗尘,胡氏接着又说:“食俸皇粮当思耕夫辛。”

乾隆越加敬佩胡氏才华,便出了个上联要她对下联:

“远闻通州出才子。”

胡氏不加思索道:

“近观皇宫多佳人。”

乾隆又出一联:

“冠授官,官戴冠,官被冠管。”

胡氏沉吟片刻,大声应道:

“仁教人,人压仁,人受仁欺。”

乾隆听了,心悦诚服,称赞胡氏才思敏捷,更赞叹新科状元不图高贵,不弃前妇,是当世难得的好才子。他拿起笔来,写下“翰墨竹梅”四字,叫工匠刻在匾上,赠于长龄夫妇,以表敬意。

歌姬妙联难乾隆

有一次,乾隆皇帝乔装改扮,到江南巡视。这天来到镇江的一座酒楼里,与告老还乡的宰相张玉书饮酒叙谈。席间,唤来一位倪姓歌姬演唱助兴。一曲刚罢,乾隆乘酒兴口出一联:

妙人儿倪氏少女;

张玉书一听,知道该联是由“妙”、“倪”二字拆合组成,可是怎么对呢?正在当他苦思冥想之时,歌姬因不认识乾隆皇帝,便随口答道:

大言者诸葛一人。

同样,答联也是由“大”、“诸”二字拆合构成。乾隆不禁拍案叫绝,随即命张玉书赏酒3杯。不料,壶中酒已告尽,张玉书倒酒时,只滴了几点。歌姬见此情景,笑着对乾隆说:

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乾隆皇帝一听,知道其中奥妙,联语前3字的偏旁正好是后面的“一点两点三点”,可他怎么也对不出来,只好暗暗叫苦,恰巧,此时楼下传来了卖花人的叫卖声。张玉书灵机一动,答道: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乾隆皇帝一听,对得工整巧妙,不由长松了一口气,说:“此乃天助我也!”

王不出头谁作主

一年冬季,乾隆皇帝巡游泰州。等到了泰山脚下,适逢阴云密布,风雪大作,寒气凛冽,滴水成冰,乾隆的大驾只好暂住于官驿。晚上,他与随臣闲叙,偶出一联为:

“水无一点不成冰。”

侍臣应声和道:

“王不出头谁作主。”

乾隆赞许他的才智,就赏给了他不少金钱。

小随从通州题对

有一次,乾隆皇帝游江南时路经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他想起河北也有个通州,当即吟出一句上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众随从们听了,一时不知如何答对,一个个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又是查资料,又是翻县志,忙得不亦乐乎。勉强对出了下联,乾隆皇帝一句也不中意。

一天,乾隆手下一个小随从外出游玩,看到街上当铺不少,典当的人们进进出出。他灵机一动,吟出一句妙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回去后,他即把此联给乾隆吟诵,乾隆一听,拍案叫绝,不但当即下令给他嘉奖,还为他晋升了3级。

南人北相

乾隆戊申年间,水部署遭遇大火。乾隆批交尚书金简大司空负责修复。一日早朝前,群臣会集,有人出联咏但讲道:

“水部失火,金司空大兴土木,”

联中嵌入金、木、水、火、土五行。一时无人能对。适值纪晓岚入朝,亦到此间。当时有位新选中书,为南方人,相貌魁伟,常自负为南人北相,他将此事告知纪晓岚,并要求他作对。纪略一思索,便道:“要对上不难,不过于公有所不便。”中书说此事无妨,纪晓岚于是对道:

“南人北相,中书公什么东西。”

联中也嵌入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而且对仗工整。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尽服纪晓岚滑稽敏捷。

纪晓岚释哑对

有一次,纪晓岚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接风洗尘。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以前我曾在北方游历过,出了一联,人人都摇手不对。”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用口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生死对”

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乾隆进士李调元,幼年时代就能吟诗作对。有一次,年幼的李调元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抓搔。先生看见,笑着出了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李调元当时既感到很难为情,又感到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答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此联一出,取笑他的先生面红耳赤,甚是尴尬。

梅兰芳对诸葛亮

纪晓岚曾经夸口:“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句。”他的妻子听后,就在一个月朗星稀之夜指着纱窗出对难为他: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诸葛亮,乃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此联借他的姓名和字,翻出新意,描绘了月光穿透纱窗所呈现的图景,每个窗孔都是明亮的。才思敏捷的纪晓岚,当时竟被难住了,后来也一直没有对出。直到近代,才终于有人对出了下联,曰: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梅兰芳,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此联借他的艺名和字,同样翻出新意,概述了梅兰怒放,香气袭人的情景,与出句相配,可谓珠联璧合。

纪晓岚替兄答对

纪晓岚从小就聪明颖悟,博闻强记,而且能言善辩。有一天,已到中午,父亲命他到学堂叫哥哥吃饭。他走进学堂,见哥哥正低着头,垂着手,直直地站在教师跟前。他大叫一声:“哥哥,快回家吃饭。”老师说:“慢着,你哥哥正在挨罚!我出了个上联,叫他对下联,他还没对上。”纪晓岚眨眨眼睛说:“啊,原来是为这么点小事!”他眼珠一转,对老师说:“先生,我替哥哥对上行不行?”

老师见纪晓岚是个四五岁的孩子,笑了笑,顺口说:“行,对不上,可连你也罚。”“好,你出上联吧!”老师见他真的要对了,也就认真地想了想,说:“上联是:苇蔑织席席盖苇。”纪晓岚脑袋一歪,眼珠一转,朗声答道:“下联是:牛皮拧鞭鞭打牛。”老师听后,大吃一惊,连连点头,嘴里连声说:“好!好!好!”并挥手示意叫他们哥俩回家吃饭。纪晓岚给老师鞠了一个大躬,拉着哥哥回家去了。

一联息众怒

河南南阳西郊卧龙岗武侯(诸葛亮)祠内,有一副着名的对联,联语是: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是清人顾嘉衡写的。先主,指刘备;后主,指刘禅(阿斗)。上联是说: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斗。下联是讲: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人传颂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襄阳、南阳呢?上联自可解释,而下联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忆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布衣(老百姓),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究竟是指湖北襄阳附近的南阳墟,还是指河南的南阳郡?历来说法不一。明清时,人们便因此打起了笔墨官司。湖北、河南两省的文人学者纷纷引经据典,力图“考证”南阳出在本省,以增乡光。

到了清代咸丰年间,湖北人顾嘉衡任职河南南阳知府,面对这事,很不好办。他经过细心思考,写下了这副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激为官之地的“折中”对联。联语措词文雅,且意境高远,从而缓和了那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因此,这副对联名声大作,为人们竞相传诵。

蒲松龄戏对石先生

有个姓石的先生特别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学,人们都十分厌烦他。一日,他写出一句“细羽家禽砖后死”的联语,自以为是个想绝了的难对,故特去向蒲松龄炫耀,让蒲松龄对出下联。蒲松龄说:“对对子要一字一字的对,我对一字,你写一字吧。”说着就念道:“细对粗,羽对毛,家对野,禽对兽,砖对石,后对先,死对生。”石先生写出来一看,竟是:“粗毛野兽石先生”。

郑板桥题联嘲老僧

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清代着名的画家、诗人和书法家。有一次,他到佛寺游览,寺院长老不认识他,看他衣着也很平常,以为是一般游客,便冷冷地招呼道:“坐!”

板桥按所指的座位坐下后,长老就对小和尚喊道:“茶!”郑板桥接过茶,便和长老攀谈了起来。长老发现来客知识渊博,并非一般人,于是,又对板桥说:“请坐!”又招呼小和尚:“敬茶!”当长老问起来客姓名时,只见板桥微微一笑说:“姓郑名燮,号板桥。”长老一听,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来客就是赫赫有名的才子呀!便连忙请他到了客厅,用袖子拂了拂太师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坐。”又连忙招呼小和尚:“敬香茶!”然后又陪板桥谈了起来。当板桥起身告辞时,长老请他写副对联留念。板桥欣然允诺,挥笔立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长老看后,哭笑不得,连连道歉,一直送郑板桥到山下才分手。

郑板桥吟咏中堡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