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4425800000002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萌芽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探索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将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在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提出了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他明确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1957年2月,毛泽东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时期,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不够成熟,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作的理论探索及其理论成果,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续,属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从理论形态上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仍然属于毛泽东思想,仍然属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时,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时,我们不能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联系,要准确把握它们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1982年,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一直到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开始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所有制多样化理论等等,党的十三大报告将它们统一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评价,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并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次年,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3.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执政和领导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4.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要战略思想始终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展开的。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而又基本的问题,从而深化了我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从而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进一步回答了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怎样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重大而关键的课题,从而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等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问题,从而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进一步回答了日益发展的中国在国际上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实现什么目标、承担什么责任、执行什么政策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

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大会报告和党章。十七大报告重点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