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4425800000017

第17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曾多次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构想。但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97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新闻界客人时,对到20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作了新的解释。他说,就是到这个世纪末,我们实现了四个现代化,也还是不富,我们的水平比日本还差得远。10月,邓小平应邀对日本进行了访问。回国后,邓小平又接着出访了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国外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使他更清醒地看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差距,同时也使他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和希望。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

1979年12月,邓小平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邓小平认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到1 000美元,说准确点是800美元或稍多一点,而在经济总量上可以居于世界前列,也可以说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党的十二大根据这一构想正式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思想,经过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1996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紧接着,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进一步具体化为三个阶段性目标:①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三步走”战略是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内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一首步步向前迈进的三部曲,是一个循序渐进、互相衔接的发展战略步骤,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体现了雄心壮志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之后,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②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③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实现了这一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将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导向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3.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4.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阅读书目

1.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要点提示]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三个有利于”是衡量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奋力推进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中,自觉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创立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这一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和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