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4425800000012

第12章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在马克思主义的词典中原来并没有“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促使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动因是:苏联和我国都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立起了单一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制度,但是为什么这些制度没有能够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什么这些制度没有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有效提高,反而出现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关注和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0年5月5日,他在谈到我国农村改革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针对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障碍,邓小平明确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此后,邓小平反复提出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邓小平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青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清楚这个问题。”他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等等。从这些论述中可知,邓小平通过拨乱反正,用社会主义“不是什么”的否定方式,纠正以往对社会主义种种不科学的或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又正面表述自己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的新观点。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全面深刻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一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本质联系,说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功能和最根本的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最显著的特点和最主要的错误,就是突出强调阶级斗争而忽视发展生产力。过去之所以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认识不完全清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时期内甚至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此外,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针对这种偏颇,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基础地位,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邓小平突出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要矛盾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国情。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他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实践证明,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还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消除这些弊端,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都讲全了。”邓小平认为解放生产力也是体现于社会主义全过程的本质要求,从而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了不断进行改革的自觉性。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任何社会形态都要面临的任务,要体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仅从生产力方面概括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方面加以区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根本区别。以往的社会,除了原始社会以外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少数人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个公有制占主体的社会,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他反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指出,我们发展生产力,创造的财富归人民所有,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当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使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和“达到”五个动词,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充分体现。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以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基点,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关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在论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时曾多次谈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时,江泽民提出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论述不是对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替代,更不是对它的否定,而是沿着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思路的进一步探讨。这一论述从终极价值方面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手段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相统一。把人的全面发展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来认识,具体展现了我们党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的新成果,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根据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论断,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我们党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具有理论说服力和彻底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而且在有力促进社会建设中也进一步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合理最进步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完善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尽管把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叫得很响,但其价值目标始终在于追逐利润最大化,资本说到底就是把人作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人的发展服务于资本增值,这种社会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它的全部合理性和优越性,都根植于以人为本,体现于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形态的转换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生存价值的提升。而我们党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予以彰显,积极建设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本身就是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之举。随着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理论认知转化为现实实践,必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明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理论创新,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从经济建设层面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层面,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对于深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在邓小平之前,传统的理论往往更多的是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角度去描述社会主义,一旦这些具有多样性、可变性的外部特征被当成社会主义本质去把握,就必然会出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搞不清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实中曾经长期存在的诸多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看法,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这一切错误都根源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模糊不清。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诸多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从根本属性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涵。因此,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够清楚,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发展战略到建设方法,都出现了诸多失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澄清了社会主义建设中那些不合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为我们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来解放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从长远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把促进社会和谐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这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远大目标,沿着正确道路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创和发挥巨大优越性,必将产生根本的导向作用。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系列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和深化改革,保证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