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青春映沃土
34257900000006

第6章 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陈力予福建农林大学团委副书记、长乐市鹤上镇党委副书记(挂职)、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群体是近年来国家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大学毕业生群体中选拔出来,旨在推进农村工作进一步顺利展开的优秀大学生群体。自海南省于1999年率先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河南、浙江、北京、青海等省市也相继开展同类型计划,大学生村官群体在短时间内体现出配合农村工作的优越性,虽然仍有一些地方不成熟和不适应,但“大学生村官计划”这一做法还是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关注,产生了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即“大学生村官”工作。这就标志着“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角色正式得到了确认,而其预计将发挥的作用也被公众所认可。

大学生村官作为党和国家一系列引导和鼓励以及面向基层就业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农村基层的工作中。由于农村社会是一个具有典型传统性的乡土社会、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长期遵循潜传统效力的基础上也具有着强烈的从众性,离开校园时间短、欠缺社会经验的青年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环境特殊性的不熟悉容易造成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的不适应,因此在“大学生村官计划”不断推进的现阶段,如何建立一种为大学生村官创造交流经验、集中学习和再教育的平台是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我国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代表性模式

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不仅是针对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培养大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崭新渠道。大学生村官问题一经提出就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2009年4月中组部等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也将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从过去的区域性行为上升为政府鼓励和主导的全国性机制。熊顺聪,村民互动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J]。新闻知识,2011,(4):39.40.“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这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确实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对毫无农村工作经验就被选派到村任职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我国农村社会自身基于村民、宗族、村委会、乡(镇)政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方互动的复杂社会状况对其整体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巨大挑战。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如何为青年大学生村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从而使他们能够进一步在实践工作中提升和进步。

为了拓展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农村工作的能力以加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的适应性,我国各地市针对自身实际状况开展了多样化的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形成了以北京市为代表额定期学习、课时量化为典型的培训模式;以上海市为代表的创业指导、形式多样为代表的校地合作模式;以苏北地区为代表的经验交流、传帮带为导向的帮扶模式等。

(1)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每年按1%和10%的比例选拔大学生村官分别进入北京市区两级培训机构学习。2009年北京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考核,指出大学生村官上岗前必须安排不少于80学时的岗前培训;工作期间,每年至少在岗培训一次,三年内达到200学时。

(2)上海市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与上海农林学院共同合作,于2010年成立上海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主要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设计了《如何做好创业前的各项准备》、《上海农业创业商机分析及项目推介》、《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和创业基金推介》等10个专题讲座,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设计、经营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生产财政资金补贴等创业知识进行了集中的授课。

(3)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苏北地区各县联动,实施大学生村官帮扶制度。其中,涟水县为使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农村工作,决定建立从以思想引导、传授经验、关心生活、推介典型为主体的大学生村干部“三级联系”制度;泗洪县立足实际,建立三级帮带、三项锻炼、上好三门功课的“三三三”管理模式;大丰市在实践中探索建立导师帮带制度、岗位培训制度、创业扶持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马德峰,大学生“村官”帮扶制度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2011,(2):174.175.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探索

1.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基本作用

“大学生村官计划”初步解决我国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的困窘,但在工作实践中不难发现大学生村官综合能力素质的强弱是影响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青年大学生即使有学生干部的经验、有较丰富的书本知识,但如果没有将课堂知识与社会相衔接的培训环节也会造成大学生村官面对农村现状的为难,大学生村官综合能力素质不单要依靠其本人自身的觉悟和自我的培养,更需要由组织部等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近年来,各地市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在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多元化和创新性的道路,而其中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陆续建立成为了其中的亮点。2008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北京市密云县建立了校地合作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河南、四川、福建、江苏等地也开始相继展开以校地合作为基础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校地合作的大学生村官基地是一种基于农村工作实际、校地全面合作、结合大学生村官自身发展的多角度、全方位培训模式,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通过校地全面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学科资源优势和地方资源相互补充,建立起对有着一定基础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岗中和创业培训的平台,提供给青年大学生村官一个经验交流、集中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载体,同时也为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开创崭新的发展途径。

2.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建立的重要意义

(1)基于地方政府的角度

2008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铺开,吸引大量的具有较高文化程度、较强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注入农村基层,为我国基层政府管理创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新一轮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投身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中,这些被认为是农村基层建设支撑力量的大学生村官也出现了“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现实,这逐步成为困扰基层人才结构建设的重大问题,大学生村官对于复杂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性以及所学专业知识的不对口,不仅是我国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进一步推进的巨大阻碍,也对大学生村官群体自身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疑惑,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的建立不容忽视。随着北京、河南、四川、福建、江苏等地大学生村官培训模式创新的破冰,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设不仅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在组织管理体制上一大突破,在农村基层人才培养上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途径。在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训工作上,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学生村官的分级组织管理机构与培训机制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立是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村官对于农村环境、人际关系不适应性而专项设计的培训模式,对整个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基层人才培养上,高校学科资源尤其是农科类院校的相关专业人才的有效融入,充分解决了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渴望继续接受教育的需求,为大学生村官群体在农村基层的工作拓宽了发展道路。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立还结合高校与地方资源的基础上,为潜在大学生村官以及在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创业上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培训,是农村基层搭建人才高地的有效保证。

(2)基于高校的角度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的,高校和地方政府的校地合作计划可以构建起高校与农村之间的桥梁,成为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知识、人才资源支撑,而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立也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教育创造广阔的发展机遇。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存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创新的瓶颈,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和空洞说教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很有可能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活力。青年大学生作为需求最旺盛、思想最解放、交流最活跃、组织化愿望最强烈的社会群体,需要更新、更具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来实现自我突破。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代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多元化需求,开展实践性教育的探索迫在眉睫。以校地合作为前提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立,一方面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理论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为在校大学生创造参与农村实践的良好契机,合理地引导和鼓舞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促使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农业发展科学化、农业知识普及化、农村建设信息化上贡献力量。同时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也能够在思想交流上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与农村基层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往届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的学习和交流,这些“准大学生村官”们能够形成一种积极的沟通交流机制,以保证大学生村官群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基于大学生村官的角度

大学生村官群体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群体,王天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108.109.他们学历高而经验不足、想法新但可能难以实施,思想上有时存在着一些误区容易造成了自身对农村复杂社会环境、农村需求和农村发展的不适应和疲软状态。大学生村官群体通常要面对三方面挑战:

首先,从农村社会的复杂环境来看,中国的乡土社会自古就存在着其特殊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农村社会互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更加凸显。大学生村官虽然大部分回生源地任职,但其接受在高校接受的精英教育使其回到农村难以适应复杂的基层社会的交往模式,未经社会实践的过渡就从校园生活直接转向基于血缘、地缘和姻缘之上的以家庭为单位、重人情面子的农村社会体系,这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农村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从农村需求导向来看,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两种人才:一种是具有较强的农业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一种是具有牢固农村社会关系的公关型人才。大学生村官虽然在专业知识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多涉及管理、营销、金融、法学、心理学等学科,其对于农业技术、农村经济、传统文化、卫生等方面知识的掌握还有所欠缺,难以给予农业发展在技术层面的支持。

第三,从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误区来看,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急于求成、畏惧艰苦以及认为自己大材小用、轻视农村干部的错误理念严重影响了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因此,通过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组织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大学生村官与上级领导的沟通、高校专业学科知识的再教育,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村官以往有沟通但缺乏平台、希望得到再教育但缺乏机会、有想法但观念错误的问题,为大学生村官整体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福建省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样本模式分析

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是福建省建立的首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这一基地的建设不仅能为在职大学生村官创造集中学习、交流经验、创业指导的再教育平台,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拓宽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机会。其特殊之处在于同时实现了在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潜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对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培训机制探索和完善形成了有利的补充。为保证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设,福建农林大学派出高校团干到长乐农村乡镇挂职,作为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工作支撑,进一步协助大学生村官做好基层团组织格局的创新和团建工作的开展。

1.基地成立背景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下乡当村官,打破了农村人才匮乏局面,是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项有力措施。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2007,(6):60.61.大学生村官在参加农村工作之前受到的是高校中系统的理论教育,其思想意识的形成缺乏实践活动的支撑,对于现实中基层农民所关心的问题、农村环境的复杂程度、农村人际关系处理的方式缺乏深刻的理解,把这种精英意识和大众意识“捆绑”到一起,短期内肯定会出现难以愈合的裂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不仅涉及到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的状况,同时还涉及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对于在职大学生村官,其培训工作需要高校专业学科和专业人才的支撑,而作为未来大学生村官发展对象的在校大学生,高校的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和素质以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2011年6月,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建省长乐市借助第九届“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以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为基础,以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为核心,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携手共创福建省首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同时作为以青年为主带动的创新项目,福建农林大学特选派2名高校团干赴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所在地——长乐市鹤上镇的党政班子挂职,旨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村官能尽快融入基层,不断促进大学生村官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为海西新农村建设量身打造一批技术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组织机构建设

福建省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是在校地合作背景下建立的既具备高校专业知识型又具备政府行政组织型的培训基地,其在组织机构的建设上存在着以多方合作为基础,以高校团干挂职为主要主导,以高校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为后备资源的特点。

(1)以校地合作为基础

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以校地合作为基础,汇集了长乐市的发展资源和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类院校的学科资源。在经济上,长乐市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同时也是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之一。其纺织、冶金等十大产业发展迅速、基础夯实,是我国科技资源市场化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理想之地;在人才培养上,长乐市始终坚持的“人才创新”用人理念为大学生村官集中培训、继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能够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开展中实现建功立业、服务社会的愿望。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通过团结福建农林大学的力量,在对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农业科技、基层管理等专业技能的培训方面达到了有利的补充。福建农林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科学技术、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强烈的农村服务意识,为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高校团干挂职为主导

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以高校团干挂职为主导,为乡镇基层团组织格局的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团建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整个共青团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长乐市正在推行“1+X”模式加强和改进镇乡(街道)团委建设,为了积极响应长乐市团组织格局建设的实际需求,按照有利于落实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农村团支部工作活力的原则,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在校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选派2名优秀的高校团委干部到作为基地所在地的长乐市鹤上镇挂职,主要负责基地的建设以及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再教育等工作。同时,结合福建省农村和基层团工作的实际,共青团福建省委目前正在协调省委组织部共同研究指导,在全省统一推行大学生村官兼任驻村团支部书记工作。因此,由高校选派团委干部到地方挂职负责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不仅是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的突破,同时也是长乐市团组织结构建设的创新,为地方政府与高校的有效沟通奠定基础,这也是福建省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有别于其他培训模式的特殊性所在。

(3)以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为后备力量

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以福建农林大学组建的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为后备力量,将多专业、多方向的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渠道输送到农村,能够保证农村服务队伍、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是在积极落实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活动号召而建立的,由高校教师、学生构成的旨在做好大学生村官助理、服务好三农建设的农村社会服务实践队。实践队作为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组成部分,在实践期间教师服务团为在职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的素质培训为主,学生服务团以农村社会实践为主并与在职大学生村官进行经验交流。这种组织模式不仅能够确保在职大学生村官得到集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同时也能够在在职大学生村官与在校大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丰富在校大学生的农村实践经历,为在校大学生拓宽农村社会实践和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

3.培训模式创新

目前,北京、河南等地建立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大都是以在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为主要内容,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作为福建省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基地有别于其他地市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在职大学生村官提供培训的平台,还探索如何完善了大学生村官长效培养机制。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与长乐市鹤上镇文化中心、仙街村、东平村、长乐市聚泉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华亚纺织有限公司、惠农农业合作社和九头马古民居群等7个单位展开共建,为在职大学生村官和在校大学生打造一个参与“农村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引导并鼓励青年群体参与农村社会管理。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模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在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

在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主要以由来自高校的教师、研究生组成的教师服务团为主开展的与“三农”建设相关的专业技能、创业技能、公关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首先是专业技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具备农业技术、农村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当前大学生村官虽然有较高的学历,但其在实际工作中专业不对口的现实严重阻碍青年大学生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据统计,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知识的仅有4%,医学占2%,工学占6%,法学占3%,经济与管理专业占22%,其他专业占63%。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偏离“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蒋秋艳,大学生村官实施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9):25.28.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积极发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类院校在专业学科方面的优势,组织专业导师团、博硕士研究生服务团深入长乐市个乡镇行政村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有关农业生产专业技能的培训,如作物、植物保护、林业、园艺、养殖、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等领域和有关农村发展专业知识的培训,如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等领域。通过针对不同村镇的发展方向和实际情况为其大学生村官指定培训计划,从而更加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村官的整体素质和特殊性。

其次是经验交流。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新旧交替快、流动性强的群体,每个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的服务实践均为2—3年。对于新到任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复杂的农村环境和特殊的农村社会交往方式是其无法逾越的鸿沟,因此农村工作经验逐渐成为大学生村官培训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福建省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在搜集全市历届大学生村官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中介作用和载体功能,组织历届大学生村官并邀请具备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基层干部与新一届的大学生村官展开座谈会,交流多年来的工作心得,为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的开展拓宽了思路。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还注重大学生村官与在校大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在职的大学生村官能够为在校大学生带来特殊的农村生活和工作经历,在校博士生和硕士生能够在专业知识和技术上为在职大学生提供新的想法,双方相辅相成,互帮互助,这也是校地合作实现的良好效果之一。

再次是职业指导。大学生村官在任职后仍须面临就业的选择,根据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全国有16%的大学生村官有在农村创业的意愿,并且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明显。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山东、河南等地陆续开办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主要为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指导和培训。2010年,江苏沭阳县依托县经济开发区、软件产业等特色园区,专门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培训基地,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各地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经验和教训,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培训思路,与长乐市聚泉食品有限公司、惠农农业合作社等当地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共建,组织大学生村官到调研和交流,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创造了广阔的平台。

(2)在校大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

在校大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培训,其主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划进行分类引导和培养,对其组织学术性、企业性以及农村服务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其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这些在校大学生是经过高校挑选的,对农村基层工作有兴趣,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大学生村官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因此这样的社会实践就显得很有意义。

首先是强调在校大学生们利用大学生村官基地平台进行农村调研考察。以农村调研考察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是针对未来以学术研究为发展方向的在校大学生。农村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又存在某些传统因素的特色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也是当前我国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开展农村调研考察,尤其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关于当前新农村建设热点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从理论层面上加强在校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在现实层面上对在校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建设基层、服务基层的意识和行为起到强烈的导向作用。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利用校地合作的优势,根据长乐市的重点产业和发展特点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农业技术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党建、村级财务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旅游经济建设等多方面的调研活动,为长乐市的整体发展思路和规划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其次是强调在校大学生们利用大学生村官基地平台开展农业企业实习。以农业企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为有意愿创业或到企业工作的在校大学生打造的实践平台。借助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福建农林大学与长乐市当地的聚泉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华亚纺织有限公司、惠农农业合作社等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福建农林大学社会实践示范基地”,使在校大学生能够深入农业企业,了解企业运作机制、内部管理和营销方式,为大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提供一个积累经验的基地。同时,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也为大学生村官实践基地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推动着基地向内容丰富、实战性强的方向发展,保证了基地建设的持久性。

再次是强调在校大学生们利用大学生村官基地平台进行农村社会服务。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为引导和鼓励在校大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特别为今后有意愿向公务员、选调生、选聘生方向发展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参与农村社会服务的机会。基地组织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组成服务团,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指定服务内容。2011年暑期,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队按照农村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企业信息化以及农民工子女培训等内容,分别组织多个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农业企业以及农村小学为不同的对象展开内容丰富的服务活动。在为农民工子女进行培训的实践中,大学生服务队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制定了以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火灾和自然灾害救护知识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具有技术性、实操性,以乒乓球、篮球、象棋培训为主的具有应急性和娱乐性的多元培训方案,切实做到从实践中为农村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贡献力量。

4.培训效果评价

(1)开展校地合作,创新乡镇团组织格局

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是在以校地合作基础上建立的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继续教育的实验基地。基地的各项培训工作充分借助高校资源,引进一批专业技术扎实、研究成果丰富的青年专家教授作为主讲教师,尤其选派了2名高校团干到长乐市乡镇挂职负责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这种青年人才的引入方式进一步深化和保证了长乐市正在推行的“1+X”模式镇乡团组织格局创新机制,吸纳更多领域的优秀青年进入专兼职团干队伍,扩大对乡镇青年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影响力,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丰富工作手段和载体,更好地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结合基地建设,活跃基层团组织工作

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与在其基础上推动高校与基层组织、农业龙头企业、非公企业、文化基地的“社会实践示范基地”的建立,使大量青年融入农村基层服务中,给予了基层建设各种专业化人才和技术支撑,取得了校地资源利用的良好效果。基地组织“教授、博士生”服务团,对兼任村团支部书记的大学生村官们进行团干理论实务以及农业科技、基层管理等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和帮助村团干在农村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华,服务三农。2011年暑期,福建农林大学充分利用高校团干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借助“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平台,组建一支“大学生村官助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鹤上镇先后就基层党建、示范村落、农田水利、旅游文化、乡镇企业等主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结合服务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开办“农民工子女暑期兴趣培训班”,为农民工子女课余趣味知识和科学知识的丰富提供了帮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后方安定问题。另外,基地计划将与福建农林大学还计划在长乐市建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开设与“三农”建设研究领域相关的课程,鼓励团干在基层工作的同时接受再教育,也为其个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和帮助。

(3)引入高校资源,实现校地共赢

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不仅是福建农林大学与长乐市校地合作的先行项目,也是重点项目,具有扎实的合作基础和发展远景。基地的成立是高校资源与地方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和利用的结晶。对于地方,高校资源的引入为农村基层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理论和心得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团建工作的创新,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们振奋精神、立足岗位,积极投身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同时,培训基地也为在职大学生村官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校大学生村官培养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将科技成果转化到现实工作中,实现地方与学术科研共赢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高校,长乐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立与发展实现了将高校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强化了教育效果;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高校团干队伍,丰富工作经验,增强工作能力。

四、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建设的未来发展思路

基于福建省长乐市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建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出当前国内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在组织机构、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基地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还必须吸引多方的力量支持,尤其是基地所在地的地方党委和高等院校的支持,只有融合新资源和创新培训模式才能保证基地各方面资源的利用和各种活动的开展。

1.加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视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陈云峰,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工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61.62.作为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人才储备力量,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能力素质的高低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造就有基层工作经验、高服务意识的大学生村官是地方党委和政府人才培养的重点。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是在职大学生村官和潜在大学生村官经验交流、集中学习和分类引导的重要场所,加强地方党委和政府对于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重视和支持是有效保障基层高素质人才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地方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制定科学、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把重视基层、奉献农村作为大学生培养和就业的重要导向,能够为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提供政策、资金、管理、技术导向的支持。2009年起,北京、江苏等地逐步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全区干部培训总体规划,从制度层面有效地实现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是具备创新理念、充沛精力、高等学历的青年群体,不仅是团员队伍的重要生力军,也是党员队伍的主要后备军,重视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搭建学习平台,拓宽培训渠道,分层、分类、分批实施培训,引领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经济建设上助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组织建设上实现党、团组织格局的创新。

2.加强高校主动参与意识

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是建立在校地合作基础上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多方力量协同运作的过程,既需要来自国家、地方和基层单位的努力,也需要高校的主动对接和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发展依赖于高校专业学科优势的支撑,高校与地方的互动为在职大学生村官理论专业知识的强化提供了学术保障,为潜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孕育了温床,同时,高校与地方的互动还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参与农村社会实践创造广阔的平台。因此,高校应当主动参与到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和培训基地的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是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以及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上,作为大学生培养主体,高校是大学生强化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汇聚地,应当正确认识自身在大学生培养中的职责,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地培养大学生热爱农村、适应农村工作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前置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链;宋周,高校主动对接“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1,(3):127.在人才输送上,高校应当积极参与地方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通过选派高校青年干部到地方挂职,进一步拓宽与地方的联系,组建教师、学生服务团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深入探索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组织教授、博士生讲习队对在职大学生村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为基层建设打造学习型村官队伍。

3.加强培训模式创新

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在多年的试点建设中不断摸索前进,虽在培训方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合作方式、培训主体、培训内容的不断创新对于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在合作方式上,我国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的存在着政府主导、第三部门主导、高校主导等多种方式。2010年,江苏省沭阳县依托县经济开发区、软件产业等特色园区建立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培训基地主要负责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引导和培训工作;2011年,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主导与北京人文大学合作成立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主要承担贫困村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任务;同年,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在云龙区建立的大学生村官孵化实训基地主要向大学生村官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高校在服务大学生村官创业、服务地方发展方面的层次和水平。合作方式的多元化取向导致了各地大学生村官培训内容的多重导向,各地市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选择科学的基地合作方式,培养适应性强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在培训主体上,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应当突破传统的同系统中“新带旧”的培训方式,多借助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的力量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培训工作,江苏沭阳县的大学生培训基地等地在以高校培训为主的基础上,集中自身优势,将本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技专家、能人大户等精英人才,按相应专业分到基地,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通过在集训、解疑、扶持等方面营造大学生村官创业和学习环境;在培训导向上,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应当建立适合在职大学生村官工作和发展的培训体制,同时也应当建立在校大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机制,为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寻求平衡点,为有意愿参与农村建设的潜在人才创造提前了解、提前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