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巍长乐市古槐镇龙田村2011年村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也逐渐在转型,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应该在农村。这是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马军卫,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4):20—2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呈现出的问题日益突显,现有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因此,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各项内容亟需创新,村民自治有待加强,村民自治和民间力量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建立由党和政府为主导、村民自治为基础、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进行。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目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徐京跃,李亚杰,周英峰等,中区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J]。中国社会工作,2011,(6):6—7.
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是党中央着眼当前国家形势而作出的一项重大而正确的决策:一来可以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来可以为农村输送人才,减小城镇和农村干部队伍的差距,同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林善炜,大学生“村官”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09,(1):54—58实践证明,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增强队伍整体素质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基础的迫切需要;是磨炼年轻干部、促使年轻干部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社会管理也是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农村社会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陈旧
根据村民自治原则,村委会作为由农民自己选出的自治组织来管理农村一般性事务,其组成人员一般也全部是村民,农村教育一直处于严重落后状态,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也导致了很多村干部不清楚自身职责,不懂如何行使自身权利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如何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只会围绕着上级的中心工作转,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忙,随着上级考核的方向走。另外一方面,上级组织的培训少,培训学习时间也短,指导水平不高,导致整体的村干部文化素质不能提高,业务水平偏低,工作效率偏低,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村集体服务,为村民谋福利。
2.农村组织监督机制有待提高
由于是村民自治原则,村委会是由农民自己选出的自治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中最基层的一个环节,党中央对农村的管理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村级组织来完成的,因此,村委会掌握着一些权力,实现村民自身的公共利益和保护公共资源基本都依赖于村级组织。这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一些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以权谋私,侵害集体利益,损害农民的权益,最终导致矛盾激化,破坏社会的稳定。尽管有乡镇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存在,但是对村委会的监督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督机制,乡镇对村级自治组织的监督也十分薄弱,并且就目前情况来看,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已经发生改变,由之前的领导关系转变为如今的指导关系,无法对村委会形成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村民对村委会的监督途径有限,主要的形式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来行使手中的相关权利,但是,一般是由村委会决定是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也就因此无法及时对村委会形成有效的监督。
3.农村社会管理职能有待提高
村委会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宏观决策和指挥主体,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委会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当前,乡镇政府对村干部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关系协调等方面显得不科学不合理。对于村干部本身而言,他们的待遇普遍偏低,缺乏工作积极性,自身素质又不高,管理理念落后,职能定位不清楚,管理方式不对头,很多村干部都有“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重权利、轻服务;重享受、轻责任”的思想,和当前的社会发展不相称,而且村干部在人事上不能进行提拔任用,也很难进行升迁,这样导致他们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安心,缺乏积极性,农村社会管理职能也随之逐渐减弱,亟需提高。焦存朝,主体视阈下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升问题的思考[J]。学理论,2010,(15):76—77.
4.村民的公共参与热情不高,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办,民主、平等等公民精神缺乏
一方面,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是和中国宗法家族制的社会构造、政治理论化的儒家学说紧密联系的。韩思琦,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性转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2):22—25.这种传统文化在我国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使得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的塑造严重缺乏。同时,这也制约村民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事业,在农村公共公益事业建设方面,由于各方的利益不均衡,无法建立统一征收标准,给征收造成难度,也因为这样,很多新办的公共公益事业胎死腹中;另一方面,我国户籍的政策改变,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很多村民选择到城镇进行工作,劳动的自由流动性变大,这打破了村庄的自然和社会边界。这样也使得村民的集体共同意思变得薄弱,村民对村庄的关注度降低,变得不关心村庄的未来发展,参与公共公益事业的热情度也降低。
二、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的作用
1.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
目前,我国农村干部大多数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等情况,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能够切实有效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有效地推动人才资源流动,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大学生队伍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建设村,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夯实了党中央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孟庆翠,孙丽娅,刘芳等,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义与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7):77.
2.促进农村发展和谐稳定
在农村,村民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当事人普遍存在一种戒备心理,担心村干部处事不公,会因为私人原因进行不公正的处理,大学生村官属于“外来人员”,他们相对比较信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通过开座谈会、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把学习的农村相关法律知识、专业知识等广泛宣传,积极调解、化解村民间的各类矛盾纠纷问题,有效地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3.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风尚形成
大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思想观念新、文化素养高,在农民心目中被看作是很厉害的人物,很多时候都影响着村民的思想活动和行为。大学生村官因此要积极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达至每个村民,宣传文明相关知识,主动开展相关文体活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风尚,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并通过自身言行,村民潜移默化中将会逐渐接受知识教育,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弘扬正气,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李春花,于大海,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134—136.
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拥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跃的思维以及很强的适应能力,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后,能够发挥特长,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农村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资源,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农业实用技术,为农民提供致富的市场信息,强化了他们的市场意识。大学生村官积极配合协助村两委工作,为农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寻找致富方法,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设计的面很广,坚强的领导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队伍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农村社会管理的先锋模范作用,紧密团结凝聚群众,才能持续推进农村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级事务管理等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改变原有村干部队伍怕做事、不想做事、懒散的现状,冲击村干部队伍的陈旧思想,产生“鲶鱼效应”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带动村干部队伍加强自学和主动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有效解决村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工作能力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2.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农村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最前线和主阵地。“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而更应该将其视为一种“义务”,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农村,大学生村官应该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意识强、信息来源广、知识层面深,与村干部一起坚定农村社会管理信念,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理念,多措并举,稳步推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以此为出发点来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管理。
3.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找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其核心就是要使民生改善,进而赢得民心,促进社会和谐。农村是个大“家庭”,有些工作就是在“家庭成员”之间便于开展,大学生村官应该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这一方式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科学组织村民代表,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管理协调监督作用。在进行集体公益性事业建设时,要做到不让群众出一分钱、不叫群众做一个义务工、不损害群众一点利益。让村民强烈地感受村庄事业的蓬勃发展,感受到“党风正、民风淳、村风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基层党组织要用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取信于民,争取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
4.依靠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力量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规范化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在管理中不应该是人管人,而要围绕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和决策权,科学的制订管理制度,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还要大公无私,以制度来管理约束人。因而,在农村社会管理中,要重视村干部队伍的管理制度、村民组织的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进一步规范村干部的言行,扩大村民民主权利,化解消除村内矛盾,促进全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全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
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1.加强领导,科学管理施政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新型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党委领导表现为将农村社会管理的大方向把握好,为政府的依法施政、管理社会事务等提供政治保障。同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社会团体组织积极参与农村的社会管理,及时将农村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研究,以及将新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有力地推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因此,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团结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确保农村的社会管理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才能将各种社会管理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并合理利用,科学、有序、高效地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任和辰,张志善,把握规律性问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J]。前进,2011,(3):49—51.
2.更新理念,积极转变职能
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实效性和持续性的基础。只有真正领会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刻内涵,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推动社会管理方法的创新。当前农村形势较过去相比呈现如下变化:以“取”为特征的农村分配关系已逐渐向“予”转变;以“混”为特征的干群关系正逐渐向“和”转变;以“补”为特征的城乡关系开始逐渐向“哺”转变。应该始终秉承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积极推进村民委员会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换言之,就是提高对民生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创建良好的公共秩序,不断深化和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转变方式,推进村务(党务)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行信息化方式,是覆盖乡镇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王怀武,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解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展略》[J]。甘肃科技,2006,22(11):39—41.各农村基层要以建设村级综合服务场所配套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村务(党务)的公开,并依托党风网,推进村务(党务)信息化,加强农村的社会管理,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服务为先,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并重点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源头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也在群众。徐京跃,李亚杰,周英峰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J]。中国社会工作,2011,(6):6—7.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已从历史发展的幕后走向社会发展的前台,走上社会管理的舞台。要坚持遵循现代社会治理的多元化主体间自主性、依赖性和互动性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充分利用民间社会组织的资源,来支持帮助政府科学施政,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行业自律、维护社会有序运转方面的作用,让各类社会组织汇入社会管理服务大格局,切实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着力构建自治型社会管理新模式。
5.加强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围绕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的目标,大力开展宗旨教育、法制教育和文化教育,全面提高村干部思想道德、政治修养、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科学文化、文明服务和身体心理素质。不断提升村干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依法行政、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宗旨意识、文化知识教育。提升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基础,所以要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增强培养对象的法制意识和文化知识,并且突出培训重点,针对当前工作的实际,贴近干部岗位需求,本着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原则,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依托高等院校开设符合农村干部知识需求的相关专业,通过函授教育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培养对象的文化水平;二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要求,把提高村干部人文素养作为村干部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独立思维能力和领导艺术水平。要积极引导村干部从经验型、乡土型人才向学习型、知识型人才转变。着力解决村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一技之长短缺问题,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双带”作用。要利用电视、报刊、事迹报告会、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双带”的先进事迹,用浓烈的舆论氛围,激发村干部在“双带”活动中,“人人争先进,人人当先进”的热情,让每个村干部都“坐不住、闲不住”。在村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的观念,不断增强“双带”本领,努力成为群众的“领头雁”;三是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注重培训效果。加强并创新培训,力求培训形式多样,培训内容实用,提高培训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村干部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自觉主动地研究农村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带头富、带领富的热情,力争使每个村干部都成为科技致富的能手,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标兵和勇于创业的模范。
6.创新途径,探索联系机制
在新形势下,乡镇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科学谋划重点工作,深入群众察民情,联系群众解民难,问计群众集民智,引导群众聚民心,亲近群众促民安,服务群众保民生。对于农村而言,也要积极配合乡镇做好这些工作,同时也能加强自身的社会管理。通过“深入基层大走访”,以及推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党员帮扶群众”制度,建立听取民情、了解民情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通过制作村里党员干部的“连心卡”,非党员的村两委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便民服务卡”,来深入密切联系群众,思村民之所想,解村民之所需。“连心卡”和“便民服务卡”卡片均以简洁、通俗的形式来展现,“连心卡”正面详细注明了党员干部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反面附有“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困,促和谐”的字样,“便民服务卡”正面印有“便民服务卡”的字样,同时附有“思村民之所想,解村民之所需”,背面则是注明非党员的村两委干部或大学生村官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使广大群众易于接受、便于记忆,有事就能及时联系到村干部或是大学生村官,及时反映麻烦、问题。接到反映的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要把群众反映的麻烦、问题和意见、建议及时分析研究,由村党(总)支部书记亲自负责,能解决的问题,就进行逐条逐项的协调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再把处理的结果逐一反馈给群众,直到获得群众满意为止,最后将群众反映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方法,以民情日记或民情档案的形式记录在册,以便日后总结反思。
实行“每日一记”制度,将《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记事簿》每月至少一次呈送给指定的乡镇党委审阅,每周至少一次与村两委指定的具体带头人汇报驻村记事情况。大学生村官驻村期间,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将每天在村里的工作情况、村里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个人感想所得等信息记录到《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记事簿》中,这样可以更为直观、准确地反映出民情民意,同时我们可以将一些麻烦、问题或者好的意见建议向村、镇领导汇报,使我们对工作保持着主动权,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供依据、打好基础。
7.增强农民,走创业致富路
农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最主要的力量,只有提升了农民的素质,激发全民的创业激情,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是抓住了农村发展工作的重要点。因此,一要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人文氛围,促进农民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增强农民的人格魅力;二要抓好农民的素质提升,引导农民走致富之路,采取职业教育、组织培训、远程教育、邀请专家、现场观摩等形式,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三要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一村一品”,组织好农民,改变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为规模经营,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四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并正确引导和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政治、法治生活,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增强农民的自治能力和大局意识。周建平,培养高素质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J]。现代企业文化,2008,(33):23—24.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格局的丰富和完善。它是一个需要逐步摸索和不断完善的综合系统工作,各村要抓住“十二五”规划的契机,围绕城市建设这个中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社会管理的投入,加大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推进力度。着眼实效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明确社会管理服务方面需要抓的重点项,形成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管理与服务相融合,有序与活力相统一,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新模式,以此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建成经济发展、基础完善、和谐美好的村庄。
农村是锻炼人才的大舞台,要做好一名大学生村官,要尽心、尽力、尽责,要在敢为、能为、有为等环节上下功夫、求实效、办实事。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真正带着责任和感情深入到农村基层,丢掉稚气、不摆架子、不讲条件、不计得失,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先当村民、后当村官,主动克服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多学习知识、经验,提升自身素质,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兢兢业业干实事,踏踏实实解难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在平凡岗位上作出重大贡献,只要给大学生村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健全各种管理保障制度、激励措施,做好各项配套建设改革,我相信,大学生村官一定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