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伤花怒放
3423100000005

第5章 命运风景:去势或毁灭的星辰 (2)

对埃尔维斯的反应绝不止于言语批评本身。有两名耶鲁大学学生发起了一场运动。他们对小孩们戴“我喜欢埃尔维斯”的徽章深感不安,便以贝多芬的名义发起了反击,制作了一千枚“我爱路德维希”的徽章。在曼哈顿的一家音乐商店中所贴的招贴画上写着“向威胁开战,亮出你的路德维希徽章”。他们只花了一小时左右便出售完毕。据称在几星期内便形成了一个有20000人参加的全国俱乐部,支持这一徽章运动的包括著名音乐家艾萨克·斯特恩(著名小提琴家)、尤金·奥曼迪(著名指挥家)和卡萨尔斯(著名指挥家、大提琴家)。

似乎是什么人都加入了这类行动。在辛辛那提,一个二手车推销员刊出广告,他将在任何一个买他汽车的人面前销毁50张埃尔维斯的唱片,一天之内,他卖出了好几辆车。在加拿大多伦多,一个牧师通过《多伦多传真》发起成立了一个“不喜欢埃尔维斯者”的俱乐部,名为“禁止埃尔维斯俱乐部”;在加拿大的西海岸,杰克·沃瑟曼牧师发起了一场比赛,这场比赛是要求参加者用50个或更少的词来完成以下句子:“我讨厌埃尔维斯,因为……”获胜者的奖品是一张弗·辛那特拉的唱片;在魁北克的埃尔默城,自动点唱机的老板们将埃尔维斯的歌从唱机中抹去,因为当选市长认为那些歌淫猥而下令禁止播放。在奥塔瓦一家私人学校,八个女学生因违背校规参加埃尔维斯演唱会而被开除。而得克萨斯州一所中学的校长则宣布,“我们绝不能容忍埃尔维斯的唱片出现在我们的舞会上,不能容忍蓝牛仔裤或鸭屁股式发型”。《音乐杂志》的编辑指责埃尔维斯的“斜瞅、哀诉与呻吟”和他“淫秽”的演出。旧金山一所中学的两名女学生因在“我为何喜欢埃尔维斯”比赛中得胜而飞往好莱坞博得埃尔维斯香吻,校长宣布开除她们,并宣称“我们绝不想出这种名”。

纳什维尔一位以“大斯科特”闻名的DJ(在电台或娱乐场所播放唱片或主持节目者)在一个公园中销毁了500张埃尔维斯的唱片。在新泽西州的威尔德伍德,一个DJ宣称他无法在道德上为埃尔维斯的歌辩护,并表示愿意成立一个组织“以阻止其对艺术的破坏和毁灭”。但当明尼阿波利斯的WSPT电台禁播埃尔维斯的歌之后,却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怒火,几个DJ接到了恐吓电话,号称“播放埃尔维斯,否则……”一块石头从前窗玻璃中扔进来,上面系的纸条上写着“我是个少年郎……播放埃尔维斯,否则我们将扯碎这个城市”,但禁播依然维持。

埃尔维斯引发最大狂怒的唱片是1957年11月发行的《埃尔维斯圣诞专辑》,这张专辑包括了所有与圣诞相关的歌,如经典的《圣诞老人来了》、《白色圣诞》,也包括圣诞颂歌如《平安夜》、《噢,伯利恒小镇》,KMPC电台(洛杉矶)的DJ狄克·威汀希尔说,他接到了要求播放该唱片中曲子的要求,但他拒绝了,因为那“无异于把大风暴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孩子们”,波特兰的KEX电台因该唱片“品味极低”而禁播之。当夜晚节目DJ艾尔·普赖德播了其中一曲之后,他立即被解雇。

加拿大的反应更加剧烈,卡尔加里的CKKL电台完全禁播此唱片,该台发言人指出,他们完全料到了埃尔维斯将会如此演唱这些歌曲,“这是我们所听到的最为堕落的事情之一”,他竟然在唱颂歌时从头至尾“大喘气”。至少有十家电台禁播此唱片。

1958年至1960年,埃尔维斯在德国服役期间引起了同样的轰动,德国的一个DJ沃纳·戈茨在将埃尔维斯说成“悲嚎者”之后,向听众直播了他砸毁其唱片的声音(但听众的反应却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播放其唱片)。一个名叫费迪南德·安东的德国建筑师从空军电台中听到埃尔维斯的歌之后说埃尔维斯是“向石器时代的退化”。

许多攻击是来自东德的,东柏林的共产党机关报《德国新闻》称埃尔维斯为西部地区的北约宣传品和“冷战武器”,另一家东德报纸《青年世界》也以同样的眼光看埃尔维斯,称“那些策划原子战争的人大肆吹捧埃尔维斯,因为他们懂得年轻人一旦缄默至成为普莱斯利迷,便是缄默到可以参战的水平”。当莱比锡警察逮捕了一个青年黑帮之后,该黑帮被认为是受“北约意识形态”影响的,因其名为“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猎犬”。东德甚至提出了证据表明,一个少年帮派的头儿正是在买到了几张埃尔维斯的唱片之后,才变得那么坏的。

埃尔维斯迷们几乎都没注意到退伍后的埃尔维斯在形象上的变化,这是其经纪人汤姆·帕克的主意,他以职业指导为名把持着埃尔维斯。本来埃尔维斯是作为演艺人员和名人进入军队的特勤部服役的,其他演艺人员皆如此。但帕克拒绝了,他公开宣称埃尔维斯本人不愿意轻松服役,他应当作为普通一兵服役。埃尔维斯当了一名吉普车驾驶员,并不接受任何特殊待遇。帕克知道如此一来可使“成人们对埃尔维斯的接受力变得更加多重和广大”。军队一次又一次地以种种理由要求埃尔维斯演出,但帕克总是拒绝,他想让他的歌星为成人所接受,在成人中更有名。事实上,正是1956年以来对埃尔维斯的大量攻击使帕克作了如此决定,帕克似乎担心他的“肉票”在经济上的生存能力,如果埃尔维斯不向反摇滚的压力屈服,不顺应成年人对其形象的要求,他也许就会门可罗雀。

因此,他第一步要让埃尔维斯作为普通一兵服役;第二步要拒绝所有现场演出,从入伍后到1967年,几乎十年间,埃尔维斯从未作过任何现场演出,因为正是现场演出给他带来了最大的麻烦和最猛烈的攻击;第三步则是外部形象……在离开军队后,埃尔维斯再未以油头粉面的阿飞形象出现过。

埃尔维斯继续上电视,但却是以更为驯服的形象出现。他退伍后第一次上电视是在一次弗·辛那特拉的特别节目中任嘉宾。这真是最有讽刺意味的搭配,仅仅几年之前,辛那特拉还在大肆攻击摇滚。然而正如他之前的许多人一样,辛那特拉当时已经穷途末路,这一特辑是一个四辑系列的最后一辑,前三辑收视率很不怎么的,辛那特拉竭尽全力想证明他还可以重振雄风。他为埃尔维斯约六分钟的露面付出了125000美元,这是一个激怒伤害了所有老歌手自尊心的价格。双方商定,埃尔维斯将穿小夜礼服并一直站着演唱,他们相互演唱彼此的名曲,甚至唱起了二重唱,简直令人感慨万端。

退伍后的埃尔维斯的主要工作是唱歌和演电影,在其唱片中,埃尔维斯变成了一个民谣歌手,一个中间派的大众感伤歌手。其电影形象同样是一副奶油小生的模样,以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观赏。这一形象的改变是帕克和埃尔维斯的经纪处(威廉·莫里森事务所)及电影制片人哈尔·华莱士一手操办的,这是他们的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之所以实行,部分原因是担心埃尔维斯的拥戴者涉及面太过狭窄,其姿态太易引起争议;部分则是因为他们认为由埃尔维斯服役带来了一次机会,它可以用来“塑造一个新鲜的、干净而健康的新形象”。

一个叫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强健的、豪放的、生气勃勃的摇滚歌手,曾经因在摇滚的诞生期摇旗呐喊而招来前所未有的抗议之声,却在1958年进入美军之后永远消失了。1960年,一个也叫同样名字的人从军队退役,但他不再是从前那个人,拥有这一名字的是一个整洁的、穿戴齐整的流行歌手,他与辛那特拉和平·克劳斯贝难以区别,无非是还要年轻一些,仅此而已。而反摇滚势力则已在致力于让摇滚作出另一次让步。

如果说埃尔维斯是“摇滚之王”,艾伦·弗雷德则是当之无愧的“摇滚之父”;没有埃尔维斯,当年的摇滚会是另一番模样,没有艾伦·弗雷德,则“摇滚”的名字也不会出现。

弗雷德192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塞勒姆镇,当他还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念书时,就曾是一个乐队的头。而从军队退役之后,他开始在纽卡斯尔干起了电台节目主持人的工作,负责的是古典音乐节目。1951年,他又成了克利夫兰城一家独立的WJW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同样负责古典音乐节目。是一个名叫利奥·敏兹的人改变了他的事业和人生。敏兹是一家录音公司的老板,同时也是弗雷德的热心听众,他从自己公司的业务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白人开始购买起源于黑人的节奏布鲁斯唱片,便建议弗雷德在节目中播放这类音乐。一开始,弗雷德对此不以为然,但有一天他自己亲眼看到了白人疯抢节奏布鲁斯唱片的场面。思考一周之后,他向电台负责人要求在古典音乐节目之后播出一些此类音乐。他给这个节目取的名字是“月亮狗布鲁斯”,正是在这个节目中,弗雷德发明了“摇滚”一词。在此前,“摇滚”还一直是做爱的委婉说法,在少数歌手的歌词中出现的摇滚一词都是指的此一意义。因而,虽然一些研究摇滚史的专家坚决主张“摇滚”一词并非弗雷德的发明,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他是第一个用此词来称谓那种从节奏布鲁斯中脱离而出的新音乐形式的人。

弗雷德本人就是一个不错的歌手,他快节奏的说话速度也使他同新兴的摇滚形象相符,弗雷德所参加的演唱会曾经引发过50年代所有的摇滚现场演出都曾引发过的“骚乱”,但他最为卫道士所反感的是其乐队中黑人竟占了一半比例,这在50年代的克利夫兰还属大逆不道之举。因而,弗雷德被诬为“黑鬼情人”,并因“企图混淆种族”而受抨击。然而,弗雷德依然我行我素,大跳“混淆种族”的舞,大唱黑人风味的歌。1952年3月21日,同样是在敏兹的建议之下,弗雷德举办了自己的演唱会。这场演唱会中途被市政当局停演,部分原因是有许多人未能入场,极易造成“骚乱”。第二天,弗雷德要求在露天进行演出,从此之后,摇滚的露天演出模式开始确立。

随着“月亮狗”(弗雷德的艺名)演出的增多和电台节目的成功,他的听众越来越多,好几家电台都开始播放他制作的节目。其中一家是新泽西州的电台,这使纽约地区的听众也听到了他的声音,纽约地区的WINS广播网总裁看中了弗雷德,于是,从1954年开始,弗雷德使摇滚开始走向全美国。

在竞争激烈的广播界,弗雷德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听众,当他坐在播音室时,会在膝盖上放上一本厚厚的电话簿,当音乐响起时,他会随着节奏敲击电话簿,并让这种声音从麦克风传达到千家万户。他还常常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发出有节奏的喃喃自语作为背景声。听众们乐此不疲,对弗雷德崇拜不已。到1958年时,弗雷德已无可争议地被视为摇滚乐的首席主持人。

由于弗雷德成为摇滚的象征,成了摇滚最为得力的开拓者和宣传员,他便不可避免地深陷于反摇滚的巨浪之中。由于他是第一个投身于传播摇滚这种“青年反叛”音乐的成年人,因此,便总是被视为成年人的叛徒;又由于他总是播放黑人的原唱版歌曲而不播放白人歌手的翻唱版,这又使得他成了种族主义者的眼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