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开口就能找对话题
34169400000017

第17章 谨言慎行,避开他人忌讳的话题(2)

“你别开玩笑了,你怎么可能是他们公司的老板?”徐光辉一边说还一边笑出了声。

对方什么也没说,拎起包就朝门外走了过去。徐光辉突然意识到什么,立即跑上前去,问道:“你真是你们公司的老板?”

对方头也不抬地回答道:“我再告诉你一次,我确实是我们公司的老板,但我明确告诉你,我再也不想跟你谈生意。”

徐光辉一下愣在了那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伤害性的话语常常会让谈话双方的关系变得更为疏远。就如同风和太阳比谁厉害的故事一样:冬天的时候,风和太阳看到路上行走的人们,打赌谁能让人们脱下衣服。风先来,它用尽全力地往人们身上吹,想让人们屈服,脱下自己的衣服。但是它吹得越用力,人们把身上的衣服裹得越紧,还咒骂这冬天的寒风。轮到太阳了,它暖暖地照在人们身上,让人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很快,大家都脱下自己的衣服,尽情地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

谈话中,想要使用伤害人的话语来达到和人沟通的目的,就如同在寒冷的冬天用风吹的办法让人脱掉衣服一样不可能。通常来说,交谈是人类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的好办法,但是使用不得当,在话题中显露出敌意和伤害,往往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故事中的徐光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应该以貌取人,更不应该引出具有伤害性的话题。他那句“你穿成这样,也配跟我谈生意”,明显瞧不起人,给人一种鄙视的感觉。所以不欢而散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总是会把个人的情绪带到谈话中来,会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具有攻击性或者伤害性的话题来放入即将进行的交谈中。

这种刻意把一些有敌意的话题放在谈话中的讲话方式,除了情绪上的发泄外,并不能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真正带来任何益处。相反,只会导致双方的关系变得更糟,甚至会让彼此出现不愉快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谈论的一些伤人话题并不是出于本意,而是因为对一些情况不了解。心理学家研究表示:谈话中,如果一些话题使用不当,就会传递给另一方一些伤人的信息。尽管有些时候,谈话的一方并没有刻意让话题具有伤害性,但是另一方接受到的信息却是“这个人故意在谈论这些让我不高兴的事情”。在心里感到受伤的情况下,人们一般不会去理智地分析谈话者谈论这些话题的本意,而会直接在心里想他一定对我怀有恶意。

倘若在谈话中特意加上诸如“我没有恶意,请不要误会”,“我的话是对事不对人”或者“我没有责备你的意思,请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这类的话,只会让对方更加不高兴。因为在他对你已经不抱好感的情形下来思考你所说的话,多半会分析出负面的信息来。

古时有个寓言:一个人丢失了斧头,他总觉得是邻居家的儿子偷了他的斧头。他仔细地观察邻居家的儿子,听他说话,看他做事,总是觉得对方心里有鬼,他就得出结论,对方的反常行为是因为偷了他的斧头。但是过了几天,他找到了自己的斧头。原来是前几天上山砍柴时,他不小心将斧头落在了山谷里。第二天他再看邻居家的儿子时,就完全不是那样了,对方不管说话还是做事,都显得落落大方,光明磊落,怎么也不像贼了。

谈话中同样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刚开始进行谈话,我们不经意间使用了让人觉得有伤害性的话题,这时候对方就会在心里对你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当谈话继续进行时,他就会在心里不自觉地把你归类为他的对手。这种时候,如果我们没发现对方的情绪变化,误会就会持续加深,直至难以挽回。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使用伤害性的话题都是谈话中的大忌。

如果我们的话题伤害了对方,建议不要用解释的方式试图让对方来理解你。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应该想法让对方来解释,然后再表示你能够理解他。这样对方感激你的同时,也明白了你的想法。

5.话题要真诚,切忌闪烁其词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大概意思是说:一大群人整天聚在一起,说一些不相干的闲话,耍弄些小聪明,倘若一个社会是这个样子,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了。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是不可取的。很多时候,说出的话题对听者没有吸引力,并不是因为你的口才不好,也不是因为你的表达能力不够强,而是因为你言语闪烁,让对方感受不到你的诚意,了解不到你的真实想法。

当对方感觉到你不真诚,觉得你的话题无益于自己的时候,那么你的语言就成了没有生命力的花,无论颜色怎样艳丽,却总是没有鲜花所特有的美丽。

可是,有些业务员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偏偏犯了言语闪烁的错误。即使他们说得很有道理,对方也觉得他们是在骗人。

王波刚进入一家服装公司当推销员。有一次,他开发出一位代理商来,那位代理商对他们公司的衣服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决定见面聊聊。

两人一见面,王波就跟对方热情地打招呼。他很敏锐地觉察出对方对他们的服装很感兴趣,于是他决定以公司的服装为话题展开沟通。

“这是我们公司最近生产的一批服装,你看看怎么样?”王波一边拿出样书,一边递给对方一些相关资料。

“最近是什么时候?”对方眼睛里闪过一丝疑惑,边看资料边问道。

“哦,大概是今年的五月份吧!”王波想了想回答道。

“你也不知道具体时间吗?”对方反问道。

“具体时间嘛……”王波一时不知所措,为了化解此时的尴尬,他立即转移话题说道:“你摸摸衣服,这质量绝对好!”那位代理商脸色一沉,很不情愿地摸了摸衣服。

“我们公司从来都是采取上乘的面料做衣服,你看看这衣服颜色多正!”王波继续说道。

那位代理商虽然很清楚王波说的有道理,可是,王波在回答生产日期这个问题时总是闪烁其词,这让他心里非常难受,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最后,他很无奈地表示以后有机会再合作,然后就起身走出了大门。

王波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懊恼极了!

说话闪烁其词总让对方觉得这里面有不可告人的隐情,所以,他们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故事中的王波就犯了这个错误,如果他把“这是我们公司最近生产的一批服装,你看看怎么样”这句话换成“这是我们公司上个月生产的一批服装,你看看怎么样”,那么对方就能感觉到他的真诚,也能成功地打开对方的话匣子。可惜,王波说话闪烁其词,让对方产生了怀疑。心理学中有一种“首因效应”,当你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时,后面不管做多少努力,怎么解释,也难以让对方消除怀疑。

所以,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引出话题时切忌闪烁其词。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不东拉西扯

我们在引出话题时,最好不要东拉西扯。当别人问东,你却回答西,这样驴唇不对马嘴,对方很难感受到你的真诚。

用具体事物说话

在引出话题时要想避免闪烁其词,首先就要学会运用具体事物说话。比如,我们列举一些具体的事物,点出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通过这些具体的事物,对方就能真正地感受到你的真诚。

说话简单明确,懂得尊重

古人认为,说话不在于多,而在于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祖咏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章题目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在考卷上写下了四句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即去交卷。因为考试要求是写十二句,考官便问他怎么只写了四句,祖咏答:“意尽。”而坚持不肯再画蛇添足多写几句。

凭祖咏的才气,多加几句是很容易的,但是祖咏坚持不肯多写几句废话。因为这样,他考试也没能通过。尽管如此,祖咏的这几句诗却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千古绝句,至今让人吟诵。

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过长的话语只会让他们觉得过于空泛,听下去只是浪费时间。这个时候你的话语简单明了,就能够打动人心。

6.面对客户的要求,别轻易说“不”

在现实生活中,当客户对我们的产品、技术、功能等方面提出异议或需求时,我们中的很多推销员想都没有多想就直接回答“不行”“不能”“不可以”。结果,很多客户都心生不满,我们也只能垂头丧气地离开。

客户的行为不难理解,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一下,当我们听到营销人员多次跟我们说“这个技术上不能做到”“那个功能没有”等话语时,我们肯定会认为这个产品不是很好,自然会感觉很郁闷。

面对客户的要求,业务员最不应该做的事情莫过于轻易地将“不”说出口。因为“不”字一出口,就等于与客户失去了一切联系。所以,面对客户的要求,我们不要轻易地把“不”说出口,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帮助客户客观地解决各种问题。

周想是一家银行的大堂经理。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大堂巡视,突然一位满头是汗的客户一把拉住了他,气喘吁吁地说道:“我要去火车站赶车!能否让我提前办理一下业务?”

周想看着客户满脸焦急的表情感到十分为难,按照规定,插队是不允许的,过号者同样必须重新取号,这样才能使得每位客户都觉得公平、公正,大家才能井然有序地排队等候办理业务。“不行”这两个字在他的嘴巴边打转,可是,他硬是把它咽了回去。经过了一番认真思索,周想最后还是决定尝试帮助这位客户。

周想带着这位客户一一与排在其前面的客户打招呼进行商量,将该客户的实际困难告知了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帮帮忙。通过真诚的解释,大家都表示愿意让这位客户先办理业务,并纷纷夸奖银行服务的人性化,而客户更是拉着大堂经理的手连连表示感谢。

周想作为大堂经理,经常要处理不少疑难、突发状况。面对客户不同的需求,他首先要耐心倾听,要能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尽可能为客户解决困难,即使一时不能解决,也要告知客户解决的办法,安抚好客户的情绪,而不是一开口就蹦出“不”这个字。这是他成功的地方,也是大家需要学习的地方。

那么,面对客户提出的要求,我们怎样做才能不轻易将“不”说出口呢?

热情接待,耐心应答,摸清客户咨询的意图

不管客户是通过电话咨询,还是见面咨询,他们都是在表达一种意愿、想法、疑问或需求。所以推销员作为企业的代表,应该给予客户热情接待,耐心应答,同时摸清客户的真正意图,对症下药,满足其所需。举个例子,有客户向我们咨询公司产品的功能、特点,我们就应该详细地讲述给客户听,同时逐步了解该客户的咨询意图、需求意向、兴趣喜好、使用类型及其消费承受能力等。这样,我们不仅提供了令客户满意的服务,还极有可能做成一笔销售业务。

积极应对,敢于负责,不可推诿扯皮

客户所咨询的内容,往往包罗万象,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我们不轻易说出一个“不”字,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有信心,也要有决心做到这一点。我们要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和“一站式服务”制度,视客户的事为自己的事,视客户的问题为自己的问题,决不能“一问三不知”。我们要敢于负起责任,尽己所能,并想方设法地让客户明白、弄懂,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使其满意。即使我们不能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也应尽力引导、帮助客户与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沟通、交涉,促成其解决。

充满爱心,满足需求,追求圆满让其满意

要做到自始至终不轻易对咨询客户说“不”,更是不易。这不仅需要我们具备更高的能力,还要具备更好的心态。要想具备更高的能力,就迫切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极总结,提升个人素质,迅速成长为行业行家,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客户形形色色的提问,成为行业领域中难不倒的“事事通”。要想具备更好的心态,就要求我们充满爱心,视客户为知己、亲友。这样,我们才能对客户热情相待,想其所思、帮其所需、解其所难,不拒绝、不推阻、不轻言“不”,才能满足客户的欲望和需求,了解客户所咨询的事,圆满解决客户所提的问题,让客户感到舒心、满意。

做好以上几点,不轻易对咨询客户说“不”也就有望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