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阳明为臣智慧
34160600000004

第4章 中庸之道:历代官员必懂的金科玉律(3)

按照常理来说,杨修聪明过人,曹操早就应该升他为谋士了,可是因为他能够屡屡猜中曹操的心思,于是升迁与他无缘。在一次与西凉马超的作战中,杨修只被任命为了一个行军主簿,也就是文书之类的小吏。事实上,杨修只要安安心心地做自己的主簿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在曹操战事不利久久无法战胜马超的时候。曹操由于战事失利,在用餐时看着饭菜就是吃不下,恰巧夏侯惇来问当晚的口令,曹操看着碗中的菜脱口而出“鸡肋”。口令传下去后不久,忽然有人来报,说军中很多人都在收拾行装好像打算要走。夏侯惇心里大惊,赶忙去找杨修,不想杨修也在帐内收拾行装,便问其中缘由。不料,杨修笑着说道:“从今晚的口令来看,丞相很快就会退兵了。”夏侯惇不解。杨修继续解释道:“鸡肋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像现在的这场战争,继续战吧无法取胜,但是如果不战退兵吧,又怕遭众人笑话。所以我看,很快就会退兵了。”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曹操耳中,他即刻命人将杨修叫到帐中,曹操听到杨修的解释后不禁勃然大怒,随即命令卫兵将杨修推出去斩了。

毋庸置疑,杨修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当年杨修的死与曹丕有关,因为当时曹操是想立三子曹植为世子的,也就是百年之后的继承人。曹丕自然不甘心,经常从中作梗,借杨修之事向曹操进谗言,因为杨修是曹植的支持者。但归根结底,杨修还是被自己过人的聪明害了。而同样是聪明过人的荀攸,不但没有遭到曹操的忌妒,反而一直被其视为心腹,最后被封为了陵树亭侯。这是因为熟读兵法的荀攸深知中庸之道,做什么事都不喜欢过于出头,而杨修的聪明经常用在了一些小事之上,结果被小人忌妒,这不仅将他的晋升之道一一堵死了,还最终被卷进了这场曹氏家族的权位之争,白白牺牲了性命。

一向以诸葛亮自喻的明朝大儒王阳明,不仅对诸葛亮的兵法深有研究,对三国时期杨修的死更是了然于胸。为官处世上的中庸之道更是很早便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尤其是科举考试失败那年在众人面前才情迸发挥笔成赋后的经历,更让他明白了锋芒毕露很容易遭人嫉恨的道理。所以,在为官之后的处世上,王阳明都恪守着中庸之道的思想,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避免显露出太过的锋芒。然而在动荡不安的明王朝,尤其是在正德皇帝朱厚照执政的这十六年间,作为一名官员,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不想显露锋芒便可以做到的。很多事情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好了似的,尽管王阳明是小心再小心,但结果还是让他显露出了自己的锋芒。

经历了贵州龙场的难忘经历之后,在几位昔日同僚的帮助下,王阳明仕途的春天终于来了,他先是到吉安府庐陵县做了一名知县,而在大太监刘瑾死后,王阳明则被提升为了南京刑部四川司的主事。虽然这看起来是个闲职,但毕竟王阳明是走在了一条慢慢升迁的为官之路上。果然,在王阳明还未去南京赴任时,新的任命就来了——王阳明被任命为吏部验封司的主事。上任后还不足一年,王阳明就又被提升为了吏部文选司的员外郎。惨遭刘瑾迫害后的王阳明终于得到了他本来早就应该得到的一切,但是此刻的王阳明不但没有因为在短时间的一步步提升而欣喜若狂,反而平静得像一潭水。但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很快王阳明的心便被激活了。

第一个找到王阳明的人是湛若水,几年前王阳明还在贵州龙场时,他们之间就一直保持着通信,如今王阳明回来了,他们自然更是有探讨不完的学理要交流。湛若水之后,黄绾、汪抑之和崔子钟等相继而来,就连王阳明在吏部的上司方献夫也来了。随着好友以及求学之人的陆续到来,他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探讨心学。为此,湛若水还在大兴隆寺安排了一个道场,为人们讲学。王阳明和湛若水各立门户,虽然他们讲的同为心学,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起初他们的构想不过是文人学者在一起交流一下各自的学问而已,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人的身份与纯粹的文人不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当朝的大臣,同时又是学问极深的学者。结果没多久,前来大兴隆寺听他们讲学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后来竟然成了京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事事都有变数,就在他们进行讲学的过程中,一名朝廷的监察御史参与了进来,结果王阳明想不露锋芒也不行了。

监察御史郑一凡因操劳国事,身体一直欠佳,不知经哪位同僚一提,也去了大兴隆寺,并对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很是认同,因此经常去听王阳明的讲学。不料经一些痴迷于心学的学子一传,事情就完全变了。再传到外面,就更神了。人们都在纷纷议论,御史郑一凡本卧病在床多日,已经到了将死的时刻,可是在仆人的陪伴下去听了王阳明的一次讲学,结果当场就从竹椅上站了起来,原本枯黄的脸上也泛出了红润的光泽,而且回家也不再吃药了。也就是说,一个即将死去的人在听了王阳明的一次讲学后,又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事情被传开之后,王阳明就像当初在龙冈书院讲学时一样,再次被京城的人传得神乎其神起来,再加上当年王阳明被刘瑾派去的锦衣卫追杀的事情,他俨然成了一位红遍京城的传奇人物。

事情就是在不经意之间发生的,由于锋芒毕露,王阳明自然成为那些忌妒之人的眼中钉。原本王阳明从庐陵县的一个小知县一跃成为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就让当时很多朝廷的官员忌妒,再加上王阳明因讲学而至的名声,朝中有些官员再也坐不住了。他们通过当时还只是小太监的张忠向皇帝进言,说王阳明在京城的风头盖过了皇上,好胜的正德皇帝自然发了怒,王阳明仕途上的晋升之路也不得不在此告一段落。在兵部尚书王琼的力保下,王阳明此次虽然没有被贬,而且还由从四品升为了正四品,但被任命到了南京,做了个太仆寺少卿的无权闲官。

5.太极之道,为官者的必修课

太极与道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思想性更有着高度的统一。事实上,王阳明很早便和许多道教人士有着往来,加上自身所患的疾病,他对道家的思想包括武学都有着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至于他是否修炼过道家的太极功夫,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王阳明在他一生为官的过程中,却时时闪现出了挥洒太极的优美动作。在很多时候,王阳明在官场上的太极功夫简直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王阳明在官场上的太极之道,其实和他所学的兵法有着很深的渊源,往往在紧要关头,王阳明都会做出一些表面上看似十分不合常理,却又恰恰是最为有效的做法。换句话说,就是在常人看来最不可能发力的时候,王阳明却发力了。这既符合了兵法上所说的“诡道”,又暗合了太极之阴阳两仪的自然转换之理,可以说是达到了以柔克刚的效果。尤其是王阳明作为一名大臣,竟然多次运用他纯熟的太极之功和朝廷讨价还价起来,而奇怪的是当朝的文武百官,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将其识破。

事实上,王阳明的太极之道早在他最初做官的几年间,就已经露出端倪了。比如在孝宗弘治年间,发生了一起斗争激烈的政治主张之争,一边是以户部尚书李东阳为首的老臣,如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等,这些人大多是两朝元老,做事干练而老成,同时又有着积极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另一帮人是以“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为首的文人,这些人大多不满朝廷的一些腐败官员,以及李东阳等在朝中说一不二的权贵,因此主张朝廷“复古”。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复古才能够振作士气,达到革新朝政的目的。这两派“势力”在当时斗得异常激烈,最初,王阳明站在了李梦阳一边,王阳明当时提出的理念更为深刻,他提倡要从思想认识上去改变,这样才能够达到彻底的改变。但斗到后来,性质就有些变了,两班人马几乎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似乎是双方各自的主张倒成了其次,把对手打败才是目的。王阳明见此情况,便抽身出来,因为一边是以李梦阳为首的明朝政坛的后起之秀,一边是于自己有恩的户部尚书李东阳。在这种无法出牌的情况之下,王阳明只好给皇帝写了一份上疏,以养病为由暂时离开京城回到了绍兴,同时告别了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会稽山上搭建了一所房子,过起了修炼养生之道的生活。

而王阳明的这一次远离朝堂,固然有着他身体上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那种政治旋涡压得他根本无法呼吸,索性在众人面前“云手”一挥借病回了老家,还在会稽山上耍起了太极。可以说,王阳明的这一次轻挥“云手”的太极功夫,不仅很好地避开了那场政治争斗,而且因为在山中的修炼让很多人都以为他是真的修成了神仙,消息传到京城,他即刻被召回了刑部,没多久便被派往山东主持乡试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