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竞技重生之篮球鬼才
3391800000012

第12章 萌芽 2

体能训练是折返跑加跑圈。战术训练跑个小八字,快攻。基本功的训练大部分就是投篮。力量训练去健身房举个杠铃,做深蹲。

基地里的餐厅不错,打卡吃饭。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重复一遍又一遍,队伍里有人开始偷懒,有人开始厌倦,空气中凝聚着一股子腐气。

唯有对内对抗的时候,才会将这股腐气驱散。

刘斌依然是球队中的头号王牌,战术训练一直围绕着他进行,就算有一个刚从南京过来的一名充满才华的年轻后卫急于表现,也不能动摇他在教练眼中的战术分量。

每个球队都有自己的亲疏之别,特别在地方队当中,原籍的教练员总是重用原籍的球员一样。职业化走过十几年能够形成一定的人才流通,但请注意中国国内最重量的比赛不是每年一届的职业联赛,而是每四年一届的全运会。所以它带有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一次体育官僚的盛宴。

刘斌在的这个时代,全运会还没有开启U17组的比赛,没有把大球项目一块金牌当三块金牌那样算。

而现在这个时间段也不属于全运会,因为北京需要一届完美的奥运会,一届压倒性的奥运会。

浙江现在的任务是培养奥运会级别的游泳选手,因为游泳一直以来是浙江的传统优势项目。

资金向传统优势项目倾斜,并没有什么好说的,起码现在的游戏规则是这么玩的。资金向无法产生效益的项目倾斜,那才是罪孽。

篮球项目被轻视,可刘斌并不反感这个体制,因为他现在属于受益者,他每个月能够拿到的营养补贴,训练补贴就有不少,而且他还能够从另外一个部门里领到一份清洁工的薪水,满打满算一个月就有2500左右的纯收入,对于一个18岁的少年来说,这是一笔不错的收益。

训练场上,刘斌是主力一方的控球者,他享受比赛,他喜欢虐待菜鸟,他越来越得心应手。

同时内心越来越空虚,刘斌需要比赛,渴望比赛。

就这样,全国青年联赛开始了,强势的刘斌带领着自己的球队,打进全国八强战。可这奇怪的比赛,却要等上好几个月才进行第二循环的比赛。

全国青年联赛作为中国最高水平的青年队联赛,要拿冠军需要打20多场球,总共有30多支球队参加,分成A,B两个档次,刘斌的球队在去年是八强的球队,理应分在A组进行竞技,A组在分成2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前四名晋级到第二循环争夺1-8名(即全国八强),排名后面的球队争夺第九,倒数后3名,次年降级到B组,而B组前三名晋级到A组。

说来有趣第一循环的比赛,打2个星期就能够搞定,然而却需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进入到第二循环比赛。

没有国字号任务或者其他地方级赛事任务的球员们,只能继续重复着枯燥的训练。慢慢的把所有的灵气打磨光,变成一个地道的中国式球员。

国家体制下的精英球员需要为国争光,得到了更多高水平的比赛机会,自然成才率也就较高。

天才越发的天才,没有被发现才能的球员只能选择在沉默中积蓄能量等待伯乐或者直接沉沦,从这个圈子消失。

刘斌是幸运的,他靠着本身的一定天赋加上远超常人的努力和先知先觉的优势已经站在了天才方阵当中。不过他的表现并没有引起那个立陶宛老头注意。立陶宛老头在建设一支能够贯彻自己思路的国家队,欧洲凯撒不需要重叠性的球员,刘斌的风格是天生的掌控者,但现在国家队的主控是刘伟。立陶宛老头需要一个变速器,显然这个变身器不是他。同时刘斌所在的球队不够强大也是一个原因,浙江不是国内联赛的王者甚至不是青年联赛的王者。

有些球队很善于游说工作和利用媒体。

电视台,报纸,互联网,开始轮番轰炸那个2008年为姚明传球的少年。

刘斌待在李春教练的国青队当中备战亚青赛,主场作战不容有失。

2006年日本世锦赛上,陈江华神奇般的登上了这个舞台。

刘斌继续苦练,每次训练完他都会加量200个三分球,命中200个三分球才结束训练。

天道酬勤,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对于天才来说,只需要努力一下下就比很多人努力一辈子的收获都要大。

刘斌一直不觉得自己是天才,起码他不觉得和那些黑人球员比自己是天才。

所以要努力,努力,努力。

每当训练结束,就需要冲个澡,然后回到宿舍闷头大睡。

刘斌在国青队里的宿舍室友进了国家队,现在宿舍只有他一个人,教练并没有安排其他人过来和他一起住。

享受一个人的世界真奇妙,为了保持精力,刘斌没有把笔记本电脑带来。他开始过着单调如苦行僧般的生活。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手机铃声《假行僧》。

“这时候,谁打电话过来呢?”刘斌心中想到。

电话显示:堂哥。

“那个一脸唏嘘胡子渣,卷卷头发,大自己5岁的假洋鬼子堂哥?!”

接电话:“喂。”

“哈罗,我亲爱的堂弟。你还好吗?”一段英语从手机中传出。

“哥,我英语不是很好,请说中文。”刘斌眼角直跳,他这个堂哥13岁前都在台湾生活,所以不是林书豪,是会说中文的。

“抱歉,在美国习惯了,国语很久不说了,我的弟弟,你还好吗?”美式思维,台湾腔国语。

刘斌一直觉得自己这个堂哥是一个语言天才,能够随时切换2个频道,标准的对岸口音加标准的美式英语,随便换,不愧为杜克大学语言类的高材生啊。对了,他为什么主修中文呢?

“我很好,找我有事吗?”刘斌记得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堂哥这一家海外华人是祭祖的主力军,其他时间段都没这么来往。

“哈哈,不欢迎我吗?我的弟弟,听说你进了你们国家的青年队,再次先恭喜一下。”

刘斌的堂哥现在已经是美国国籍了,不对,他们一家都是美国国籍。这样也就没有呆弯什么事了。【在此声明:呆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哥,你这语气有点问题,如果你是回国做生意的话,还是需要装一下爱国华侨什么的。”

“哦,是吗?”

“难道,叔叔都没对你说吗?”刘斌可是记得他那个叔叔可是把爱祖国这三个字写在脸上的,甭管心里这么想,回来做生意的海外华人都要会装才行,有财力的最好找几家媒体吹一下自己多么爱国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