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比较研究
33671500000006

第6章 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2)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邓小平深知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为用“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写出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这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实际上,邓小平民族理论就是这一“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的产物,它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中国各民族实际,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本身。

第三,从特点上比较毛泽东民族思想与邓小平民族理论,二者各具千秋,特点显著。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都适应中国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又都是为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实现民族进步、共同繁荣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服务的。毛泽东的民族思想主要具有实践性、党性即阶级性和科学性三个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曾昭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实践性特点主要指毛泽东民族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书本和书斋的学问,更不是思想头脑中固有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和各民族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正确地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因而形成了中国化的、发展了的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毛泽东民族思想的突出之点。

党性(阶级性)的特点主要是指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党的领袖毛泽东的民族思想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是为中国各族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她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而且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总是把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进步、繁荣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起来,他们既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又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考虑民族问题,处理和解决具体的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时,总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民族利益出发,也兼顾国际无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民族思想作为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不可能运用它,只能反对它甚至诋毁它。毛泽东民族思想以服务各民族人民为宗旨,体现党性和宗旨,这一强烈的阶级性是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

科学性主要是指毛泽东民族思想直接继承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体系、科学观点、科学的方法论。毛泽东民族思想又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基础上的,它始终把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分析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状态和民族关系特点的科学理论的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有效的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原则和措施,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了毛泽东民族思想是科学的理论,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伟大的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特点,除具有与毛泽东民族思想三个特征相同点之外,还有自己的具体特点。中国民族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概括是一致的。著名学者金炳镐把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认为其特点是求实性、时代性和系统性。他指出:“务实”、“管用”、“求真”、“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风格如人”。江泽民曾说过:“邓小平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对于求实性,金炳镐先生指出:“求实性体现在民族理论探索上,不唯书、不唯上、不照抄照搬,只求实;体现在工作原则、方法上,强调说实话,干实事,不搞空头政治,不搞形式主义。”也有人认为求实性特点体现在重视从中国实际出发,强调民族工作的慎重稳进上。对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时代性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历史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要真正得到发展,不仅取决于这个民族、国家内部结构,而且还取决于其外部结构,即当时的世界格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带有全球性、战略意义”(邓小平语)的问题,成为世界的主题,以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必然促使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在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在广度上全面展开。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世界就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全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世界已经“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的全球循环,增强了各个民族、各国家之间的共生性。邓小平由此进一步指出,现在任何民族和国家要发展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没有一个民族、国家能够在孤立状态下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由此可见,邓小平民族理论既是对当代中国各民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以及中国各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和综合的结果,尤其对当代世界状况、时代主题做了新观察和判断的结果,是对“国际经验”进行总结和集合的结果。“新鲜经验”、“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说明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和基本根据”,说明了邓小平民族理论不仅具有深沉的历史感,而且具有恢宏的世界观和鲜明的时代感。

对于系统性的特点,学者们做了许多的探讨。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本人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但如果他仅仅停留在经验层次上,还不足以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以自己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利用自己高度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之进行综合,这才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于邓小平深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善于“照辩证法办事”,同时又由于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当代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以“总设计师”的身份,在广阔的领域里展开其独具特色的理论活动。邓小平善于在对各种事物、现象的分析中,总是从全局的相关性来把握个体。例如对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就是如此。从大局,从更客观的系统和更深远的关系上去把握事物,这是邓小平思维方式具有其他人难以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原因所在。邓小平具有这种宏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辩证思维能力。这就是他的天才条件、智商、谋略比他人高明的主要原因。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形成体系,就在于它是否系统地回答了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只要是系统地回答,而不是零星地回答;是回答该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是回答个别问题,那就意味着某种理论体系已经形成。邓小平的民族理论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观、基本民族纲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基本工作方法、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民族理论是整体综合性、结构层次性和功能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所以系统性是其重要的特点。有的学者把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特点概括为“理论性与逻辑性的统一,战略观与政治观的统一,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具有完整的理论性和系统的逻辑性的总体特征”。还有人这样概括: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特征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与世界的客观实际高度统一;二是民族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统一;三是民族理论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统一。上述概括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系统性特点。

第四,从理论突破、创新上比较毛泽东民族思想和邓小平民族理论,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必须首先看到:毛泽东民族思想揭示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以及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已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的民族观,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人民进步与国家统一的理论,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策略原则,处理民族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思想等部分。毛泽东民族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它的理论观点,不是对个别民族问题的零碎论述,也不是毛泽东个人对民族理论问题做孤立的静态的研究,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中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集体智慧,从逻辑和历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做了具体的运用和发展,内容涉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各个方面,系统地揭示了民族问题的特点、发展规律。同时,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以民族矛盾为核心,由各种内在的矛盾所推动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作为这种规律在理论上再现的毛泽东民族思想,也必然要形成一个以解决民族问题为中心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