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比较研究
33671500000012

第12章 毛泽东邓小平的民族精神(5)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提出并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爱国主义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在当今中国,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地发扬光大。那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为什么又是统一的呢?以下几点可以说明此一问题:一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决定的,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包含着中国的历史条件和中国现实国情两大方面。在谈及历史条件时,当然离不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而在民族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爱国主义。在现实国情方面,众所周知,对于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就表明,我们祖国之所以可爱,不仅在于她拥有五千年的古老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发扬光大;更在于她是新兴的要步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爱国主义的任何实践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民主革命时期爱国者的归宿也反映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近代中国长期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成为爱国主义的首要任务,致使众多仁人志士愤然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时代怒潮中,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历史证明,坚定捍卫中华民族尊严,期望中国繁荣昌盛的爱国者,大都会成为忠诚的社会主义者或社会主义的可靠朋友”;三是港、澳、台同胞和国外侨胞的爱国与实现祖国四化目标是一致的。邓小平不止一次地强调指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心向祖国,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他们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支援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国际反霸斗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他们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希望祖国统一、强大……这些都是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与目标相吻合,因此在客观上体现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四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体现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以改变“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的中国的落后面貌,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翻一番基本解决温饱,到世纪末再翻一番进入小康社会;到21世纪20年代末,即建党一百周年时再翻两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即建国100周年之际,我们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再造了社会主义的辉煌,再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这样,中国的国际地位就会大大地提高。而要实现这个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就得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此,邓小平这样说过:“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由此可见,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原则与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使爱国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广泛而深刻的基础,从国情实际出发,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而社会主义又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内容,坚持把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统一起来,其中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它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四,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团结一致,振兴中华,是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爱国主义。

(1)如前所述,传统理论上比较强调国际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在战争与革命作为时代特征时,列宁是这样强调的,毛泽东也是这样强调的。在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特征时,邓小平站在更高层次上,强调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结合,强调爱国与爱中华民族的结合,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强调中华民族要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正是与毛泽东民族精神的不同之处。一是在中国这样的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兴衰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首要课题。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以特有的斩钉截铁的口气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坚持独立思考,按照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从哲学上讲,是一个思想路线的问题,但是从伦理的层面看,从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看,则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内涵。在我们党的幼年时期,也曾因听命于别的国家的指挥棒,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奉为“圣旨”,而使革命遭受重大损失,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所有这些都使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事情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办,要按照中国自己的情况来办。决不能盲从别人,照搬别人,更不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政治上的主心骨,没有掌握自己国家命运的充分的自主意识,盲目照搬别国的经验,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革命和建设就不能得到成功,国家成立不起来;立起来了也不一定能够站得住,甚至可能沦为别国的附庸。事实上,毛泽东对于那些“言必称希腊”,照搬别国经验的教条主义者从来都是深恶痛绝的,他鲜明地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走自己的路的结果,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走俄国人的路与走自己的路辩证统一的结果,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但采取与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邓小平在与外国同志谈话时还特别指出:“在斯大林时期,中国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听他的话,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是颇为意味深长的。

二是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坚持独立思考,自己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按照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爱国主义传统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又是浸透着和内含着我们民族的精神的,是爱国主义在革命和建设道路问题上的体现。”在这方面,邓小平和毛泽东一脉相承,反复阐明了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从来得不到成功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强调:“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他旗帜鲜明地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透过这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理光辉的论述,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到自强自立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张扬吗?

三是邓小平强调和反复阐明:“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首要任务”、“第一任务”、“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都要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后来,他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解,升华为一种全新的认识——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境界,全新的概括。在南方谈话中,他第一次完整表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坚持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从而也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源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坚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历史运动与最终结果的辩证统一,从摆脱贫穷、走向富强这一现阶段爱国主义的主题出发,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进而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理论上为中华民族走向富强开辟道路。这是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统一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

(2)邓小平认为国家的形象,就是社会主义的形象。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处在世纪之交的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国家利益,实质上代表了国际无产阶级的整个运动的利益,代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利益。正是基于这种对于社会主义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同一性的认识,基于对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邓小平反复阐明了这样一个认识,中国如果没有现代化,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落后就会被动,落后就会受制于人,落后就会挨打,这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一条不可移易的真理。毛泽东曾经以他特有的形象、幽默的语言提出过中国的“球籍”问题,应该说,这一警语在今天仍然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邓小平指出,现在国际垄断势力垄断着全球的经济,把市场占得满满的,要奋斗出来很不容易。现在人们都在说“亚洲太平洋世纪”,我们站在什么位置?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兴致很高,发展很快,我们面临着的既是一种“友好的压力”,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把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尽快发展起来看做“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的确是“决定命运”啊!基于对未来的思考,邓小平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可以说是他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要使自己由“不够格”到够格,由“不发达”到发达,靠发展;要站稳脚跟,并逐步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靠发展;要最终创造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靠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能不能尽快发展起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从当前国际竞争的态势看,低速度就等于不发展,甚至等于后退。而这样就无异于葬送社会主义。基于这种深邃的洞察力,邓小平从相对运动的角度进一步引申和发展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提出了“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中华民族在现时代需要一个大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现时代需要一个新发展,只有中国的发展才能向人类显示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及其美好前景。邓小平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富有时代特色的辩证思维方式,把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完美地统一了起来,把社会主义事业的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人类利益统一了起来,把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民族所肩负的责任和对全人类所肩负的责任统一了起来,为我们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履行中国工人阶级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