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73

第73章 人文历史篇(20)

16~18世纪上半叶,又演变成将一切多声部的声乐曲都泛指为交响曲。18世纪中叶,意大利流行歌剧演出,剧中的序曲特别是其快——慢——快的结构为促进交响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世纪中后期,交响曲逐渐脱离歌剧而变为自成一格的器乐演奏形式。在当时的意大利涌现了不少有三个乐章的交响曲:快板、慢板和小步舞曲。出生于奥地利的作曲家海顿常被音乐史家们誉为“交响乐之父”。他一生致力于这类体裁的创作,曾写下了120余部交响曲,并逐步把四个乐章的交响曲作为规范形式固定下来。

贝多芬是交响乐王国里的“泰斗”,而在一般人心目中,他的名字几乎成了交响音乐的化身。他的九部交响曲写成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倾注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和战斗热情,含量广阔,感情奔放,结构宏大,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直至今日仍被誉为“犹如是九座大山矗立于天地之间”。此时,四乐章交响曲的格式已基本稳定和成熟,通常是: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舞曲或谐谑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式。

“伯乐”的由来

“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历来被人称为善于相马的伯乐,原是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他之所以得名伯乐,宋代俞文豹《吹剑录》有所解释:“伯乐星掌天马,阳善御,故名焉。”原来,伯乐是星名,古人以为伯乐星是天马星,所以借来称呼善于御马的孙阳。至于孙阳的时代,还有人说是战国人,可能这个人有传说的成分在内,所以说法不一。现在人们把某人称为“伯乐”,是说这个人慧眼识英才,善于用人。

“三皇五帝”的由来

据传说,中华民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从所谓“三皇五帝”开始的,所以,人们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巨人,是他将混沌的宇宙一分为二,从此才有了天地之别,日夜之分。至于“三皇五帝”,由于时代和典籍的不同,“三皇五帝”所指也有所差异。

关于“三皇”,历史上有六说:

1.大皇、地皇、人皇(徐整《三五历》)

2.天皇、地皇、秦皇(司马迁《史记》)

3.伏羲、神农、黄帝(孔安国说)

4.伏羲、神农、女娲(《春秋纬运斗枢》、皇甫谧《帝王世纪》)

5.伏羲、神农、祝融(《自虎通》)

6.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谯周《古史考》)

关于“五帝”,史籍中三说:

1.太吴、神农、黄帝、少吴、颛顼(《礼记·月令》)

2.黄帝、颛项、帝喾、尧、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

3.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皇甫谧《帝王世纪》)

无论哪种说法,这些人物都是古代传说中我国史前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秦始皇认为自己功绩大过“三皇五帝”,取名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

庙号、谥号、年号的由来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

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消失了。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都有特定的含义。有的表彰帝王的功德,是美谥;有的则是恶谥。

一般说来,帝王因其地位至高无上,获得美谥居多,这说明谥号并不完全反映真实事迹。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如诸葛亮的谥号是“忠武”,欧阳修的谥号是“文忠”。臣子的谥号两个字的居多。

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

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继位的那年(前140),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以此类推。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下里巴人”的由来

《下里》和《巴人》本是春秋时代楚国流行的民间通俗歌曲,是当时较普及的音乐作品。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有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唐人李周翰注云:“《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下里巴人”后来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相对。

“三教九流”的由来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释、道三种教派。儒,孔子所创,并非宗教,而汉儒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得像宗教一样,就被人们看做宗教了。释,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以其为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而简称为释。道,是东汉时创立的一种宗教,讲究炼丹修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法。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墨、道、法、杂、农、阴阳、纵横等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人们又把它作为贬义词,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草根”一词的由来

“草根”一词是外来词汇——grassroots。草根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当时美国正掀起掏金狂潮,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

后来学人进行文化研究,多有引用“草根”一词。在中国,“草民”是贬称,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所以,野草赋有民众精神,它虽然带着顽固的人性弱点;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

“百家争鸣”的由来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百是虚指,并不是真有100个学派。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沿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照班固的说尖,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始于宋代,概括了中国汉族的主要姓氏,是钱塘一个老儒所编。共收姓氏400多个,故称“百家姓”。该文四字一句,合辙压韵,虽无文理,却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因此成为旧时的启蒙读物。宋诗人陆游在他的诗注中说:“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所谓杂事,百家姓之类。”

为了表示皇家姓氏的至高无上,北宋时的《百家姓》以“赵”居首,明洪武年间编的《皇明千家姓》改以“朱”姓居首,清康熙时编的《御制百家姓》则以“孔”姓居首。最流行的属前者。

复姓的由来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

一是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二是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三是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都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业。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

天安门的由来

天安门,是北京和中国的象征。它的庄严肃穆的图形是我国国徽的主要组成部分。

天安门始建于公元1417年,它的设计者是明代着名的建筑师蒯祥。明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蒯祥奉旨在1421年设计并建筑一座雕梁画栋的木构牌楼,叫做承天门,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所焚。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圭又请蒯祥出谋划策,又建成承天门。明末战乱中,承天门又被焚毁。1651年,又重新修建,新建城楼高33.7米,广9间,进深5间,以示皇帝的尊严,并改称“天安门”。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中国酒的由来

从古书记载、先民遗下的器物,以及甲骨文的记事,可知在商代以前到大约公元前3000多年之间,人们饮酒已很普遍。商人祭天地鬼神与祖先都用酒,并有过于嗜酒的恶习,可见造酒已很发达。一般认为夏禹时“帝女仪狄作酒”或禹之后的“杜康作酒”,但也有人认为尧舜时代就有酒了。晋代江统在《酒诰》中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入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所谓的“仪狄”、“杜康”,可能是改进或创新制酒方法的人,不见得就是虚构。至于仪狄是女人,更可与“咀嚼造酒”有关。

中国古代的酒可分四大类:醴、酪、醪、鬯。其中醴、醪和鬯都是谷类经复发酵制成的酒,而酪可以是果类或乳类经单发酵制成的酒,也可以是谷物蒸酿成的酸汁。酪在远古时代就有,之后有醴,再后有醪与鬯。

醴是较淡的酒,很可能最早是由咀嚼谷物,利用唾液中的唾液淀粉使之发酵成酒,然后又渐改用发芽的谷类,以其所含的造酒,即所谓“蘖造醴”。但是咀嚼造酒嫌不够文明,而在中原地区先被淘汰,由蘖(谷芽)制成的酒又太淡薄,但其制法到了明代则已失传。

由坏饭制的酒称为“醪”,有汁有滓,可以同时食滓饮汁,也可以饮汁弃滓。滤出的汁称“酸”,又有“白酒”之名,而滓称为“糟”,可以加水再酿成“酾”或“醨”,都是淡的“薄酒”。

鬯是谷类加曲酿成的酒,用草曲酿制的叫“鬯”,以麦曲酿制的叫“柜鬯”,以药曲酿制则称为“郁鬯”。最早的曲可能是起源于中国南方的草曲,又称小曲,传到华中后演变成药曲,再传到北方才有麦曲,也称大曲。

摄影的由来

摄影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地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然而,人们在活动视盘的机械原理和光学幻觉的意识面前,已经不可能满足于静止的、精美的、单幅照片了,而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忠实地复制形象动作和自然空间的物质现实。1872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他曾在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这位天才的摄影师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当马跑过的时候,照相机的快门就被打开,马蹄、腾空的瞬间姿态便被依次地拍摄下来。为此,爱德华·幕布里奇获得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及装置的专利权。

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这时期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逊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笔的由来

远古人在创造文字时就开始使用尖硬的石器、兽骨和树枝在石壁、平地、树皮、甲骨上进行刻字。最早的“墨水”是那些随意觅取的深色水和禽兽的血液。后来,人类发现了金属并用于制造生产生活工具。

聪明的古埃及人最早用铜片打成笔尖,缚在可蓄“墨”的木管中,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自来水笔”了。后来,人们又用鹅毛、鸭毛、鸦毛笔不仅比以往的笔更适宜在柔软的纸上书写,而且大大加快了书写速度,在笔的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英文中,钢笔“pen”就是直接从拉丁文的“pen”借用过来的,而拉丁文的“pen”意为羽毛。工业革命时期起,英国人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笔进行了新的研制,笔的材料、功用和种类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第一支现代自来水笔是在1880年由美国人发明的。美国人用14K金与铱锇等金属制成合金笔尖,用硬胶制吸墨管和笔身,使钢笔具有耐磨损、书写流利、便于携带等功能。

纸的由来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画地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牍)和竹片(又称简)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为西汉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