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64

第64章 人文历史篇(11)

1761年,德国化学家范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铅笔厂。他将石墨、硫磺、锑和松香混合,成为糊状,然后再将其挤压成条烘干,提高了石墨的韧性,成为今天铅笔的雏形。

18世纪时,能生产铅笔的只有英、德两国。后来,由于战争的影响,法国的铅笔来源中断。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命令本国的化学家尼古拉斯·孔蒂就地取材,生产本国铅笔。孔蒂用法国出产的劣质石墨与粘土混合,并通过控制黏土与石墨的比例来调整其硬度和颜色深浅,成形后置于窑内焙烧制成笔芯,再用松木制成笔杆裹住笔芯,获得成功。这样生产出的铅笔成了当时最好用的铅笔。问世后,很快就传到了世界各地。

1822年,英国的霍金斯与莫达合作,发明了第一支“伸缩式铅笔”。1838年,美国人基拉恩发明了“活动铅笔”。此后又经过许多的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自动铅笔”。

圆珠笔的由来

在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大陆,一种方便、廉价的圆珠笔开始在书记员、银行职员甚至是富商中流行起来。制笔工厂开始大量地生产圆珠笔。不久却发现圆珠笔市场严重萎缩。原因是圆珠笔前端的钢珠在长时间的书写后,因摩擦变小继而脱落导致笔筒内的油泄漏出来,弄得满纸油渍,给书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人们开始厌烦圆珠笔,从而不再用它了。

一些科学家和工厂的设计师们开始为了改变“笔筒漏油”这种状况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一个叫史密斯的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他实验了上千种不同的材料来做笔前端的那个“圆珠”,以求找到寿命最长的“圆珠”,但结果却不很理想。

这时一个叫马塞尔比希的人却很好地将圆珠笔做了改善,解决了“漏油”的问题。他的成功是得益于他的一个想法:“既然不能将圆珠笔的寿命很好延长,那为什么不主动地控制圆珠笔的寿命呢?”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实验中找到一颗“钢珠”所能完成书写的“最大用油量”。然后每支笔所装的“油”都不超过这个“最大用油量”。这样,方便、价廉又“卫生”的圆珠笔有成了人们最喜爱的书写工具之一。

宗教圣地麦加的由来

麦加位于沙特阿拉伯的西部,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圣地,每年都有众多的圣徒前往圣地朝圣,其景象无比壮观。城内有着名圣殿“克尔白”,称为“天房”。公元623年,“克尔白”被定为穆斯林礼拜方向后,该城即成为世界穆斯林朝拜中心。每年10月末11月初(伊斯兰教历12月上旬),来自五大洲的数百万伊斯兰教徒汇集于此,举行异常隆重的朝圣大典。

麦加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公元7世纪,他在这里创立和传布了伊斯兰教。朝功与念功、拜功、课功、斋功合称伊斯兰教的“五功”,是教徒必须履行的五项义务,而到圣地朝觐,则是虔诚的穆斯林毕生的渴望。

宗教圣地耶路撒冷的由来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是一座犹太人、阿拉伯人聚居的城市。这座城市汇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圣地于一城,是世界上罕见的宗教城市。

早在青铜器时代,阿拉伯迦南人的一个部落莎耶布斯人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这里,建立了堡垒,并用自己部族的名字把此地命名为“耶布斯”。“耶布斯”城王麦基洗德在位时,曾在此建造了耶路撒冷城,并命名为“耶路撒利姆”。

在希伯莱语中,“耶路”意为城市,“撒冷”意为和平,耶路撒冷即“和平之城”。相传公元前1200年,希伯莱人在其首领摩西的率领下,逃出埃及,他们渡过红海,穿过西奈沙漠,来到巴勒斯坦寄居,并创立了犹太教。这个教主要以《圣经》的《旧约全书》为经典,它的上帝是耶和华。公元前11世纪,以色列王大卫统一了犹太许多部落,建立了以色列国,定都耶路撒冷。40年后,他的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费时12年,在耶路撒冷的安锡山口建造了犹太教圣殿,教徒们都到这里朝觐和献祭敬神。从此奠定了耶路撒冷作为一神教中心的神圣地位。

基督教形成于公元1世纪,尊奉耶稣为救世主。在耶路撒冷南部17公里的小镇伯利恒,有个名叫马赫德的山洞,传说圣母玛利亚因“圣灵感孕”就在这里生下耶稣,现在那里有马赫教堂。耶稣年轻时曾在耶路撒冷收接门徒,后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并埋葬在这里。公元3355年,罗马皇帝的母亲在耶稣墓地修建了一座复活教堂,因此,基督徒将这里奉为圣地。

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圣地,是公元621年以后的事。伊斯兰教传说,那年教历7月27日夜,天使唤醒沉睡的先知穆罕默德,要他乘上一匹天使送来的有女人头发的“飞马(伯尔格)”,从麦加夜行至耶路撒冷。当他踩在一块圣石上升至七层天时,亲眼见到了真主的一切神奇和奥妙,而且他还会见了古代列圣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等人,参观了天堂和地狱,于当夜黎明时平安返回麦加。这就是《古兰经》中着名的“夜行”和“宵登”。因此,耶路撒冷便成为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第三大伊斯兰教圣地,一直延续至今。

弥勒佛的由来

按照佛经的说法,弥勒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不过中国寺院正门供奉的大肚弥勒,则是五代时布袋和尚的塑像。这个和尚心胸豁达,身体肥胖,言语随便,常常背着木棒,棒上吊一个口袋,在街市中行乞,面带喜容,人们称为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二年(916),他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圆寂,留有一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后人把他当做弥勒化身,可见佛教传入中国后是经过一些改造的。现在我国境内的佛教是本土化了的佛教,许多内容是中国佛门独有的。

欢喜佛的由来

佛教的众佛像中,有一种男女双修形象的佛,游客称之为“欢喜佛”,又称“欢喜天”,它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崇拜偶像。

欢喜佛起源于古印度的神话故事,有专家研究考证,认为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次大陆之后,印度土着民族出现了很多杀敌女英雄,她们以其女性所特有的灵美来诱惑敌人而将其斩获,广为后世所称颂,为此人们还编成许多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

后来,这些传说被印度佛教的一支婆罗门教性力派(崇拜神为湿婆)所接收。8世纪后,印度又遭阿拉伯人的侵犯,战火烧毁了大批佛教寺院,佛教徒也大批被杀和被迫改宗,在这种残酷的历史条件下,佛教逐步吸收湿婆的咒语,主张以性欲超度现实的残酷,在女性崇拜的光环下得以超脱。哲学史上称这个过渡叫做“佛教密化”过程,而欢喜佛也在密化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派别象征,为佛教增添了新的内容。

菩萨的由来

“菩萨”一词是梵文(古印度书面语)“菩提萨土垂”的音译略称,意为“觉有情”、“道众生”的人,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是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的称号,后来泛指大乘思想实行者。在佛教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晋初年始盛,隋唐走向极盛。随着佛教的传入,菩萨便成为民间崇拜的神灵。

隋唐时期,中国的佛教信徒纷纷建寺院,“请”着名的菩萨东来定居,形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和四大菩萨:居五台山的文殊,居峨嵋山的普贤,居普陀山的观世音,居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在印度佛教中,菩萨为男性。但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渐渐变成了女性。从四大名山的菩萨来看,所修菩萨像大致为女相,脸色鲜润,神态安详。其面容、体态、服饰有唐代贵族妇女的特色。因为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所以菩萨像也有中国人想象的古代印度贵族妇女的影子;是二者奇妙的、富有想象力的结合,成为中国化了的菩萨。

“达赖喇嘛”的由来

达赖喇嘛的称号始于1578年,确定于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时期。当时他到青海地区传教,说服了土默特部的首领俺答汗皈依佛门,他们在政治上彼此推祟并互赠尊号。俺答汗赠给索南嘉措的尊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

“圣”在佛教中表示超出凡间;“识一切”是普遍通晓之意,认为是显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人;“瓦齐尔达喇”为梵文,意为执金刚,是在密宗方面有最高成就的人的称号;“达赖”是蒙语“大海”;“喇嘛”是藏语“大师”。合起来说,就是在显宗和密宗两方面都修到最高成就的,超凡入圣而学问渊博犹如大海一样的上师。这个尊号仅是蒙藏代表人物私人之间的互赠,尚不具有政治及法律意义。

当时,俺答汗已受明朝册封为顺义王。索南嘉措托俺答汗代他向明朝皇帝请求册封;他本人也向明朝宰相张居正致函,要求朝廷给他赐封。不久,明朝万历皇帝降旨,赐给他的封文中就有“达赖”的字样。1587年明朝政府正式承认这一称号,并派使节加以敕封。索南嘉措得此称号之始,为三世达赖喇嘛。前两世为后人追认。由此往前追溯,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为一世,根敦嘉措为二世。

1653年清顺治十年,五世达赖应清帝之邀来到北京。顺治皇帝沿用了俺答汗对三世达赖的尊号,正式册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授予金册和金印。金印刻有汉、满、藏三种文字。从此,“达赖喇嘛”封号开始具有政治意义和法律效力。

1751年,清朝为了更好地治理西藏,又令七世达赖喇嘛掌管地方政权,开始政教合一。

“班禅”的由来

班禅是西藏喇嘛教黄教教派两大首领之一,班禅的全称是“班禅博克多”。班禅的称号始于1645年,当时控制西藏实权的蒙古首领固始汗封称宗喀巴的四传弟子罗桑确吉坚赞为“班禅博克多”。“班”是梵文“班智达”,汉语意为“学者”;“禅”是藏语“钦波”,汉语意为“大”,合起来是“大学者”的意思。“博克多”则是蒙语,指有智有勇的英雄人物。固始汗令罗桑确吉坚赞主持扎什伦布寺,并划分后藏部分地区归他管辖,称为四世班禅。前三世为后人追认。宗喀巴的弟子克珠杰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

1713年,清朝的康熙皇帝正式册封第五世班禅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满语意为“珍宝”。并赐金册金印,称为班禅五世。从此,确立了班禅在格鲁派中的地位。

紫禁城的由来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帝所居,新中国成立后被辟为博物院,成为旅游胜地。故宫又为何称为“紫禁城”呢?这与我国古代天文地理以及帝王的封建迷信密切相关。

紫禁城的“紫”指紫微恒。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恒星分为三恒、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恒指太微恒、紫微恒、天市恒。紫微恒在三恒之中央,因此代称皇帝。又因皇帝宫殿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紫禁城的“禁”字正是强调了皇宫的这种无比尊严。

古时认为“玉皇”是居住在天宫之内的,天宫谓之紫宫;而封建皇帝自诩是“天子”,其住所即相当于天上的“紫宫”(亦称紫微宫)。封建社会时,皇帝居住的宫殿,四周绕以高大厚实的城墙,戒备森严,严禁庶民百姓靠近,故称之为“禁城”。

唐代开元年间右丞王维在《敕赐百官樱桃》诗中曾说:“芙蓉关下令千宫,紫禁朱樱出上阑。”可见唐代已把皇宫称为“紫禁”了。

五线谱的由来

五线谱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记谱法,差不多所有的国家都使用它。

远在10世纪的时候,法国有一个叫古罗(又译为古多)的音乐家,开始用四条横线表示音的高低,又把当时流行的一种表示音的长短的符号放在四条横线里,来记载乐曲,这便是五线谱的雏形。这在当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明,震动了整个欧洲音乐界。罗马教皇听说此事,把古罗召至罗马,给了他一笔重赏,并让他把罗马教堂所收藏的乐谱一一律改为“古罗式记谱法”,也叫“四线谱记谱法”。

到了12世纪,有人把表示音的高低的四条横线改成五条横线,但这样的五线谱仍不完善。如小节线、拍号等符号,还没有出现。直到16世纪,五线谱才逐渐完善,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差不多。

“多来咪发梭拉西”的由来

“多来咪发梭拉西”是舶来品。在我国古代,记述音乐是采用宫商角徵羽五音记法。

在11世纪的欧洲,当时教会里唱赞美诗,只有“一、二、三、四、五、六”这六个音。后来,意大利僧侣音乐家归多把圣乐的一首赞美诗每行歌词的第一音依次排列起来,刚好是“六个音阶”,因此,他就用每行歌词的第一个音节“乌来咪发梭拉”来代表六声音阶。不久,七声音节问世,才把原来弃掉的那些赞美诗最后一句“圣约翰”几个字的第一音字母拼起来,成为第七个唱名“七”,发音为“西”。到了17世纪,意大利音乐家布隆契认为第一音名“乌”不响亮,提出换用“多”音,他的意见为许多音乐家所接受,于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就正式成为今天的唱法。

美声唱法的由来

美声唱法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而来的,文艺复兴以后,逐步形成美声唱法。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基础上,唱法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男女唱法一样,只是声部不一样,高低不一样。

最初,歌剧以阉人代替女声来唱,由女中音代替男青年来唱。随着歌剧剧情的发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阉人的唱歌满足不了表达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于是歌唱家们努力探索、钻研、改进自己的唱法,以适应剧情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美声唱法。

今天,人们把欧洲的歌剧、音乐会、清唱剧等舞台上常用的唱法,统称之为美声唱法。美声来自意大利文Bel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西方对Belcantt)的理解指的是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等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和歌唱艺术,它包括了那个时期歌唱的风格、技巧、内容、形式以及歌唱方法。

现在所谓的美声唱法是包括欧洲、美洲、俄罗斯、东欧等音乐厅、歌剧舞台的唱法,不是民间唱法,更不是舞厅、酒吧间那种唱法,是注重艺术性的唱法。

筝的由来

筝,战国时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但同时其他地区亦有使用。历代所用的筝有十二弦、十三弦等多种。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唐宋时筝已经发展定型为十三弦了。传说东晋时桓伊,曾抚筝而歌,讽谏孝武帝不应猜疑有功之臣宰相谢安。

到了近代,除了以右手三指弹弦外,还发展成双手均可弹奏的新技巧,弦数又扩充为二十五弦,表现手法更丰富了。筝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唐代时,十三弦筝传入日本,至今,日本的弹筝仍保持一千多年的传统,弦数十三,采用丝弦。朝鲜的伽耶琴,是汉朝由中国传入分化发展的,弹奏时一端放在膝上,一端置于地上。筝的每根弦用音柱支撑,其音色优美流畅,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筝由于左手的吟、按、滑等指法的不同,加上右手大指的手法的区别,形成了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如河南派活跃欢快,山东派刚劲有力,浙江派流美清丽,广东潮州派婉转优雅。各流派都有自己的演奏特点,音调与风格也各异,但相互之间又有共同之处。

琵琶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