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35

第35章 社会万象篇(6)

1777年5月的一天,费城的女裁缝伊丽莎白·罗斯的店铺前驶来一驾马车,车上坐着独立战争中三位重要领导人。其中一个是华盛顿将军。华盛顿走下车,来到店铺中开门见山地问:“罗斯太太,您能为我们做一面国旗吗?”

面对将军的突然来访和请求,罗斯吃惊而又激动地说:“我可以试试……为我们祖国制旗,这对我是很大的荣誉,我将尽力而为。”

“好!我非常赞赏你这种精神,”华盛顿将军说。“赢得这场战争,获得民族独立就需要这种精神。我相信你。”华盛顿接着说:“我们需要国旗作为象征,在它周围将把殖民地人民团结起来,从而引导我们夺取战争的胜利。”

罗斯深为他的话所感动,在华盛顿带来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精心剪裁并缝制了美国第一面国旗,由红、白、蓝三色、13道条纹和13颗五角星组成。13道条纹与13颗星代表美国最初独立的13个州。1777年6月14日,大陆会议批准它为美国的正式国旗。

这面旗帜的诞生使美国军队在对英战争中增加了凝聚力,也使美利坚合众国有了自己的象征。

1791年和1792年,佛蒙特州和肯塔基州先后加入了美国联邦。1794年1月13日,国会通过决议在国旗上增加两颗星和两道条纹以代表这两个州。1818年美国律师兼诗人弗朗西斯·基为美国写了名为《星条旗》的国歌。从此,美国国旗就被称为“星条旗”,成为美国各州团结一致的象征。

随着领土的兼并与融合,后来加入联邦的州越来越多,这些新州都要求在国旗上加进代表它们的星和条纹。对此情况,一位国会议员说,如果这样下去,“即使用缅因州森林中最高的松树做旗杆,恐怕长度都不够”。为确保国旗比例,国会在1818年通过决议:条纹仍为13道。每增加一个州,国旗上就增一颗新星。而不增加条纹。到内战时,美国国旗上星数已达34颗。1898年,星数增到45颗,1912年,又增到48颗。

到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先后加入合众国,美国国旗的星数增加到50颗。

现在,美国国旗的图案是:7道红色条纹,6道白色条纹,50颗白色小星在蔚蓝的底色上排成9行。

“法西斯”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西斯臭名昭着。但是你知道法西斯的由来吗?

“法西斯”,起源于罗马。当时,罗马的每一个执政官都有12名侍卫官,侍卫官肩上荷着一束打人的笞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头,象征着国家最高长官的权力。这种笞棒就叫“法西斯”。它是用来处人以死刑的一种刑具。倘若有人犯了严重的罪行,执政官便狠狠地抽打罪人,直到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时,再拉他跪在地上,从“法西斯”中抽出斧头,当场砍下他的头颅。“法西斯”是权标(拉丁语fasces)的译音,权标是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标志;“法西斯”也泛指资本主义国家最反动最野蛮的独裁制度、思想体系或倾向和运动等。其起源于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影响最大的则是德国希特勒的纳粹法西斯。

纳粹“卐”标志的由来

希特勒及其党卫军的标记“卐”(读作万)字,是纳粹党的党徽,也是希特勒暴力和血腥恐怖统治的象征。随着德国法西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卐”成为人们痛恨的一种标志。

这个带钩的十字并不是希特勒发明的,而是袭用古代的。据史书记载:“卐”在古代是一种护符或宗教的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它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中国和特洛伊的废墟中均有出现。世界许多宗教如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都使用。“卐”字在梵文中作Sfivatsa(室利棘蹉),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徒们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是“万德吉祥”的标志。在我国,武则天长寿二年曾定此字读为“万”。但在佛经中,“卐”字常写作“卐”,旋转的方向相反。在我国唐代从梵书翻译过来的《楞严经》里记载道:如来(佛)从胸前写有“卐”字处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在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中皆认为应以“卐”字为准。这样,“卐”字便作为“正统汉字”沿袭下来,但其发音却众说纷纭。

在德国,希特勒组建纳粹党后,发现缺少一个表达这个新组织的徽号。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用古代的“卐”字作为纳粹党的党徽。尔后,希特勒又设计了纳粹的党旗——“卐”字旗,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个黑“卐”字。被人们习惯称为“铁十字”。他还标榜,“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

“二战”中,带着“卐”字标志的纳粹军队给欧洲带来一场恶梦,“卐”变成了魔鬼的标志。成为人们诅咒的对象。

“冷战”的由来

“冷战”指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封锁等非武装的对抗行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集团,竭力想颠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不仅通过战争,即所谓“热战”,就是指传统意义上武装军事对抗行为,还依靠除军事对抗形式之外的一切反对社会主义的活动,其表现为组建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干涉他国内政、扶植代理人进行局部战争等。“冷战”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状态。与“热战”一词相对应,通称为“冷战”。

据说,“冷战”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1946年初。当时,美国一位名叫赫伯特·斯沃甫的政论家,在他为某位参议员起草的讲话稿中,首先使用了“冷战”一词。

在赫伯特之后,英国当时的首相丘吉尔在富尔敦进行“铁幕”演说中,美国的杜鲁门在1947年提出的国情咨文中,都沿用了这个词。从此,“冷战”的阶段亦拉开序幕。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国际社会几乎一致认为“冷战”时期已基本结束。

圆桌会议的由来

古今中外,越是正式的会议或宴会,就越是讲究主宾的席位坐次,一般都是让主、尊、长者居中而坐,宾客则根据其身份、地位、辈份,一左一右,依次安排在主位的两侧。但有时碰巧客人都是显贵尊长,怎么排呢?这就有点不好办了。这个难题在公元5世纪时被英国的亚瑟王巧妙地解决了。

英国国王亚瑟和他的骑士们举行会议时,他灵机一动,命令属下不分上下席位,围着圆桌而坐,避免了与会者因席位上下而引起的无谓纠纷。这样,就形成了“圆桌会议”的称呼。英国威尔士的温彻斯特古堡现在还仍然保存着这样的圆桌。

由于圆桌会议不分上下尊卑,可以避免席次的争议,又含有与会者“一律平等”和“协商”的意思,因此受到政治家的欢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会议采取圆桌会议形式的逐渐增多。有的时候,因为参加会议的人员很多,也可以用方桌在会场中摆成一个圆圈的形式来举行圆桌会议。

至今,联合国安理会和其他国际会议,以及在举行国际政治谈判时,也大多采用圆桌会议。

“大国否决权”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建议下,于1920年1月成立了“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联盟”组织。国联的盟约规定,国联理事会的实质性决议须经出席会议的理事国——不论常任理事国或非常任理事国——的一致通过,即每个理事国都有否决权(争端当事国除外)。结果只要有一个理事国投票反对,就可以阻止国联通过重要决议,从而使得国联根本无力阻止侵略。国联实际上已无形瓦解,到1946年6月18日才正式宣告解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为了维护战后和平,各大国开始考虑在战后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以维护世界和平。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四国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发表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表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无论国家大小都可参加,以国家主权平等为原则。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的德黑兰会议上,英、美、苏三国首脑就“首先保证四大国行动一致的原则”达成协议。

1944年,美、英、苏、中四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谈,正式提出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安全组织的建议”,拟定这一组织的名称为“联合国”,其主要机构应包括:大会、安全理事会、国际法庭、秘书处以及在大会领导下的承担主要责任的安理会。安理会由苏、美、英、中(后来增加法国)等常任理事国及其他6个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但这次会议在关键的大国表决权问题上却没有达成协议。这个问题最后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达成协议:在新创立的国际组织中,一切重要问题都要以五大国的一致同意来决定。

1945年4月25日旧金山会议上通过了加拿大的提案,即在写入大国否决权的同时,又加上第一百零九条,保证宪章生效后每10年举行一次“审查会议”,从而保留一个修改宪章的余地。这样,才使关于否决权的第二十七条,以30票对2票、15票弃权获得通过。

“正”字记票法的由来

小型投票选举唱票统计时,写票人总是用“正”字来记票数。这种做法是如何形成的?原来它源于上海旧戏院统计观众人数的方法。

那时的戏院,都称为茶园,如上海有丹桂园、天仙园等。这种戏院,舞台是方形的,楼上的座位叫花楼,左右为包厢,大多是达官贵人预先包下的。楼下为正厅,设八仙桌,可品茶饮酒。后座是长凳排列的,票价最低廉。楼上、楼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写着行行“正”字。因为当时戏院无戏票,是由一些“案目”(相当于现在的服务人员)站在戏院门口招揽观众,领他们入座。每领来5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写一个“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这样记数十分简便,算账也很清楚。后来有了戏票,这种办法自然废除了。工作中,一些小型投票记数仍然借用了这种方法。“正”字记票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简便统计方式。

“不记名投票”的由来

“不记名投票”是一种政治选举制度。在各种选举中,“不记名投票”是一种非常常用的选举方式,既可以发扬民主又可以保住个人隐私,受到国内外选民的赞同和认可。

它是外来词,出自意大利语ballot,是“球”的意思。早在公元5世纪时的古希腊、罗马就曾采用以球代替选票的方法进行投票。投票时选民们将小球投入一个特制的箱内,并事先约定,球分两色:白色表示同意,黑色表示反对。

用球作为选票当然是不用记名的。1884年后,美国也开始使用这种投票法,但却不拘泥于小球,也有用蚕豆或玉米粒代替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纸张文字的应用,不记名投票的方法走向世界,并演化为现在的用文字在选票上写上被选举人的名字而不署选举人自己名字这种形式。由于不记名投票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选举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世界上许多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选举活动一般均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弹劾的由来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出现总统被议会弹劾的事件。其实弹劾在我国古已有之。弹劾是对政府官吏的违法失职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我国在秦朝时开始设立御史大夫,官职大小仅次于丞相,主要负责监察、执法工作。如有官吏失职,得向皇帝提出检举,请求予以惩罚。这就是弹劾的最初形式。以后各朝各代均设有御史或监察御史等官,专司弹劾之职。

西欧诸国设立负责“弹劾”这一职务的历史要比中国晚得多。1640年11月11日,英国国会下院议员约翰·皮姆带领约300名议员来到上院,以下院和英国公众的名义,以叛国罪控告弹劾国王宠臣斯特拉夫伯爵,并促成其死刑。开创了议会弹劾国家官员的先例。1689年以后,下院逐渐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监督政府、弹劾管理官吏的职能。

后来,弹劾为西欧诸国采用。按英国法律规定,弹劾案一经确立,即由下议院移送到上议院或法院进行审理。弹劾成立时,对受弹劾者罢免、取消其担任公职的职责,同时科以刑罚。也有的国家规定,弹劾案由最高法院或宪法法院等专门机构负责审理。1987年,我国设立了监察部以后,随着行政立法的逐渐完备,对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也将采取包括弹劾在内的法律程序解决。所以说,弹劾制度是一种完善民主的良好制度。

朝鲜分裂的由来

日本投降之前,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和苏联红军已解放了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美军此时尚在千里之外的冲绳和日本,于是便紧急拟定了一个以北纬38度线为界,与苏联分区接受日军投降的方案。这就是人们所称的“三八线”。经苏联同意后,38度线便作为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而被确定下来,从而造成了朝鲜半岛事实上的分裂。1945年9月,美国出兵占领了朝鲜半岛南部,随后李承晚等人组成军政府。并与美国一起组织了1948年5月南方的单独选举,根据选举结果组成了国会,7月20日国会推举李承晚为总统,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布成立。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朝鲜半岛北部宣告成立。这样以北纬38度附近为界,朝鲜半岛分裂成为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重新划定了军事分界线,但基本上维持了原来的三八线。

日俄北方四岛问题的由来

北方四岛主要指的是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群岛,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岛上森林茂密,矿藏丰富,周围水域是世界着名渔场,并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参加对日作战时,出兵中国东北,占领了北方四岛。日本方面认为,从地理、历史上看,北方四岛都是日本的固有领土,但日本在鸠山内阁时期,急欲同苏联恢复邦交,同苏联商定暂将领土问题作为悬案予以搁置。1956年10月19日在莫斯科签署的《日苏联合声明》中规定,苏联同意在苏日和约订立后将齿舞和色丹两岛移交日本,但日本历届政府一再强调归还北方领土问题是缔结日苏和平条约的先决条件。苏联毫不让步,和约未能签订。60年代初,日美修订《安全条约》期间,苏联向日本递交备忘录,强调只要外国军队不从日本领土撤退,日苏即使签订和约,苏联也不将齿舞和色丹两岛移交日本,更让北方四岛问题的解决拖了下来。后来,日本政府历届内阁却坚持必须一揽子解决北方四岛问题。1976年以后,苏联政府则提出“领土问题已经解决”的说法,使北方四岛问题长期搁置起来。苏联在择捉岛良港单冠湾停泊近百艘舰船,在择捉、国后建造大型机场,在国后还建有中程导弹基地,这些都增加了解决北方四岛问题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