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33

第33章 社会万象篇(4)

1620年,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贝尔在英国伦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船。船体由木框架外包涂油的牛皮构成。舱内有个大羊皮囊灌上水,船可潜入四五米深的水中。这种潜水艇被认为是潜艇的雏形。1775年,美国人布什内尔建造了一艘单人驾驶的、以手摇螺旋桨为动力的木壳的“海龟号”潜艇,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179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造了一艘装置鱼雷的潜艇,它在当时被认为是第一艘名副其实的军事潜艇。

科技发展到了21世纪,潜水艇除了作为科学考察和实验之用外,最大的用途则是军事。“冷战”时期,美苏的争霸也把潜水艇的制造技术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鱼雷的由来

鱼雷作为重要的海军装备,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可以设计制造。最早的鱼雷,是1866年英国工程师怀特黑德制成的。其直径为0.35米,长为3.58米,重达136千克,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旋桨推进,航速达6节,航程为640米。最早把鱼雷用于实战的是俄国人。

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海军第一次使用鱼雷击沉了土耳其军舰。其后百余年里,鱼雷得到了不断的改进。鱼雷的发展从无控制到有控制;从程序控制到声导、线导和复合制导;从压缩空气动力到热动力、电动力;从常规装药到核装药;航速从6节到50-60节;航程从640米到5万米。由于鱼雷在水中爆炸,着重破坏的是舰船的要害部位,因而对水面舰只有着巨大威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施行潜艇战,被鱼雷击沉的战舰商船不计其数,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仅被鱼雷击沉的航空母舰达15艘之多。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中,英国潜艇用鱼雷击沉了阿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当今,俄国制成的高速鱼雷成为西方国家海军的心头病,其先进程度令美国海军不敢小觑!

降落伞的由来

您也许不会想到,世界第一个原始的降落伞草图是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在1519年画出来的。这不过是一个四幅亚麻布缝合成的帐篷,四角拴有伞绳,人可以攥住这些绳子。设计者计算了这个“锥形伞”的空气阻力,证明一个人从任何高度凌空跳下,只要有它在手,决不会受伤。当然,这还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制造出来。

17世纪末,随着气球的发明,出于气球乘员救生的需要,降落伞的研制才提到日程上来。1777年,法国人蒙高尔费首先用亚麻布制成直径2.5米的半球形降落伞,从自家房顶上安然跳下,且毫发无损。不过,这种小直径的伞降落的速度太快,从高空跳下很不安全。为了使伞下降时顺利张开,另一位法国人布朗夏德发明了平顶式降落伞。这种伞顶部装一个圆形木盘,很像一个灯罩。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它既不便折叠,又很笨重,下落时稳定性也不好。后来,又有一位叫安德列·加纳林的法国人,喜欢乘坐气球在空中飞行。为了保证安全,加纳林从气球的悬浮原理受到启发,他试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把降落伞。1797年10月22日,加纳林利用这把降落伞,从700米高空上的气球上跳下来,成功地返回了地面。

直到20世纪初,美国气球驾驶员鲍德温和塔索尔重新采用柔性的半球形结构,经过不断改进,才制成可折叠成很小的一团、可放入伞包的丝绸降落伞。伞包经过背带与人体相连,靠人的重量使伞脱离伞包并在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开伞。这就是现代降落伞的雏形。后经英国人盖尔托罗改进,成为安全实用的飞机应急降落伞。

1912年飞机出现以后,降落伞立即就显示出了非凡价值。同年的3月1日,美国飞行员艾伯特·贝里在圣路易斯的上空进行飞行训练时,飞机发生了故障。贝里马上利用降落伞,从正在飞行着的飞机上跳下来,安全返回了地面。自此以后,飞机和气球上的飞行员和乘员,差不多都要带着降落伞。降落伞成了空中飞行人员们一条可靠的生路。而降落伞也为空降兵的出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又研制成能由飞行员拉开的救生伞,又经过几年改进,才成为现在广泛使用的降落伞。

细菌武器的由来

美国打击伊拉克的一个理由就是伊拉克拥有生化武器。细菌武器就是生化武器的一种。它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1347年,围攻意大利热那亚要塞的鞑靼人,曾把自己队伍中死于鼠疫的尸体投入要塞,从而把鼠疫传染给防守人员;1763年,英国进攻加拿大时,曾把带有天花病毒的衣物,送给居住在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领袖,结果使天花病在印第安人中广泛流行,削减了印第安人的战斗力。这些都可以看做细菌武器的雏形。

真正的细菌武器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间谍就曾用马鼻疽杆菌感染了协约国的4500头骡子。战争快结束时,德国用飞机在罗马尼亚上空投掷过染有病菌的食物。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大量制造过细菌武器,在哈尔滨、长春等地都设有制造厂,研制细菌武器者达6000人以上。臭名昭着的731部队即是其中重要的研制细菌武器的日本部队。

后来日本人在中国也使用过细菌武器。美国侵略朝鲜时,也在我国东北使用过细菌武器。从目前的动态看,未来战争中细菌武器仍有大量使用的可能。各国在研制细菌武器方面仍投入了巨大的力量。

头盔的由来

头部是身体的生命中枢。在作战中,士兵为了保护头部往往戴上头盔,其由来是这样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将军亚得里安一次去医院看望伤员,一位士兵向他讲述了自己负伤的经过:“那天,德国鬼子炮击时,我正在厨房值班,当时弹片横飞,我急中生智,抄起铁锅,把它扣在了头上,结果使头部免于受伤,保住了性命,而当场的许多同伴都被炸死了。”亚得里安将军听了伤兵的这段陈述,深受启发,他想:战场上如果人人都有一顶铁帽子,不就可以减少伤亡了吗?于是,他立即成立了一个小组进行研究,不久,制成了第一代头盔,并在当年投入成批生产,装备了部队。

在战斗中头盔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美国统计,在“二战”中,由于头盔使美军少损失7万人。

从此,各国的军队都纷纷装备了头盔,并流传了下来,在今日的战场上,士兵仍离不开头盔。

防毒面具的由来

防毒面具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是俄国着名的化学家捷林斯基发明的。

1915年4月,德国军队在伊伯尔战役中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武器,施放18万公斤氯气,使协约国有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

对此协约国急切需要防卫措施。俄国着名的化学家捷林斯基为了寻找反毒气战的办法,亲自上前线调查研究。战场上,他发现当氯气袭来时,凡是用军大衣蒙住头或把头钻进松软土里的士兵都幸免于难。经过分析,他发现军大衣的呢毛和土壤颗粒有吸附有毒物质的作用。从而阻碍毒气渗入。根据这个原理,能不能用来做成防毒面具呢?他进一步研究、实验,发现木炭既能吸附有毒物质,还能使空气畅通。于是,捷林斯基研制出防毒效能很高的活性炭。1916年,第一具单兵使用的防毒面具诞生了,经战场实地使用,防毒效果很好。仅“一战”中就使10万俄军幸免于难。这之后,各国争相仿制。于是防毒面具成为士兵的常备军用品。

沙盘的由来

沙盘是在军事上为了研究地形、敌情、作战方案,组织协同作战或实施训练,根据地形图或实地地形,按一定的比例用泥沙、兵棋等堆制成的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我国是在军事上运用沙盘最早的国家。据《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公元32年,陇西地方首领隗嚣联合割据四川的公孙述,拥兵谋反朝廷,光武帝刘秀欲出兵征讨,急召名将马援商讨进兵战略。由于马援在王莽败亡后,一度曾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对陇西一带的地理环境极为熟悉。在商讨战略时,他用米堆成一个与陇西一带实地地形相似的模型。马援手指模型,从战术上作了详尽的分析,为光武帝制订作战方案提供了依据。这一实例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沙盘推演了。

雷达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部雷达是英国“本土链”对空警戒雷达,出现于1936年,是由英国人R.A沃森·瓦特所发明。但在此之前,法国物理学家H.赫兹、意大利工程师G.马可尼、美国科学家G.布赖特和M.A.图夫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这项技术的运用做出过贡献。这是一种能发射并能接收电波反射的装置,当时能在250公里内发现飞行着的飞机。后来经过改进,雷达更加完善,监测距离也更远。

美军舰艇名称的由来

美军舰艇的命名方法别有风趣。归纳起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美军航空母舰,多以美海军史上着名战役(如“中途岛”和“珊瑚海”等)和美国军政首脑人物(如“艾森豪威尔”、“林肯”、“里根”和“尼米兹”等)命名。但也有例外,如伊拉克战争时驶向海湾的“小鹰号”航母。

战列舰都是用美国州名命名,如“密苏里”、“新泽西”等;巡洋舰都用美国城市命名,如“波士顿”、“芝加哥”和“洛杉矶”等。

驱逐舰数量众多,都用历次海战中建有显赫功勋的海军军人、陆战队员、海岸警备队员、海军将领以及国会议员和发明家的名字命名。

潜艇都用鱼类和海兽命名,如着名的“鱼”、“长尾鲨”、“海狼”攻击型潜艇等;但从“北极星”导弹核潜艇起,已改用美国历史上的伟人命名了,如“乔治·华盛顿”等;潜艇母舰和工作舰都用希腊神话中的神名命名。

运输舰用天体和古地名命名,如“狮子座”、“仙女座”、“约克郡”等;给油船用印第安语的河流名命名,象征取之不尽的意思;扫雷舰和救捞船都取鸟名,如“潜水鸟”、“孔雀”、“凤凰”等;医院船都用使伤病员得到安慰的单词命名,如“休息”、“安慰”、“镇静”等。

绿色军装的由来

现在,世界上的军装大多数是绿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发动了对南非布尔人的侵略战争。当时,布尔人参战的人数少,而英军人数多。双方兵力相差悬殊,结果布尔人作战失利。布尔人决心利用自己地理熟悉的优势改变战术。布尔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英军穿的都是红色军装,在森林里显得十分耀眼,目标很明显,行动极易暴露。布尔人由此得到启发,立即把自己的军服和枪炮等都涂成草绿色,以便在森林隐蔽和行动。这样一来,英军就很难发现布尔人,而布尔人却很容易地发现英军。布尔人常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对英军发起突然袭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结果,英军死伤惨重。

从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军队以此为鉴,都把军服的颜色改为绿色(草绿、深绿或黄中偏绿)。后来的军装还有的根据不同作战环境而改变颜色,但主体颜色绿色却保留了下来。

肩章的由来

现在人们习惯用观察肩章来分辨一个军官的军衔高低,那么肩章是怎样来的呢?

最早的肩章是由一种薄金属片制作成的,用来防御射来的箭。在古代俄国兵士的军服上,在铠甲和锁子甲之间就佩戴这种金属片,借以保护士兵们的双肩。后又增加了功能,在俄军中又作为隶属某一部队的识别记号。而在法国军队使用的肩章,已演变成区别军官和士兵的标志。出于这一原因,1810年之后,肩章逐渐有了各自的颜色,佩戴在双肩上。正规的肩章同样出现在俄国,1854年,在俄国军队中,军官和将军的制式军服上佩有肩章。从此以后,世界各国军队逐渐实行肩章,用以表明军衔高低、军兵种的不同。并且士兵的肩章也开始用布料制成。另外,在古代时肩章还可以用来帮助挂住子弹带,后来这一功能就失去了。

大檐帽的由来

现在作为一种正式礼装,军队、武警、公安都经常佩戴大檐帽,那么其来历是怎样的呢?古代的骑兵戴高筒军帽,有时还用羽毛或马尾毛加以装饰点缀。虽然美观,但是戴高筒军帽干活很不方便。当时军队给养系统落后,为了备马料,部队要轮流自己割草,晒干后打捆运走。每当部队干这种活时,就临时给每个骑兵发一种帽檐大、帽筒矮、轻便的帽子。战士们由于这种帽子的特殊作用,称它为“备马秼帽”,即大檐帽的雏形。后来,随着军服样式的变化,大檐帽就成了常备军帽。

船形帽的由来

船形帽是随着航空兵的出现而产生的。

在此之前,飞行员都戴大檐帽。但是大檐帽容易被风吹掉,使飞行员的头经常冻坏,人们便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有关人员考虑到船行利于气流平稳地通过,不易被风吹掉,就试制了船形帽。效果不错,深受飞行员欢迎,于是船形帽便诞生了,船形帽又叫驾驶员帽。

不过,这种轻便无檐的船形帽,在当时仅作为飞机执行军事任务的一种服饰。后来,船形帽演变成一种正式野战帽,与钢盔配合使用,携带方便。因而在陆军、空军以及海军官兵值勤、作战中受到广泛欢迎,一直到今日。但在飞机上,它早已被更安全更实用的飞行帽代替了。

海军帽飘带的由来

许多国家的海军士兵戴的帽子后面都长短不一缀着两根黑色的飘带,看起来很潇洒。这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在1805年,称霸欧洲的拿破仑舰队被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率领的舰队击败,彻底粉碎了拿破仑进攻英国的念头。然而,在这次海战中,纳尔逊受重伤死去。英国皇家海军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统帅,在发丧时全体水兵都在帽后缀上两条黑纱,表示哀悼和敬意。由于纳尔逊将军深得士兵的敬重,治丧之后,水兵们永久不愿摘去帽上的黑纱。为了尊重水兵的意愿,英国海军正式规定海军士兵帽后加缀两条黑色飘带,并从此形成传统习惯。后来,许多国家模仿英国,建立海军时也把英国皇家海军的这一传统习惯照猫画虎地继承过来了。

师、旅、团、营的由来

师作为正规军的重要建制。首先创立于1873年法国军队,当时明确规定每个师下属两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和两个炮兵连。后来被俄国和其他各国军队所仿用。现在师有三三编制和五五编制,并且有重型师和转型师之分。

旅的名称也来自法语。原意是“一支战斗队”。16世纪瑞典王国固定了旅的编制,并启用了旅的建制,但人数不固定。俄国彼得一世军事改革时最先在步兵和骑兵队里启用了旅的编制。

团是俄语词。14世纪前,团是俄国部队的总称,后来渐渐演变成军队下属的一个战斗队,组建正规军时,团便有了固定的编制,并为各国仿用。

营译自英语,原意是“小或者少”。14-15世纪时,营被称做方块队,并没有固定编制。例如15世纪法国军队的营下属有17个连之多,400名战斗员。彼得一世军事改革时,在俄国组建了营,并规定营下属有3-4个连。后来随着俄军与法军作战,也为欧洲各国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