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万事由来大全
33584200000248

第248章 武术运动的由来

我国的武术运动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各呈风格。武术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工具和武器非常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用来防身之物。为了生存和猎捕野兽,人们只能依靠身体与野兽较力较技。在奴隶社会后期,武术又具有了军事和娱乐健身两层意义——通过身、眼、手、法、步的协调动作,既可达到健身的目的,又可达到技击的目的。但这个时候,“武术”一词并没有出现。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他编的《昭明文选》第二十卷中的《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一首》一诗中提到了“武术”一词。诗中说:“国尚师立,家崇儒门,禀道毓德,讲艺立言……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这里所说的“武术”,泛指军事。

辛亥革命时期,各地创办了许多武术练习场所,如1911年青岛开设的“武术教传所”,1919年山东教育界创办的“武术传习所”,1919年8月吴志青发起,王一亭、谢强公参与筹备组织的“上海中华武术会”。1923年4月,上海举行了“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武术的名称逐渐被社会接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通用“武术”一词。现代意义上的武术,已不仅仅指应用于军事目的的武术,而是指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基础,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变化规律进行格斗,或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进行演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