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皇甫人文
33542700000007

第7章 近代人物(1)

武功地下党的活动情况

——吴德印事迹简介

1926年10月,吴德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就积极参与党的地下工作。

11月,吴德印作为武功地区的第一个地下党员,他十分荣幸地参加了由张含辉、王炳南、陈洁生、上官克勤等人参加的乾县特支会议,研究讨论如何开展党的地下工作问题,心情特别激动。

1926年秋,上级派共产党员马忠孝指导武功地区的农民运动。为了把当时活跃在皇甫、河道地区的农民自卫组织——硬团这支武装力量纳入党的领导之下,中共乾县特支派吴德印回家乡配合工作。

1927年初,吴德印利用家乡的古庙办起了私塾学校,既为革命培养后备人才,又利于掩护他更好地开展工作。陕甘区委非常支持他的工作,派来的第一位教师名叫姜崇德,共产党员,大学生,具有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2月,吴就介绍其表弟张百忍、同村的吴自兴等人加了共青团组织。3月,秘密建立了共青团皇甫特支,姜崇德任书记,共青团皇甫特支由陕甘区委改归乾县区委管辖之后,吴德印任书记。期间,吴还介绍吴尚信和河道的左思明、左信(硬团负责人)入党,并于同年7月成立了中共皇甫党支部,吴任党支部书记。

吴德印经常给学生和农民宣传打土豪、斗劣绅和组建农民协会的好处,并于1927年春季,经省农协同意,在家乡建立起了农民协会。

硬团活动和农协的成立,对国民党官府的威胁很大,加之1927年4月20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疯狂镇压革命运动,围剿农民武装。5月17日,盘踞武功地区的反动分子党海楼以“和谈”为名,先后设圈套,杀害了党员硬团大法长、二法长左思明和左信,致使河道的党组织和农民武装遭到严重破坏。这时的吴德印未减革命斗志,反而更加努力地为党工作。1928年初,又把乾县田晁的王士英发展为中共党员,1929年还多次与乾县党组织取得联系,筹划党的工作。

1931年夏季,吴又与长宁镇南村的吴明世等人,办起了长宁镇城隍庙私学。9月,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吴积极响应省委号召,组织学生上街游行,贴标语,喊口号,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4年,步入不惑之年的吴德印,又在长宁镇西头办起了长宁街小学。从筹划到建校,再到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历时七年之久,吴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教书育人的崇髙事业,受到党和人民的肯定与赞扬。

1950年冬,吴德印不幸病故,时年56岁。

他的一生既兢棘业业,又轰轰烈烈。他永远活在武功人民心中!

创建皇甫小学的人们

吃水不忘打井人。当我们编写《皇甫人文》这个小册子时,我们没有忘记创建皇甫小学的人们。

皇甫小学创建于1927年,由吴德印倡导,参与创建的还有吴自兴、吴尚信和梁明伦等人。

吴德印,1894年8月31日出生于皇甫村吴家。早年他曾自学中医,并在家里开了一个中药铺,以济世救人为职业,家境倒也小康有余。后来,由于受妹夫兴平曹碧轩这位共产党员的影响,思想进步很快。一1926年10月,经其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就弃医开始为党工作。同年冬季,他受中共乾县特支的派遣,在家乡开展地下工作。他一方面利用地方的民团组织,与当地的恶势力进行斗争;另一方面,他积极筹办兴学事业,于1927年在家乡的大庙里办起了皇甫小学,自任校长。

皇甫小学创办以后,他便以教师的公开身份作掩护,除白天向师生传播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外,晚上还为党的组织建设而奔忙,先后介绍左信、左思明和吴尚信等人加入党组织,并成立了武功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自己兼任支部书记;他还介绍吴自兴等人加入共青团。

1931年和1934年,吴德印还同他人创办了长宁镇镇东及镇西小学,继续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像蜡烛燃到最后一滴,像春蚕吐尽最后一缕”。1934年,他组织成立了长宁农民协会,并为群众从新疆买马,帮助家乡发展生产,他的独生子存堂因车祸而致残,他也顾不上照管。

1950年2月19日病故,时年56岁。

吴自兴,1908年出生于皇甫村六家。青少年时代,曾在河道、乾县潘张村和绿野就读。为了谋生,他先后在四川、郑州及耀县、周至等地工作。1927年,他与吴德印创办皇甫小学并任教。1927年2月,经吴德印介绍加入了共青团组织。任教期间,他工作认真负责,教学得法,且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很好,深受师生欢迎。

他擅长书法绘画,对有此爱好的学生影响极大。

1978年病故,享年70岁。

吴尚信,皇甫村吴家人,1897年出生,西安三中毕业。1927年同吴德印等人创办皇甫小学,并任数学课教学工作。

他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高度负责,数学课讲得深入浅出,效果很好,受到学生好评。期间,经吴德印介绍,于1927年5月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宣传爱国主义和马列主义思想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1966年病故,享年69岁。

梁明伦,1906年出生于皇甫村吴家。早年,他曾就读于武功县名师黄清太的堂下。毕业后,先在长宁乡公所任秘书,后又与吴德印等人一起创办皇甫小学,并任该校语文课教员。

他思想进步,对国民党的后期统治深恶痛绝,一心向往解放。

他在任秘书时,曾利用工作之便,与长宁商会会长李芝亭等人掩护过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当教员时,他总是教导学生:“立志当立天下志,求名当求万世名。”还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正由于他能关心学生成长,加之教授认真,因此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年病故,时年古稀有三。

教育乃兴国富民之本,吴德印等人先知先觉,把主要心思和精力转向兴学育人,实属远见卓识之举。他们创办皇甫小学,可算是为家乡人民办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七十多年过去了,皇甫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单位,就像建筑大厦地基的基石一样,为以后学子们的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皇甫出了不少人才,,们在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里无不凝聚着创建这所学校人们的心血和希望。

我们感谢教书育人的先生,更感谢创建皇甫小学的先师。

创办小学时的吴德印老先生(1894.8.31-1950.2.18)

勤政廉洁的保安团长

王军,皇甫村南堡人。他身材高大魁梧,而且为人正直,关心公益事业。民国十八年饥荒过后,他被大家推选为皇甫村的保安团长。

王军当保安团长时,一身正气,秉公办事,从不循私情,深受尊敬。无论是县上开会还是办其他公事,或者替人打官司,他总自带干粮,不进馆子,更不吃请。即使花钱也是自己掏腰包,来回都是徒步。有一次,村上一个年轻人被判为死刑,在县老爷大堂上,他只说了“太年轻了,杀了实在可惜”一句话,没想到竟感动了这位县老爷,刑部开活,免了杀头。

王军虽然过世多年,可他的所作所为,一直被年长人传颂着。

受人尊敬的接生婆

中堡子西头路北住着一个大户人家,因为这里原来是一个空园子,人们便称这户为西园子家。

西园子有个排行老七的,他是清朝后期人。他一生娶过两房妻妾,前房留下两个男孩,二房有五个男孩,两房共七个儿子。

七老汉的二房,习惯上大家管她叫七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