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皇甫人文
33542700000010

第10章 现代人物与轶事(2)

三十年来他们继承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王智敏、梁补宗、何战通曾担任过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劳动致富奔小康。王智敏发挥专长办起卫生室,为乡亲们卫生保健服务。王智甲、张春虎利用厨师技艺,服务于建筑企业之中。吴巨程自学会计专业知识,取得了会计师职称,多次主动放弃招干机会,前往省城打工,曾就职于武功城乡建安总公司、陕西华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事办公室及财务工作。

如今他们都已年过半百,头发花白、家有儿孙、生活负担沉重、体质较差,民政部门曾组织他们去临潼进行职业病及辐射检查,国家准备出台相关生活补助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退伍军人的关怀,使他们深受感动,表示今后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为把皇甫村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吴巨程供稿)

乐于奉献的农民企业家

看到这个题目’人们很自然地把它与张俊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张俊海,1948年出生于皇甫后张村。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读过几年小学。作为同辈们的老大,就这样过早地分担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承受着生活的磨练。

1986年春季,担任河道乡建筑队队长的张俊海,带着不足百名职工、固定资产仅有四万元的建筑队闯入西安市场,硬是经过了一备摸爬滚打,才艰难地站住了脚,再到起步、发展、壮大。直至今天,他的建筑队已发展成为具有两千多名职工,固定资产约五千万元,年产值3.5亿元,八个分公司可以同时施工的集团化大公司——陕西华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1995年咸阳市授予他“乡镇企业家”、1998年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他的总公司也被评为国家壹级企业。

张俊海曾经说过:“我办企业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人民的支持。我富了,绝忘不了国家,忘不了乡亲们。”

张俊海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多年来,他先后救济过三十多户家庭有困难的乡党,资金累计达三四万元之多;他资助过皇甫多名面临辍学的孩子重返学校;1991年他为河道中学捐款5万元,用于教学楼建设;1994年普九,在他的带动下,公司乡党又为皇甫小学修建教学楼捐款50万元;同年还为东西马小学各捐款5000元;2001年教师节前夕,为了奖励先进教师,再次为河道中学和皇甫小学共捐款4000元,救助贫困学生款3000元;1992年社路铺柏油,他捐款5000元,更换低压线路捐款3000元;1993年乡政府修建商业街,他垫资10万元;1995年,他投资15万元为后张村打了一眼机井;2002年,后张村硬化道路,他又投资20多万元,为彻底改变村容村貌做出了贡献;就是这一年,他还为皇甫小学危房改造捐款12万元。近几年来,我省部分地方遭灾,张俊海同志都能慷慨解囊,及时为灾区送钱送物,帮助灾区人民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他还多次请西安多家秦剧团的着名演员为皇甫群众演出,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

2006年,他又和张志胜等人,捐资数十万元,修建了“张氏宗祠”和“明乐园”,既有效地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为家乡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

对于皇甫人民来说,一个张俊海资助过许多人,也捐助过不少单位,带富了不少家庭,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专门建筑人才,实在是功不可没!人们赞扬他、尊敬他,并默默地祝愿他的事业兴旺发达!

后张村在变化

“后张村出了个张俊海,村容村貌也变了”。这是人们拉家常时的口头禅。

后张村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张俊海投资15万元,打了一眼机井,解决了人畜饮水和部分农田的灌溉问题,这是其一。其二,跟张俊海进城搞基建的人多了,他们大都挣了钱,盖起了新楼房,居住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三,2002年春季,张俊海与村民合资硬化了全村的道路。宽敞平展的水泥路面,既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促进了该村经济的发展。第四,随着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的变化,后张村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开始发生变化。

后张村人把道路硬化作为一期工程,它的二期工程更加宏伟:道路两边统一修排水沟,全部栽植冬青树,各户门前按规划一律栽成柿子树,做到整齐化一;设法解决土地问题,恢复张氏家族墓碑群,修建宗祠;另在村子东头的公路旁边,为村子再建一处休闲广场,即“明乐园”,让村民彻底告别传统的生活习俗,迈向现代文明,后两项工程由张俊海和张自胜等人出资,现己竣工。

随着二期工程的实施,后张村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说不定还会成为武功的一个旅游景点呢!它必将给后张村乃至整个皇甫人民带来更多实惠!

称职队长王东源

1935年11月出生于皇甫村中堡子的王东源,7岁时开始在皇甫小学上学。由于他聪明好学,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于1961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陕西省重工业厅地质勘探处工作,该处1970年改名为部属陕西省一八六煤田地质勘探队。工作期间,曾任过科长、队长、正处级调研员等职。

1983年5月,王东源受命任一八六队队长时,正值国家对煤田地探进行战略调整,该队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紧紧依靠党委和群众,迎难而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仅年年完成国家计划任务,多种经营也有了较大发展,对外收入逐年上升,一八六队因此被评为煤田地质局先进队、陕西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他本人也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省直系统优秀党员和全国煤炭系统优秀队长。

他其所以能成为一八六队一名称职的队长,主要是他能坚持做到:为政清廉、严于律己,深入基层、带头实干和联系群众,当好职工的贴心人这三条。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医生

1937年,吴向东出生在一个中医疮科世家。1959年,他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医科大学,从此,他如鱼得水,一头扎进了医学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1964年7月,他从医科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武功县人民医院外科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的医疗生涯中,吴向东始终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极端热忱,对工作一丝不苟。只要是病人,他从不分亲疏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带病坚持工作对他已是习以为常的事。1984年5月,病魔夺去了他的语言功能,别人都为他的健康担忧,可他心里仍然装着病人,总是为他人的病情写写画画,提供治疗方案或处方施药,实在令人感动。

吴向东利用工作之余,坚持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先后在医药学刊物上发表过十多篇论文。由于他的事迹突出,先后被提拔到外科主任和医院业务副院长岗位,也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和奖励,1983年12月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一枚。

1984年7月,病魔终于夺走了他的生命,时年只有47岁。他去世之后,尽管《陕西日报》和电台连续报道过他的事迹,但人们还是为失去一位好医生而捶胸踩脚,并呼唤着他的名字……

把毕生献给石油事业的人

王建斌,1983年7月出生于中堡子。1952年河道完小毕业后随王春在当时的皇甫乡任文书。皇甫乡与河道乡合并之后,他曾先后担任过生产队、大队会计出纳等职,后因求学心切,便于1958年8月去青海,考入了西宁石油学校,从此就正式步入了祖国的石油建设大军,成了一位石油工作者。

由于他谦虚好学,曾先后在天津市委党校、中国政法学院、中国语言逻辑大学和中央党校进修学习,获大专文凭和髙级政工师职称。20世纪70年代,他就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聘为特约记者和通讯员。

王建斌同志先后在青海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石油工业部、大港油田、华北油田、二连油田等处工作,并担任过政治指导员、四清工作队长、教导员、宣传处长、部长、报社社长、二连油田党委书记、华北油田党委常委副书记等多种职务。

在任华北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兼二连公司书记期间,他曾与其他领导一起,带领三千多名职工会战在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那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坚持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四个春节三个是在“阿尔善”一线渡过的。在搞会战和建公寓的过程中,他还亲自促成了二百多对男女青年的婚事,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王老汉”、“严书记”》他的事迹被《中国石油报社》版报道后,吉林人民出版社第十期《开拓者》杂志也全文转载。

王建斌同志在政治上是很过硬的,他曾多次在第一线以特约记者的身份,给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等书面反映情况,多以内参形式采用,影响极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着名作家张天民以大庆王铁人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业》搬上银幕以后,江青一伙暴跳如雷,以该片为刘少奇翻案为由,企图否定此片。1975年初,在江青亲自主持召开的一次全国性文艺工作会议上,当时任大港油田政治部宣传处长的王建斌同志,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主持正义,维护真理,他因此也结识了首都新闻和文化界的很多朋友。

总之,王建斌同志作风扎实、政治性强,又能关心群众,是党的好干部。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他把四十多年的有效年华贡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他的心血和石油一起,输入到工业的各个部门,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发热放光。

深受师生爱戴的好校长

吴效春,1937年出生,1951年就读皇甫小学,1962年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三十多年来,吴效春同志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呕心沥血,爱生如子,生爱戴。

从1968年起,他先后担任过高中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等多种职务。任职期间,他立言立说,严谨治校。他的治校名言:“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校长最主要的是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并且要大胆地起用中青年教师,努力建设一支严谨执教、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同时组建一个科学求实、高效廉洁的领导集体”,己收入《全国中学校长治学名言大典》第二卷五八六页。他亦能关心教师,以校为家,在教师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回顾他领导过的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俱佳。他多次被评为县市级先进,受到表彰奖励。1993年,省政府授予他“陕西省优秀中学校长”荣誉,其事迹已被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第六卷。

皇甫村的文化人

皇甫村的文化人就是张孝慈。

张孝慈,笔名张戈,1939年初冬出生于皇甫东张村。

他先后在皇甫初小、河道完小和普集中学上学,1958年8月毕业于兴平民中师训班,并被分配至长宁小学任教,1959年调往孔雀小学工作并任教导主任。1961年冬,在县长孙晋等人的帮助下,考入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化局委托西北大学、陕西师大主办的陕西戏剧创作研究班深造,1964年冬毕业后,遂被安排在省委宣传部专门从事戏剧创作。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被调往宝鸡地区工作,1980年10月调回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工作,直到九九年退休。期间他还被派往眉县任科技副县长四年。

张孝慈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中华老年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陕西省工委主任,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几十年来,发表和上演的主要作品有:

眉户剧《杜家山》(改编)、《太白青松》:秦腔《丫鬟断案》、《断张字据》(与吴俊合作)、《英雄岭》、《奴隶颂》(改编);歌剧《白毛女》(改编)、《战火海》、《黎坪山上有志人》(贺艺作曲);话剧《熟人之间》、《神圣的权利》、《血染玉兰》、《难忘的早春》:报告文学《黑旋风并未减速》、《黄色冲击波》、《王星的苦乐年华》;他还主编了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报告文学《靖西人》、中篇小说《在异域大荒深处》等。另外还有由南京电视台摄制、中央台播出的《女检察官》、《情案迷离太白山》,以及他和唐栋、刘斌共同策划的即将开拍的大型文献电视专题片《中国扶贫》。

上述作品中的《黑旋风并未减速》、《丫鬟断案》、《神圣的权利》、《英雄岭》等,曾荣获省市优秀作品奖。

由他辅导和修改并任编辑的在各省及全国获奖的剧本还有:《审坛子》、《红线记》、《人生》、《屠夫状元》、《六斤县长》、《小商小贩小教师》、《杏花村》、《千古一帝》、《昌谷天梦》、《将军行》等。

张孝慈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实在不愧为皇甫的文化人!

中国建筑行业的精英

吴涛,1952年出生于皇甫村。1969年参加工作,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授级高工、高级经济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先后在国家建委五局、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北京城建集团总公司、京华信托投资公司、首都实业开发总公司工作。历任陕西省建委团委书记、建筑企业总经济师、总工程师、总经理等职务,1998年调行业协会工作,担任中国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现受聘于天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