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皇甫人文
33542700000001

第1章 序一

浅说《皇甫人文》

张俊海先生几次捎口信,并打电话要我和他见面,说有重要事情相商。我和老张既是乡党,又是老熟人。多年来我们之间你来我往,友情与日俱增。他是武功建筑业的成功人士,以雄厚的业绩称着于世,也以慷慨解囊办教育、办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而名噪乡里。近年又热衷古玩收藏。因为我对民俗民间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我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就更多了。他有要事,我就不得不拨冗见他。

记得那天中午他和我,还有他的助手贾科党一起在他的七楼职工灶吃蘸水面。殷红而喷香的油泼辣子,金黄而黏稠的油蒜泥,加上鲜美可口的西红柿韭菜汤汁,外带又嫩又脆的水煮芹菜,把我们几个吃得神采飞扬,连连称道师傅高超的家乡饭烹饪手艺。饭罢,老张沏了好茶,我们的话题由蘸水面归属问题又扯到杨凌农科城的称谓。一致的看法是,蘸水面应是武功人的专利,杨凌农科城亦应称为武功农科城,而且,现在的“凌”字应恢复成“陵”字。因为,无论从历史的纵深程度,还是历代的行政区域划分沿革,还是地望民俗等等方面,我们的观点都能站得住脚。现状固然难改,但只要所有的有识之士坚持正确的意见并矢志努力不辍,相信有朝一日,这个状况是会改变的。

当曰下午我因公干要飞往重庆,所以只能起身揖别。不料这时,老张却从寝室捧出一叠厚厚的书稿递我,说这是皇甫人编写的《皇甫人文》,要我看看。并嘱我便时说些话,最好为之作个短序。对于这个临时受命,我真感到却之不恭。一则皇甫村是我的故乡的名望之地;二则我自为武功一卒,理应为故里尽力;三则我与老张的交情笃深,朋友之言,不可儿戏,我无论如何不可推托。

在往返于西安到重庆的路上,包括在渝入住的客栈里,我都乐不可支地反复研读这个册子的初稿。说实在的,此稿虽然与范本的要求尚有距离,尤其是内容及语言文字的组合排列尚有距离,但其中所弥漫的人文精神让我为之动容。这么多的贤达关注操劳此事,这么高龄的老者以十载春秋与寒暑为之编撰,这是我少见的现象。我强烈地意识到,这是皇甫祖祖辈辈的先贤们的积德和文化沉淀所致,是冥冥之中乡村文化与先辈人脉的薪薪传递,是太平盛世中自然迸发出来的文化因子对后代精英们的使然。

读此书稿,我的第一印象或者叫做最深的感受,便是它的史学价值。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久远与否,深厚与否,既与地上地下的文物遗存的多寡与所属年代有关,也与这个地方的历史人物的多少及知名度的大小密不可分,还与这个地方的民俗民间文化的表现特征有直接关联。皇甫村是武功县的名村,我曾数次实地考察,看地形地貌,看冢疙瘩,看碑文,看石刻留存,看锣鼓表演,也看相关的文字资料。我感到,皇甫村值得研究的东西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别的不谈,单就现存的几通古碑而言,就可以写出一系列的专题论文来。因为,碑文中记录了当时政治社会形态、道德伦理、民生民俗、官爵称谓,还有不同形体的书法艺术。我读“张氏五代授封碑文”时,最受益的就是“忠以立身,仁以抚众,智以察微,防奸御悔,机无暇时”这几句。这反映的是古人的大聪明大智慧。令人仰慕,令人敬佩。把一个村子研究透了,也就把当时的社会研究透了。还有,我们面对《皇甫人文》所提供的资料,又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伦理学、金石学、语言学、音韵学等诸多方面切入,进行专业性研究。我相信,这本册子付印后,不但皇甫人珍爱,文科院校的师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年,费孝通教授就是因为解剖了一个“江村”,才有了《江村纪事》,才奠定了他社会学学者的基础。我还坚信,这个册子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倘若再过若神将会更加珍贵。

《皇甫人文》除史学价值外,还有一种昭示和教育子孙后代的作用。“江山代有人才出”。皇甫村的人脉旺盛。就当下而言,吴涛、张俊海先生就是我所熟悉的出众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新一代的才俊出现。这个册子也像一部教科书,会教育和熏陶皇甫未来的莘莘学子。后来者从册子中读到自己的家族史、人物史,读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就会产生一种对先祖、对故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学习先辈,秉承祖德,发奋努力并超越先辈的宏图大志。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册子也会成为皇甫村不同姓氏的共同的传家宝。

此外,《皇甫人文》还告诉人们,大凡一个村庄重视不重视文化,除了政府和基层干部的努力之外,还在于这个村中“长者”与“学者”是否对村上的文化公益事业热衷,愿意做无私的奉献。我很尊重皇甫村上参与编辑此书的“长者”和“学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姓氏,但为了共同的荣耀,也为了下一代负责,担当了这个重任,付出了艰辛的精神劳动。我想,皇甫人一定不会忘却他们,历史也一定不会忘却他们。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