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家庭急救自助:不可不知的89个家庭急救预案
33461800000069

第69章 孩子癫痫发作

癫痫,俗称“羊癫风”。据统计,我国癫痫人群中半数以上在10岁以下起病,对孩子精神、智力、发育有很大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口吐白沫、两眼上翻等,每次发作持续1~3分钟。

预防措施

孩子癫痫病的预防已经上升为社会性的问题,医学界高度重视,父母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的病因,不同的发病区域进行孩子癫痫病的预防,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

1.孩子癫痫病在接受治疗后,还要定期去医院检查,不仅包括脑电图、脑部CT等检查项目,以明确癫痫的恢复情况,还包括身体的其他的一些检查项目,如:尿检、微量元素检查等,这样就可以明确用药这段时间对身体的副作用,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不要过度用脑。

3.注意饮食的搭配,营养要全面。要多摄入维生素B6、维生素E、叶酸、钙、镁等元素,饮食要适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

4.要在生活中让孩子养成正确的预防癫痫发作小习惯,这样就会无形中对孩子癫痫病的预防起很好效果,而且孩子还不会产生厌烦、抵触情绪。

5.虽然癫痫孩子不能喝大量的水,但是当大量失液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水及电解质的平衡,避免诱发癫痫。

6.尽量减少癫痫孩子来自社会和躯体的不良影响,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但不要过于溺爱。

常见错误处理方式

不少父母在孩子癫痫突然发作时不知所措,或者盲目采取一些不当措施,不仅对缓解病情无益,甚至还会给孩子带来窒息等其他更严重的伤害。

1.有的父母担心孩子抽搐时会咬到自己的舌头,于是把手或筷子等伸进孩子嘴里,这是非常危险的。

2.孩子癫痫发作时,有的父母急于给其做人工呼吸,结果造成孩子的胃内容物反流,使反流出的胃内物被孩子吸入气管,而导致孩子窒息。

3.有的父母在孩子癫痫发作时,强拉孩子的肢体而导致孩子骨折、关节脱位或肌肉撕裂等。

正确的急救措施

1.正确的处理方式

孩子突然羊癫疯发作,父母千万不要死摁住,应该:

(1)移开孩子身旁的硬物,协助孩子侧卧,以利于孩子口涎的流出,保持孩子的呼吸道通畅。然后迅速将毛巾、衣服、手帕等柔软的东西垫到孩子的头下,解开其上衣领扣。

(2)如果来不及做上述安排,发现孩子要摔倒时,父母应迅速扶住孩子,顺势让其倒下,以防其自己倒地摔伤。

(3)如果癫痫发作时孩子的口是张开的,父母应迅速用缠裹纱布的压舌板或筷子垫在孩子嘴巴一侧的上、下牙之间,以防止其咬伤舌头。

(4)如孩子已经咬紧牙关,则不能用暴力和坚硬物品强行去撬他的嘴,以免其牙齿脱落,阻塞呼吸道。

(5)孩子抽搐停止后,要过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才能恢复正常。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可给孩子更换被汗液、尿液浸湿的衣裤,并给其换个舒适的环境,让其安静入睡。

(6)有一些孩子在这段时间里会处于一种朦胧状态,甚至会出现一些无目的的冲动、自伤、伤人、毁物等狂躁性行为,父母对这些孩子应严格看护。

(7)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详细记录孩子病情发作时的情况。当孩子连续数次出现癫痫大发作,并且一直不能恢复神志时,应及时将其送到医院抢救,以免延误病情,发生意外。

2.防治孩子癫痫的5个误区

(1)惊厥就是癫痫。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惊厥发作就是得了癫痫,于是带着孩子到处看病、寻偏方。实际上,据统计,约3.5%的人曾经有过一两次惊厥发作,其中癫痫者仅占0.5%。

(2)治疗急于求成。

不少父母希望短期治疗就能除根,永不发作。这种期望本无可厚非,但目前的医学技术不能达到这个要求。

(3)正规用药会“变傻”。

不少人以为,孩子进行药物治疗会“变傻”或“吃坏肝脏”。事实上,尽管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如果不予治疗,就会使病情逐渐加重。

(4)用脑可加重病情。

孩子一旦被诊断出患有癫痫,家人感觉从此低人一头,并想方设法为孩子隐瞒病情。有的父母怕孩子上学用脑会促使癫痫发作,就让孩子休学。其实,对于很大一部分癫痫孩子来说,用脑是不会促使癫痫发作的。

(5)得癫痫不能结婚生子。

其实,癫痫是一种多因素引发的疾病,除非有家族遗传史,只要注意预防,癫痫孩子长大后并非不能结婚生子。

小链接

帮助癫痫孩子培养按时服药的习惯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一点一滴地培养,按时服药是癫痫治疗成败的关键。如不养成习惯,一般成人也是很难坚持规律服药的。

首先需告知孩子服药的重要性,也可形象地告诉孩子,药能给脑细胞穿上一层外衣,能够预防电爆发,并能保护大脑不受损伤,规律服药的目的就是使这层外衣的作用稳定、持久。万一漏服一次药,可能时尽量及早补一次,因为常用的抗癫痫药一般都是通过稳定的血药浓度起作用的。漏服一次可使血浓度产生波动,就有可能引起发作。若想完全彻底地控制住癫痫不复发,就必须规律服药。没有医嘱千万不要改动,如同吃饭一样,天天如此。这样,对孩子把道理讲通了,再适当督促、检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