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家庭急救自助:不可不知的89个家庭急救预案
33461800000018

第18章 异物钻进耳朵

孩子常常喜欢将豆豆、玩具上的小零件、小石头等小物件塞于耳内;昆虫也可飞入或爬入外耳道内。异物进入孩子的耳朵,若是没有处理好,很容易造成外耳道受伤,甚至影响孩子的听力。

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爱玩的孩子喜欢把一些东西塞入耳朵,父母要加以教育,以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1.不要养成随便挖耳垢的不良习惯,因耳垢能保持耳道的适宜温度,还可防止灰尘、小虫等直接接触鼓膜。

2.教育孩子不挖耳,不将小物件塞入耳内。玩具要坚固,以免小零件脱落。

3.遇小虫等飞入耳道,会引起过响的声音,应用双手捂住耳朵,张口,以防鼓膜震伤。

4.游泳或洗澡时不慎耳道进水,应及时使耳道内水流出,以免引起中耳炎。

5.耳道内滑进小圆珠、玻璃球时,不要用钳子取,因钳有时滑脱,反会将异物送入耳道深部。

6.原有鼓膜穿孔者,不宜用冲洗法。

常见错误处理方式

当孩子的耳朵进了异物的时候,父母不要乱掏乱挖,甚至用一些毫无科学的偏方,避免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1.用尖锐的物质挖捣耳内异物,造成耳内粘膜和鼓膜的损伤。

2.豆、玉米、米、麦粒等干燥物入耳,用水或油滴耳使异物膨胀更难取出。

3.异物进入耳道多天,不赴医院,延误治疗。

正确的急救措施

1.正确的急救方法

若有小虫入耳时,一定想办法把小虫取出,以免小虫的行动伤害耳朵。

(1)应马上到暗处,用灯光或手电筒光或擦几根火柴等照有虫子的耳道,虫见光会飞出来。

(2)用食油(甘油亦可)滴3~5滴入耳,过2~3分钟,把头歪向患侧,小虫会随油淌出来。

(3)黄柏30克,水煎浓液,过滤后同麻油混合滴耳,每日2次。用于小虫入耳内引起耳道感染痛痒者。

(4)小虫入耳后,取生姜适量,捣烂取汁滴耳。

(5)小虫入耳后,取食醋适量,滴入耳内,虫即自出。

(6)耳道进水时,将头侧身患侧,用手将耳朵往下拉,然后用同侧脚在地上跳数下,水会很快流出。

(7)若是豆入耳道,选一根细竹管,其直径与耳孔一样大小(如毛笔竹套),轻轻地插入耳道,然后嘴对着竹管外口,用力吸气,豆子会被吸出来。

(8)如果仍未取出异物,则要去医院治疗。

2.注意事项

(1)对不合作的孩子,可在全身麻醉下取出异物。

(2)异物过大或嵌入较深,难以从外耳道取出时,可作耳内或耳后切口,取出异物。

(3)如外耳道有继发感染,应先进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取异物。

(4)异物取出过程中,如因损伤外耳道而出血,可用碘仿纱条压迫止血,涂以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次日再取出异物。

小链接

孩子耳朵里的耳垢要不要掏

孩子耳朵里有耳垢,很多父母都会看不过去,想方设法要把这些脏东西弄出来。那么耳垢究竟是什么呢?原来,外耳道皮下组织有一特殊腺体,即耵聍腺,它经常分泌出一种称为“耳垢”的分泌物。正常情况下,这些耳垢大多干燥,含有鳞屑状耵聍,有一定生理作用。它不仅可以阻止灰尘和小虫入侵进耳道,而且还可缓冲噪声,具有保护鼓膜的作用。耳垢还具有油性,可以阻止外界水分流入。

但很多父母误以为耳垢是废物,会影响小孩子的听力,常自行动用牙签、火柴杆、耳勺去掏他们的耳朵。殊不知,孩子的耳道尚未发育成熟,大多呈扁平缝隙状,皮肤也很娇嫩。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损伤,轻者导致耳道皮肤感染,甚至引起疖肿;重者掏破鼓膜,使听力下降甚或丧失。

一般耳垢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等动作,借助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自行脱落、排出。因此,父母不必经常去掏耳道。如果有异物进入耳道,可用手将孩子的耳轮向后上方提起,使耳道拉直,头歪向有异物的一侧,使异物滑出。如果飞进小飞虫,用手电筒照射耳朵里面,飞虫便会飞出。如果有黄褐色的油状耵聍时,或耳道里分泌物太多,就会阻塞耳道影响听力,应请医生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