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全方位:活到100岁的健康管理法
33190900000029

第29章 掌握科学的用药时间是合理用药的诀窍

一、用药讲究时间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病所远而中道气味至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即病在下(或远端),为防止药物未达所就发挥作用,所以应在饭前服药,这是何时服药的规律。明·李时珍在《本经·序录》中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即:病在上焦(包括头面),应先吃饭后服药;病在下焦如肠道,应先服药后吃饭;病在四肢,应在晨起后空腹服药;病在骨髓,应晚饭后服药。

李老先生的遗训,现在看来,我们不一定必须悉数照搬,如病在四肢或病在骨髓,不一定必须在晨起或晚饭后服药等等,但服药讲究时间却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如血压从清晨开始逐渐向上攀升,到9~11点钟是全天的最高峰,所以无论服用哪种类型的降压药,最佳时间段时在7:30~8:00之间,下午4点到6点又会出现全天当中的第二高峰,所以如有必要(如血压仍在140毫米汞柱以上),二次服药的时间最好选择在3点左右。之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服用降压药,目的在于截断可能出现的高峰,以免过高的血压对靶器官造成损伤。至于晚上,一般情况下可不必再服降压药。当然如果血压仍在140毫米汞柱之上,降压药还是要服的,只是不宜将时间拖得太晚。如无特殊原因,睡前不应再服降压药,以防血压降得过低。这点,就老年人与血脂偏高或血黏度偏高的患者而言更应该注意。

再比如服用降糖药,大家都知道,血糖可随餐饮而波动。由于拜糖苹可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所以应在进餐过程中服用,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而糖适平等磺脲类降糖药宜在餐前服;降糖灵等双胍类降糖药应在饭后服。清晨一般不应注射胰岛素,因为此时注射,容易导致低血糖反应。

如果胃没有问题,早上6点服用阿司匹林最好,半衰期长、达到血药浓度最高点的时间来得快;同一时间若服用硝酸甘油,则可以有效地预防运动性心绞痛发作。

早上7点服用氨茶碱效果最好,不良反应最少,同时又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最好时机。另外,也可以在晚上睡觉之前加服一次氨茶碱,因为支气管对导致其痉挛的乙酰胆碱、组织胺的反应最敏感时间,是在子夜到凌晨2点,所以睡前服药可以有效地预防哮喘的发作。不过止咳药睡前服用却应慎重,因为它可以造成痰液潴留堵塞呼吸道,导致机体缺氧、呼吸困难。

激素类药物上午8点服用,基本上不干扰肾上腺皮质的分泌节律,副作用最小;用阿霉素选择在上午10点,可降低白细胞减少的毒性反应。

癌症病人使用干扰素后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的副作用,多发生在上午服用之后,如果晚上用药,则会减少这种现象。

人体合成胆固醇等内源性脂肪的活动,晚上最活跃。所以,他汀类及其他能够降低胆固醇的药物最好晚饭后服;而利尿类的药物下午服用作用最强。

心得安饭后服用比空腹服用疗效明显;驱虫药则应早上空腹服用。

青霉素皮试过敏者,夜间比白天反应强烈。所以晚上注射(或皮试)青霉素,要格外警惕出现过敏反应。个别白天不过敏者,夜间也会有阳性反应。

口服止痛药,中午疗效较好;注射杜冷丁,晚上最佳,因为人的痛觉子夜到凌晨最敏感。

补血使用的铁剂应在饭后30分钟服用,因为胃酸的分泌有助于机体对铁的吸收。另外,机体对铁的吸收晚上比白天高,所以晚7点服用比早7点服用吸收率可提高1倍。

如果用双氢克尿塞消除水肿,下午服用要比上午好;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晚饭后服药又比下午好。

助消化药(如胃蛋白酶、淀粉酶、多酶片等)如果不是饭前10分钟服用而是改在饭后,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胶态枸橼酸铋和促进胃动力药如胃得乐、胃复安、吗丁啉等均应在饭前半小时服用,以使药物有时间充分发挥作用(但要记住:这两类药物不能同时服用)。而甲氰咪胍、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抗酸药则应在饭后立刻服用。另外,因为夜间是胃酸的分泌高峰,所以必要时,抗酸、抑酸药可在晚上临睡前再加服一次。

制酸药如胃舒平、乐得胃、碳酸氢钠、氢氧化铝凝胶等,宜在饭后1小时、3小时和临睡前分次服用;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由于药效可较长时间地维持,所以可以饭后或临睡前一次性服用;而抗胆碱药如颠茄等应在胃痛时随时服用(但要注意控制剂量)。

前列腺素E衍生物米索前列醇可刺激保护性黏液的分泌,促进黏膜血液供给,并能抑制胃酸的分泌,所以最宜在餐前及睡前服用;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必须透过胃黏膜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也应该在餐前服用。

同是治疗胃溃疡,丙谷氨应该饭前服;服止宁却应在饭后服,因其作用机理不同。

因为对胃肠黏膜有刺激,消炎痛、炎痛喜康等最好是饭后服;如果是睡前服用这类药物,病人也容易接受。另外,治疗过敏时,在睡前服用抗组织胺药,效果也不错。

刚才说到消炎痛,如果用它来治疗关节炎,早上7点服用效果最好,必要时,晚上临睡之前还可以再加服1片。

抗生素中的阿莫西林、红霉素等可以不分饭前与饭后;但若服用维生素,最好是在两餐之间——吸收最充分,尤其是维生素B2,空腹给药不易吸收。

二、用药讲究时限

服药的时间应该讲究,服药的时限也有说道。受科学水平所限,治疗某些病的药物,在切实注意其禁忌,防范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前提下,目前还该长期服用。如使用比较广泛的降压药、降糖药终生都得服用。还有一些药虽然不必终生服用,但也得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坚持服用,如抗抑郁药一般在服药两周后才能见到效果,而其急性治疗期约需6~8周,巩固期则需20周左右,如此算来治疗该病,几乎要不间断地服药1年左右;再如服用治疗缺血性贫血的富马铁片、硫酸亚铁等,没有1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恐怕也不能根治该病;再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用药物治疗使其愈合,怎么也得1个月时间;胃溃疡起码也需两三个月。而为了防止其复发,还须服药更长一段时间。所以要想彻底治愈此类疾病,少则需要服药三五个月,长则需要三年两年。

这就是说,有些药,在没有更好的办法的情况下,只好长期服用。但有些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长期吃。

据美国《科学年鉴》报道,在市场上流行的5万多种治疗感冒、咳嗽的药物,除个别成分有减轻症状的作用外,没有一种是有效的。所以服用感冒药、止咳药不是时间越长、疗效越好。相反,越长时间地服药,彰显出来的只能是它的毒、副作用。

另有报道,17年中如果合计使用抗生素的时间超过500天或者在所接受治疗的25次处方中都有抗生素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要比其他人高2倍,这比长期使用雌激素所导致的乳腺癌的发病率还高30%~40%。

再如不少心脑血管病患者经常服用的阿司匹林,如果超长时间服用,同样会出问题。据报道,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88378名护士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显示,20年中每周服用阿司匹林6~13片者,患胰腺癌的危险比不服用者高41%,每周服用14片的高86%。该研究结果是针对女性而言。男性长期服用是否会有相同的危险尚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非甾体类镇痛药,阿司匹林或芬必得等长期或超量服用,会增加胃出血等内脏出血的危险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长期服用——

去痛片除能产生依赖性之外,还可引起粒细胞减少、肾功能损伤、血红蛋白变性和过敏反应;

感冒药可因抑制肾小管细胞的酶的活性而产生毒性,甚至会引起肾组织的过敏反应;

复方新诺明可损伤肾脏、出现结晶尿、尿潴留,甚至血尿;

呋喃妥因或呋喃唑酮可导致周围神经炎;

消炎痛能导致胃肠黏膜糜烂与出血;

水杨酸钠会因为抑制肝脏凝血酶原的生成而导致出血;

四环素族抗生素因为抑制了肠道内部分敏感细菌的生长,所以长期服用会造成维生素B6与维生素K的缺失;

呋塞米、双氢克尿塞等利尿剂会导致钾元素的丢失;

保泰松抑制骨髓活性,长期服用可引起粒细胞减少与贫血;激素类眼药长期服用则能导致眼压升高,引发激素性青光眼;

扑热息痛这一类解热镇痛药长期服用可使人体对其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

某些维生素也不宜长期服用——

长期服用维生素C会导致胃酸过多,从而引发胃炎、胃溃疡或返流性食管炎。过多的维生素C还可以与钙盐结合形成结石,出现血尿或加剧原有的结石症状;维生素E同样不宜滥用和长期服用,特别是血脂偏高的患者,体内并不缺乏这种营养素,长期滥用只能导致胸闷、憋气、血栓性静脉炎及乳腺增生。临床观察显示,老年男性患者以每天0.1克的剂量长期服用维生素E就会因乳腺增生而呈现乳房女性化。

西药不能长期服用,中药长期服用同样不安全——

长期服用甘草及其制剂会导致水肿与血压升高;长期服用银杏叶会出现阵发性痉挛、神经麻痹或过敏反应以及内出血。近年来许多高血压患者长时间服用草决明,这极有可能导致腹泻;长期服用板蓝根同样也会腹泻。

关于用药的时限问题,刚才我们说了要注意的两方面情况,即:一是有些药还必须长期服,二是大部分药不能长期服。用药时限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注意服药后的效果与服药时限的关系。

有些药服用三五天后,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就不应该再服用下去,否则很可能会因此而延误病情。

如服用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药物,三五天后症状依然如故,很可能是药不对症,就必须去看医生了;服用退热药3天后体温仍高者,必有其他原因,退热药不应再服;止咳药最多连续服用5天,5天后仍咳者,最好去医院。

服药应有时限的第四个问题是:当刚刚出现某些症状时,马上服药不一定利于健康。

如腹泻,大多数的腹泻,是因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腹泻可将对机体有害的致病因子排出体外,所以可将腹泻初期视之为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因此一见腹泻就立即止泻,势必导致闭门留寇。呕吐,同样如此。

再如,一般性的发热,是机体对致热因素的适应性反应,也是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种外在体现。俗话说的“发热是排菌”就是此意。所以一见到发热,就服用退热药是不适当的。当然体温过高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在体温超过38.5℃时也必须把烧降下来。

另外还有,遇到头痛、腹痛等疼痛时,最好不要马上服用止痛药,头痛、腹痛虽然不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但马上止痛会掩盖病情,给确诊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