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33122300000033

第33章 波希米亚奏鸣曲

从地理上划分,捷克西部的一大半叫波希米亚,东部的一小半称摩拉维亚,包括首都布拉格在内的主要城市多半都在波希米亚。游走在波希米亚,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与波兰人相比较,捷克人的历史负重感似乎要弱许多。比如,捷克很少有诸如1938年“慕尼黑阴谋”、1953年比尔森事件和1968年苏联侵捷之类事件的博物馆或纪念物,至少在布拉格、布尔诺、比尔森这些大城市最显眼的地方很少见。政治情感化的载体也不如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多。相反,在波希米亚乃至整个捷克的大小城市中,你到处都可以看到色彩明快、造型活泼的建筑和衣着休闲、表情愉悦的人们。由于历史文化载体比较特别,波希米亚甚至成了一种风格,像是一首由不同乐器演奏出的并由多个乐章组成的奏鸣曲。

波希米亚的由来

波希米亚和波希米亚人几乎是相伴而生。按照捷克人自己的说法,他们的先祖是三个不同人种集团,一种是从南德意志迁来,以畜牧业为主的凯尔特人,这是捷克史前定居的最早人种。公元前4世纪左右,在波希米亚占主导地位的是一个叫波伊的凯尔特人部落,他们把捷克这个地方叫做“波海姆”,即“波伊人的国家”。“波海姆”这个词的拉丁化读音就是“波希米亚”,正因如此,捷克后来也被称为波希米亚。大约到了公元初年,凯尔特人在波希米亚的统治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北方日耳曼族的马科曼尼人和夸德人部落。再后来,原本定居在中东欧广袤平原地带的古老斯拉夫人因受日耳曼人南下的冲击而发生了两次分化,形成了东西南三大斯拉夫民族群。到公元5~7世纪,在波希米亚占主导地位的就是西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即今天的捷克民族。据说这支西斯拉夫人的首领叫切赫,于是,他们就将其生息之地以首领的名字命名,称为捷克。不过,由于历史的演变,捷克人对自己的斯拉夫人身份的认定并不强烈。

萨莫帝国与大摩拉维亚帝国

在我去过的一些波希米亚城市中,都有历史博物馆。都城布拉格的国家博物馆自不必说,比尔森有西波希米亚博物馆,捷克·布杰约维采有南波希米亚博物馆,捷克·克鲁姆洛夫有地区博物馆。博物馆展出的多半是具有考古价值的石头瓦片、精美的金银器皿、长矛铠甲及明快的民族服饰等,似乎在表明这里的文明与波希米亚一样古老。其实,记载波希米亚历史变迁的更强大音符是那古老、有些破败但又不失宏伟的城堡和教堂。就前者而言,著名的有布拉格城堡、捷克·布杰约维采的赫鲁波卡城堡、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堡;就后者而言,著名的有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库纳特·霍拉的圣巴巴拉大教堂、比尔森的圣巴托罗梅伊教堂等等。它们座座都像是饱经苍桑的老人,用嘶哑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讲述着在波希米亚发生的那些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那些石片、城堡和教堂因何而生,有怎样令人震撼的经历,分明都是波希米亚在时光隧道中穿越时留下的痕迹。

古代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之一阿瓦尔人扩张到斯拉夫人居住区后,引起了斯拉夫人的普遍不满,从而加速了西斯拉夫人最初的国家形式——氏族联盟的产生。公元7世纪20年代,法兰克商人萨莫带领斯拉夫人打败进犯的阿瓦尔人后建立了萨莫帝国,整合了包括波希米亚在内的斯拉夫诸多部落。从公元623年到658年,萨莫帝国只存在了35年,帝国的中心不在波希米亚,而是在摩拉维亚南部。到833年,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才建立起自己最古老的国家——大摩拉维亚帝国。

大摩拉维亚帝国是斯拉夫人建立的独立主权国家。为了获得独立的教会管理权限,以摆脱东法兰克帝国的威胁,大摩拉维亚帝国国王罗斯蒂斯拉夫在863年决定接受用斯拉夫语传播的基督教。在罗斯蒂斯拉夫之后的国王斯瓦托普卢克当政时,大摩拉维亚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其领土占据了斯洛伐克、摩拉维亚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捷克和小波兰的一些地区。斯瓦托普卢克的儿子莫伊米尔继位后,大摩拉维亚内部割据势力四起,边疆地区纷纷脱离统一的国家结构,马扎尔人(又称匈牙利人)也不断从外部侵扰并进入到了多瑙河平原。最终,大摩拉维亚帝国于907年灭亡。

几度称雄的捷克王国

9世纪下半叶,普热米斯尔家族在波希米亚地区崛起,开始扩张势力范围,为捷克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从9世纪末起,布拉格开始成为正在形成中的捷克国家的中心。至1620年捷克失去独立而论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份之前,捷克王国存在了大约700年,其间发展时起时伏,几番成为中欧的强国,又多次陷入内乱和外族干预之中,最后以失去独立而告终。由于这个王国在东西方各种文明夹缝中兴衰起伏了700多年,后人对波希米亚的想象变得极为丰富。

捷克王国第一次在中欧称强是在10世纪。博列斯拉夫一世当政时期扩大了疆域,逐渐占领了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和西斯洛伐克,捷克王国跻身于中欧强国之列。然而,在后来的两个世纪里,捷克王国遭遇了长期的内乱和外部侵扰。11世纪初,波兰国王觊觎捷克的王位。为了保住王位,捷克王公不惜将捷克变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地。捷克王国再一次称强欧洲是13世纪末14世纪初。当时它选择靠拢德意志的做法,捷克王国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里的重要一员,国界也推到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瓦茨拉夫三世利用波兰封建主内乱之际不仅成了波兰的国王,而且还使自己的儿子一度取得了匈牙利的王位。普热米斯尔家族则成功地把捷克、波兰和匈牙利三个王国都合并在捷克王朝手中。尽管时间都很短,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捷克王国当时的强盛程度。14世纪中叶,查里四世甚至还圆了历代捷克国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梦想,将帝廷所在地迁到布拉格。

然而,15世纪20~30年代的胡斯战争之后,捷克王国的大国显赫风采不再,逐渐陷入外族的干预和控制之中。先是1436年神圣罗马帝国一位皇帝加冕成为捷克的国王,接着在1490年波兰君主夺得捷克的王位,最后捷克于1620年开始了几百年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黑暗年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才在哈布斯堡王朝崩溃后建立起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波希米亚风格

历史上的大起大落与空间上的纵横交错融入到波希米亚的社会发展当中,就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松散的、明快的特点。在捷克·克鲁姆洛夫这座古老的小城,我住在中心广场边上的一家名叫“老店”的旅馆,它尽可能地用种种装饰来表现波希米亚的风情。比如,前台负责接待的姑娘身着一条白色打满粗褶细褶并垂吊着色彩艳丽的流苏的长裙,腰身在轻飘的长裙衬托下显得格外纤细,头发不是散披着,而是扎着两个既粗又长的发辫,搭在胸前。

其实,最能体现波希米亚风格的还是这里的建筑色彩和式样。就前者而言,去过布拉格的人都对伏尔塔瓦河两岸古老建筑上桔红色屋顶和白色墙体印象深刻,许多国家的许多地方的建筑都有红色的房顶和白色的墙体,但都不像波希米亚屋顶那样无论是在蓝天还是在乌云的衬托下那么艳丽,对比那么强烈。就后者而言,巴罗克式、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等几乎混合了中欧各国的所有式样,甚至还夹杂着东方的建筑风格。大街小巷两旁,相邻的建筑无论是高楼还是矮房,几乎没有重样的。窗户门脸、颜色装饰和房檐屋顶都千姿百态,紧凑而又松散,混乱又呈现一种活泼的整体感。因此,有人认为,波希米亚风格决不局限于波希米亚这个地方,其范围所及,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

波希米亚经历得太多,见识得也太多,以致不同的时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它好像不愿对过去的苦痛耿耿于怀,也不想生活在对往昔辉煌的精神眷恋之中,更何况苦痛与辉煌非常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波希米亚,我感到人们好像更在意以平和的心态享受现在,续谱波希米亚的变奏曲。游走在捷克各地,我的心境要比游走在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波斯尼亚等国轻松许多。用中国东北话说,那是“老敞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