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33122300000014

第14章 波兹南:倾听1956年事件的余音

东欧各国不是首都的城市中,在中国名气最大的恐怕非波兹南莫属。各种相关的文献都将1956年6月发生在这里的事件当作社会主义发展和苏东关系方面的经典案例。不仅如此,波兹南事件连同稍后不久发生在匈牙利的政治事件一起对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波兰社会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56年那场事件还有遗痕吗?现在的波兰人对它怎么看?怀着这些疑问,我到了波兹南。

1956年事件纪念碑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波兹南不仅有与1956年事件有关的景物,而且它们的位置非常醒目。一个是1956年事件纪念碑,另一个是1956年事件博物馆,它们差不多成为波兹南的城标之一。

1956年事件纪念碑由两个被绳索捆绑着的高十字架和一个矮柱体组成,颜色是灰色,也有人称之为双十架纪念碑。它们上面没有任何碑文,只有数字。外侧那个大十字架下端粘着“1956”四个数字,里面那个大十字架上粘的则是一组数字,从下往向上分别是1968、1970、1976、1980、1981.了解波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人一看就明白,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一次政治事件。由于苏联模式与波兰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之间、苏联控制与自身独立自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始终没能化解,因此,社会主义时期的波兰政治事件几乎没有断过,素有“三年五年一小闹,十年八年一大闹”之说。这一串数字就是对这些政治事件的简要记载。两个大十字架旁边还一个矮得多的长方型柱体,顶端是一个鹰头造型,有点好似抽象艺术,下面有一行1956年事件纪念碑之意的波兰文。虽然没有看到解释这座碑含义的文字,但是,我还是为之所震撼。在华沙,安放消邦心脏的那座教堂叫圣十字架教堂,入口上方有一尊基督弓身背负十字架的雕像。其实,夸张的十字架不正是波兰曾经忍受过的而现在也未必完全摆脱的历史重负吗。

衬托1956年事件纪念碑的环境也很耐人寻味。它所在的广场现在叫自由广场,1956年事件发生时叫斯大林广场。纪念碑正面朝向的一条大街几次易名,更是反映出了波兰的坎坷命运。在德国占领期间,它叫“希特勒大街”,二战后改称“红军大街”,波兰剧变后改为“密茨凯维支大街”。离纪念碑不远的广场一侧有一排古香古色的老式建筑,它就是波兹南亚当·密茨凯维支大学的校总部,离大楼正门不远的地方有一尊密茨凯维支的雕像。亚当·密茨凯维支是19世纪波兰爱国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反映波兰人民反抗沙皇俄国英勇斗争的《先人祭》。1956年事件反映的是波兰人对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的不满,更表明无论是重负还是抗争在波兰都是有历史传统的。

1956年事件博物馆

1956年事件博物馆离1956年事件纪念碑不远,就在密茨凯维支大街旁边有一座很宏伟的“U”字型大楼的角落上。这座大楼是上个世纪初德国人修建的类似城堡的建筑物,现在是波兹南市的文化中心,时常搞些文化展览之类的活动。1956年事件博物馆门脸不大,但招牌不小。“1956”四个足有三米高的黑色数字呈波浪状竖在两旁,其中,“1”的上面用白色波兰文横向刻着“博物馆”。

从位于“9”和“5”之间的一个小门进去,下到地下一层就是1956年波兹南事件博物馆。进去后,上几个台阶再进一个门有个类似售票的地方。不过,这儿只有一个服务人员,他并不买票,只是出售些与1956年事件或波兰历史有的书籍,参观博物馆是免费的。博物馆很小,估计不会超过三百平方米,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进门左拐的是个大展厅,里面主要是战后初期和上个世纪50年代实行六年计划时的宣传画,主要表现的是波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欣欣向荣的景象,工人和农民的冲天革命干劲。另外,还有少部分表现的是东西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尖锐对峙。这部分展览的内涵是想告诉人们,当时波兰统一工人党听命于苏联,不顾本国国情也像苏联那样搞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表面的繁荣与波兰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有很大差别。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适合波兰的国情,这是波兹南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是波兹南事件过程的照片,如集会、游行和占领一些建筑物的情景。1956年6月,波兹南的工人要求政府提高工资、降低物价,减少税赋。在遭到拒绝之后,工人们推举了一个由30人组成的代表团前往华沙请愿,但与机械工业部长的谈判也未达成协议。得知谈判失败的消息之后,情绪十分激动的工人于28日早聚集起来前往市政府去请愿。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工人和学生也参加了进来,多达十万余众,请愿变成示威游行。他们高呼的口号除“提高工资,降低赋税”之外,还有“打倒秘密警察”,“俄国佬滚回去”等带有强烈政治情感和民族感情的口号。再后来,由于传出前往华沙的代表团已被警察当局逮捕的谣言,和平示威演变成冲击市政府、司法机关和广播电台的暴力骚乱。按博物馆的管理人员的介绍,由于事发时正值波兹南正在举行国际博览会,因此,许多照片是外国人拍的,另外一些是波兰安全人员针对重点参与者偷拍的。这些照片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成千上万的人集聚在广场上,人们举着白红两色国旗进行示威游行,一些冲击市政机构并占领了一些建筑物等等。这个展厅里还有少量当的实物,比如,工人骑的自行车,有轨电车车厢等等。还值得提及的是,展品中有两份是当时工人提出的具体要求,一份有31条,另一份有10条。

最终,波兰战后第一次社会危机中央政府派的保安部队和两个装甲师平息了,有74人死亡,575多人受伤,658人被捕。博物馆展品的第三部分是关于波兹南事件的结局,主要是那些在这场事件中罹难的人和那些被捕者的照片。关于前者,他们的照有大有小,有的放在展板上,还有的镶在地上,上面盖着玻璃,玻璃下面有灯光。设计特别独到的是,在一些展台上放着四方体的石头模样的东西,拿起来也挺沉的。不过,它们可不是石块,而是介绍那些死者的耳机,语言有波文和英文两种选择。我听了几个,内容也很简单,就是介绍张三李四某年某月生于某地,在波兹南事件中被打死在某地或因伤势过重某月某日死于某个医院,他们的葬礼在某地举行。除此之外,别无他言。关于后者,主要是他们被捕后的小照片和编号,还有两小间展室布置成当年的审讯室或拘留室,同样也没有更多的文字说明。

往事如烟又不如烟

与诸如华沙的波兰国家历史博物馆、1944年起义博物馆相比,1956年事件博物馆显得小得可怜。来这里参观的人也极少,我在那里呆了近两个小时,参观者只有我自己。那位工作人员帮助我弄清了1956年事件的一些细节。应当说,这个博物馆主题非常鲜明,就是用照片和实物说明1956年波兹南事件的前因后果。总的看,除了纪念这层含义之外,它并没有刻意渲染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气氛,也没有简单地将矛头对准过去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多的是针对苏联和以苏联为载体的那种社会主义模式。该博物馆2006年在纪念波兹南事件50周年时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叫《1956年6月的波兹南:一个反叛的城市》。它在一开头就讲,列宁去世之后苏联的领导人歪曲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的理论,结果将这种理论逐渐推到漠视人的性命这极致。结合我在波兰各地的所见所闻,波兰人反感的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苏联通过这种模式对波兰的控制,矛头所指并不是所有形式的社会主义。比如,剧变后,主张西方式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在波兰一直比较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时起时伏。

另一方面,波兰似乎也并不是简化和情绪化地对待苏联,反感和仇恨或者在淡化或者压在心底,总之,外露的不是很明显。历史上,波兰所受的苦难和所经历的曲折几乎都与东西方大国有关,时间持续几年的有,持续几十年的有,持续几百年的也有。除了心理上已经有了足够的承受能力之外,波兰也认识到处理好与东西方大国的关系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倚重一边挑战另一边对它来说不会有任何益处。往事如烟,那是因为它们随着时光而逐渐消散在天空。往事又不如烟,那是因为波兰为之付出的太多太多,已经融进血液和灵魂之中。于是,反话不说或者反话正说成为首选。波兰朋友告诉我,波兰是一个小国,东西方大国哪个能开罪得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