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怎样成为理财高手
33109400000007

第7章 子女教育经费规划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家长的心愿。如何为子女筹集到足额的教育经费成为几乎所有家庭的重要经费开支。中国人民银行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储蓄的目的,子女教育费用排在首位,所占比例接近30%,排名在养老和住房之前。随着学费的逐年上涨,家长们积攒子女教育经费的负担愈发沉重,子女教育费用已经成为仅次于购房的第二大家庭支出。子女教育费用需求也成为家庭理财的重要需求,家长们应该尽早规划。

教育投资要精打细算

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再到参加工作能独立生活,究竟一共要花费多少钱?恐怕多数家庭都很难准确地预料到。在教育作用不容忽视的今天,家长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仔细计算一下,这样有利于尽早制定合理的理财计划,对保障孩子的将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理财专家对孩子各个时期花费所做的大体预算,供家长朋友们进行教育投资时参考。

1、幼儿园时期

幼儿园时期有这样的六大费用一定要算:托管费、伙食费、住宿费、赞助费、各种活动费、专项培训费。不同条件的幼儿园,收费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我们以一般中等的公立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进行估算。这种幼儿园,以平均每个幼儿托管费每月200元,伙食费每月150元,住宿费每月300元左右,赞助费每月150元,活动费每次50元,专项培训费每月200元计算,每月约1050元,一年下来最少需要1.2万元左右。

2、小学时期

小学时期大概会有这样的五大费用:学杂费、校服费、伙食费、特长培训费、各种活动费等。按学杂费每学期300元,校服费每学期100元,伙食费每月100元(因为目前大多数小学实行的是走读制),活动费以每月20元,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特长培训的费用收取也不一样,暂且按每学期200元计算,另外还有每月不等的零花钱,我们就按50元计算。整个算下来一年需要3000多元,六年就是2万左右。

3、初中时期

一般公立初中没有学费,但是每个学期要收取书本费、课外活动费、保健费,另外还有体检费、住宿费,估计每学期在500元左右,各种杂费每学期50元,伙食费每月300元,初中阶段还有一个不得不交的费用就是补课费。补课费一般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等,我们按一学期1000元计算,一年需要2000元,还有一天2元的交通费,平均每月50元左右。此外,到了初中阶段,孩子如果只学会老师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通常需要买一些辅导书和学习工具来训练和拓展。这些费用加起来以每学期300元来计算。现在大多数初中生还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用品,如学习机、MP3等,我们也应该把这些钱考虑进来,大概每年需要800元左右。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培样孩子的艺术爱好,参加各种特长班,如绘画、钢琴、舞蹈等,每学期的花费在50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初中3年的教育经费大概为3万元。

4、高中时期

高中和初中的收费差不多,主要有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资料费等,同时,各个地区收费标准不一,可以按平均每人每年8000元的标准计算。孩子到了高中时期,有了各种物质需求,家长一般都会尽量满足,这些花费一年大概会需要5000元。总的来说,三年高中下来,最低费用也不少于3万元。

5、大学时期

大学时期需要用钱的地方会更多。首先是高额的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另外还有中小学时没有的通讯费、交通费、恋爱消费、交际费、各种杂费以及参加社团活动的经费等等。这些可以依据家里的经济条件而定,一般来说,普通专业一年5000元学费,还有一年1200元住宿费,平均每月300元的伙食费,100元的通讯费,200元的交通费,200元的生活杂费,200元的交际费。孩子如果恋爱,还会有另外一笔支出。四年下来最低也得花费9万元。

将以上所有学习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费用加起来,可以计算出培养一个孩子成材大概需要将近20万元,这些还是按保守的消费方式计算。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等因素,可能还会高得多。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20万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早做打算,做好教育投资规划。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里,家长们更应该在用钱上精打细算,争取为孩子攒下必须的教育支出。

稳定投资补充子女教育资金

怎样投资补充教育资金?这需要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出结论。一个孩子的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一定费用。假设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是拿到硕士学位,高中及高中之前的各阶段费用采用年度计划完成,大学阶段预备4万元的费用,研究生期间预存3万元的费用,准备在13年的时间内分批分期地用一种渐进积累的方式完成。根据这样的教育情况和计划,可以选用以下的投资方式进行子女的教育投资。

1、国债

国债相对于银行的存款利率来说,一是利息上的收益要高于同档银行的存款利率;再者存期也可长可短,且长期较多,收益稳定。但是,从孩子的教育计划的执行上来看,投资国债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在低利率时期选购国债,将直接影响资金的收益率。就拿2002年的国债利率来说,凭证式5年期的国债利率仅仅为2.36%左右,就算是免税也比银行利率高不到哪去,远远低于社会投资的平均回报率。其次,国债的发行一般是不定期的,有时候一般的家庭甚至买不到,这就使得投资国债与子女的教育计划的严格执行,在时间上不一定能够完全匹配。再次,子女的教育经费是按年度来支付的,但是国债却是整存整取的定期储蓄,如果兑付的年期提前,就浪费了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如果兑付年期推后的话,就影响了教育计划的执行。

2、储蓄

家庭采用储蓄的方式解决孩子的教育经费问题,不足之处会有两点:一是计算上过于复杂,这种计划在制定上专业性过强。举例来说,钱存入银行是分期分批进行的,钱的使用也是分期分批的。在这期间,5年期档要转存一次,3年期档还要转存一次,单单是本息的计算上就大费周折。第二便是资金的收益低,储蓄的收益基本上全靠本金来支撑。况且,利率还忽高忽低,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风险投资

外汇之类的风险投资对于有让孩子出国留学打算的家庭来说,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投资工具。风险投资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美元与黄金正好形成了风险对冲,它能确保资本的使用价值的稳定,因此比较适用于相对富裕的家庭进行投资。但是对于工薪阶层来说,这种投资方式每次需要投入的钱太多,而且不易操作。至于说股票、基金、邮票、古玩等,都属于高回报、高风险的投资工具,不适宜计划性很强的子女教育投资计划。

4、保险

保险往往很会迎合市场,保险公司经常为了迎合人们的需要而推出一系列配套的保险产品,比如一些分红型的保险品种与子女的教育计划往往非常吻合;而且这些产品作为长线投资,从资金的运用效率来说,伸缩自如。在通货膨胀或紧缩面前,如果有红利分配,仍可以共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并从中获取利益。而且这种投资的缴费方式足够灵活,不同的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收支状况来确定投保的金额及缴费方式,确保家庭资产的优化配置。

通过以上几种教育投资方式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子女的教育投资,在投资工具的选择上,一般家庭最好采用分红型的教育保险形式。

此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一些收入。比如很多家长都给孩子在银行开立了储蓄账户,只要是孩子的额外收入都会让孩子存入银行户中。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利于培养孩子不乱花钱、懂得节约、有计划生活的好习惯。比如压岁钱、父母平时给他们的零花钱没有用完的部分,亦或者是孩子自己勤工俭学所得、争取到的奖学金等,日积月累,存起来的数目也比较可观。

总之,合理的有计划的教育投资,不仅是孩子教育经费的保障,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由此可见,家长朋友进行教育投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制定合理的规划,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家长心里有了一本帐,才会对支出多少钱、在什么时间之前要筹到钱、如何筹钱等做到胸有成竹,才不至于临时慌乱甚至耽误了教育时机。

教育储蓄带来的不仅是优惠

教育储蓄是国家为了适应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推出的一个储蓄产品,这个储蓄产品的适应对象是小学4年级(含)以上的在校学生。教育储蓄具有着利率优惠和免征利息税的特点,是目前银行所有储蓄产品中收益较高的产品。如何充分运用教育储蓄,在最大程度享受教育储蓄的更多优惠呢?家长在给孩子准备教育资金时,可以对教育储蓄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利用。

1、选择的存期尽量要长

教育储蓄作为长期教育资金的投资方式,应尽量选择存期较长的3年期和6年期进行储蓄,因为这两种存期的利率最高。如果您的孩子还有一年就要读高中,那么选择1年期的教育储蓄就显得不太合算,比选择3年期的要少享受2年的免税优惠。由于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七八年时间都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话,那选择教育储蓄时应该选择3年期或者6年期的储蓄方式,以享受更高利率的优惠政策。

2、梯度储蓄与优惠同步

我国的教育储蓄管理办法规定,享受免征利息税优惠政策的对象必须是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在校学生,其就读全日制高中(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三个阶段中,每个学习阶段能分别享受一次2万元的教育储蓄的利率和免税优惠政策。各位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结合子女所在学龄阶段和教育储蓄的期限规定,合理地安排教育储蓄的时间,享受免税优惠政策。比如家里的孩子在上小学四年级,那么家长就可以分别在孩子小学四年级、初一、高二阶段存3份均为6年期的教育储蓄;再比如家里的孩子正在上初三至高二年级,家长也可同时办理3份不同期限的教育储蓄,以分别享受高中(中专)、大学本科(大专)、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三个阶段的免税优惠政策。

3、存款额度尽量要高

教育储蓄的存款期限可以分为1年、3年和6年,最低的起存金额为50元,本金合计的最高限额为2万元。一年期、三年期教育储蓄按开户日同期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六年期按开户日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其年利率是:1年期2.25%,3年期3.33%,5年期3.60%。家长在开户时应与金融机构约定好每月固定存入的金额,允许两次存足限额2万元,每次最多只能存入1万元。在同一存期内,每次的约定存款数量越小,续存的次数越多,计息的本金就越小,计息的天数也就越少,因此,所得的利息就越少。反之,如果计息的本金大,计息的天数多,所得的利息也就越多。因此,家庭在选择教育储蓄时,每次约定的存款额度越多,得到的利息及免税金额的实惠就越多。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一年期教育储蓄存期和为:12(1+12)/2=78(月)

因为第一个月存入的固定金额的实际存期是12个月;第二次存入的固定金额的实际存期为11个月;第三次存入的固定金额的实际存期为10个月……第十次存入的固定金额的实际存为3个月;第十一次存入的固定金额的实际存期为2个月;第十二次存入的固定金额的实际存期为1个月。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原理求得一年期教育储蓄存期和为:12+11+10+……+3+2+1=12(1+12)/2=78(月),同理:三年期教育储蓄存期和为:36(1+36)/2=666(月);六年期教育储蓄存期和为:72(1+72)/2=2628(月)。

那么,一年期教育储蓄到期利息为:每月存入固定金额×78(月)×开户日定期整存整取一年储蓄月利率。

三年期教育储蓄到期利息为:每月存入固定金额×666(月)×开户日定期储蓄整存整取三年期月利率。

六年期教育储蓄到期利息为:每月存入固定金额×2628(月)×开户日定期储蓄整存整取六年期月利率。

比如你在2004年5月30日办理一年期教育储蓄开户手续,开户日整存整取定期一年期储蓄月利率为2.25%,定于每月存入200元,到期应得利息为:200元/月×78月×2.25%/12=29.25元。三年、六年教育储蓄计息方法依此类推。

存期满后,凭借学校盖章的“教育储蓄证明单”作为储户(学生)支取本息时享受利率优惠和利息免税的依据。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教育储蓄这一储蓄品种还不太适应市场的要求,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本金最高的限额只有2万元,这不足以完成子女的教育投资计划;第二,虽然教育储蓄可以享受利息免税的优惠,但说到底,最后的投资收益还是非常低;第三,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才能办理教育储蓄业务,获利的时间也十分有限,很难作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广大的家长在为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适当的选择教育储蓄。

签订财务合同,规范子女消费

为了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家长在教育孩子消费的时候,可以有意的选择和孩子签订“财务合同”的方式,来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在跟孩子签订“财务合同”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广大家长注意。

1、和孩子一起确立一个共同的理财目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理财计划,明确每个具体的理财步骤。

2、家长一定要注意放下架子,与孩子要平等相处。签订“财务合同”的目的就在于让孩子产生自我管理钱财的乐趣,养成自理的习惯,从而能够自愿地履行“财务合同”中的相关规定。

3、合同应尽量以书面的形式签订。因为书面的合同往往显得比较正规和庄重,给孩子一种严肃的感觉。如果家长和孩子中的一方或双方违反了合同,那么判定的时候就会白纸黑字,谁也不能抵赖。而如果只有口头的合同,那么如果有违反合同的现象出现,就会无凭无据,难以“追究责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家长还可以将签订的合同摆放在家中醒目的地方,让家人都能看得到,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或者签订合同的时候,家长还可以召开一次“家庭会议”,以显示出家长对此的重视,也能表示出履行合同的决心。

4、家长在履行“财务合同”的时候应当注意,当孩子出现不良的消费行为时要以教育为主,严格督促,多给孩子以鼓励,充分调动孩子按合同办事的积极性。

5、在“财务合同”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不可太严,也不能过松,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在错误中逐步改正,养成好的消费习惯。

6、在签订“财务合同”之前,家长要事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让孩子能够认同合同中的规定,不能把孩子不能接受的条款强加给孩子。

7、家长双方应协调好立场和步骤,在执行合同时应步调一致,不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否则合同的规定就成为了一纸空文。

8、家长应定期对合同的履行状况进行检查和总结,可以每周一次,还可以有必要的奖励措施,以免孩子失去耐心。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家庭“财务合同”为例,介绍“财务合同”具体的细节是如何规定的。

妈妈李虹与女儿魏丽自愿签订以下合同:

1、本合同签订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妈妈李虹随意动用女儿魏丽的压岁钱以及拖欠每月的零花钱的行为,同时也为了女儿魏丽学习理财知识,管理好属于自己的钱财。

2、魏丽的压岁钱及现有的零花钱共计4000元,都由魏丽自己进行管理,妈妈李虹只能给以建议,但是不能干涉魏丽具体的支配权利。

3、每个月妈妈李虹负责承担女儿魏丽的学费、书本费、以及100元的午餐费。每年承担为魏丽购买4套衣服的费用。其余魏丽的开支,如玩具、零食、额外的用品等都由魏丽自己承担。

4、妈妈李虹负责给女儿提供理财的知识和方案指导,通过沟通的方式传达给女儿魏丽,具体的理财实施计划由魏丽自己选择。

5、女儿魏丽承诺,每逢节假日都从自己的资产中取出部分钱来选购礼物送给长辈,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姥姥和姥爷。

6、生活中其他活动产生的费用,本着双方坦诚协商的原则解决。比如旅游费用:若女儿魏丽学习成绩优异,费用则由妈妈李虹承担,否则由女儿魏丽自行承担。

总之,签订“财务合同”说到底只是一种形式,合同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关键还是要看家长是否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否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规划“钱”程就是规划人生

在如今的经济时代,孩子规划自己的“钱程”,要像规划自己的人生那样认真负责才行。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前,家长要承担起帮助孩子进行理财规划的重任。其实,帮助孩子进行理财规划并不太难,只要掌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就可以了。

1、孩子拥有对自己的钱财的支配权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存款,但是却不给孩子相应的支配权,当孩子想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如果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就会强烈地阻止。家长与其说给孩子留下不好沟通的经历,倒不如诚恳地给出意见,让孩子自己考虑后决定钱该怎么支配。毕竟孩子的未来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决定,即使孩子现在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那么他损失掉的最多是几百或者上千元,可是却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而这对他以后更长远的人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2、让孩子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存款

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零花钱,而且逢年过节的时候孩子还会收到不少的压岁钱。可是当孩子的钱财积累到一定的数额之后,家长因担心孩子会乱花而将孩子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钱而“没收掉”。殊不知,这样会造成孩子一拿到钱就赶快花掉的习惯,因为他们会认为存下来的钱迟早会被家长拿走,还不如自己花掉。

3、让孩子花自己的钱

孩子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零用钱之后,就要让孩子学习如何花钱,这样做才能让孩子懂得珍惜金钱。作为家长,可以跟孩子沟通,学费、教材费或者全家一起的开支,由爸妈出钱;但是自己想买玩具、旅游时的纪念品、同学的生日礼物等,则由孩子从自己的存款中拿钱。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自己的东西才会知道珍惜,钱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孩子一旦花费的是自己的钱就会格外珍惜。

只要家长给孩子教导正确的理财观念,帮助引导他们采取合理的理财方式,再加上坚持正确的原则方法,不要用自己的观点来干涉孩子的理财,那么孩子从小就会养成享用一生的正确的理财观。

培养观念,让子女参与理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理财观念已在不断深入人心,儿童理财教育也正在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经济管理”,会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孩子知道,父母每月挣的钱,有多少要用于日常开支,多少要用于临时性事务,还剩下多少要留下备用。孩子们懂得了这些,会自觉地为家庭理财出主意,想办法,再加上正确引导,就会使孩子走出高消费的误区。

如果没有及时教给孩子对金钱抱有健康的态度,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父母将来可能要面临六大难题:

1、孩子沉迷于物质享受;

2、因缺乏经济的责任心,长期对父母依赖;

3、在信用消费中陷入债务陷阱和人格陷阱;

4、在经济上不能自理,容易丧失自信心;

5、导致孩子把金钱与成功等同起来;

6、对金钱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家庭冲突。

因此,可以说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影响的不仅是孩子的消费行为,更会对孩子的一生金钱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可以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引导孩子按需消费

对于孩子的消费需求,家长既不能严厉控制,也不能无限制地满足,面对市场上争奇斗艳、琳琅满目的商品,家长要引导孩子以实用为基础进行正确消费,切不可盲目投资。作为家长,绝不能放纵孩子的过分要求,要教育孩子如何使用有限的钱办好需要的事,购置需要的物品,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无目的、无节制地任意购物了。

2、让孩子分辨消费价值

在平时应多给孩子讲解正确的消费观,根据孩子年龄段进行教育。在孩子上小学时可以用趣味性说教的方式,讲一些如何听话不随便花钱的好例子;在孩子上初中时,用启发式的方式引导孩子购买学习用具和培养一技之长必要的学习用品;在孩子上高中时,采取说理性教育方式,让孩子分辨哪些消费有价值,哪些消费无意义。同时对孩子存放的压岁钱及零花钱,家长应注意观察,询问孩子消费情况,发现孩子有盲目消费时应积极引导。

3、家长做出表率

家长在生活中应该注意节俭消费,并以这种节俭观念教育和影响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养成一种节俭的生活习惯,在吃穿用上不追求时髦、不要求高档,只要能用就行了。因此,要有效遏制孩子的高消费,首先家长要能以节俭的心态抵制高消费,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4、用故事教育孩子

随着孩子的渐渐地长大,在超市购物时,孩子总难免要买这买那。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艰苦朴素的故事,如:爷爷奶奶小时候怎样忍饥挨饿,天不亮就到地里挖野菜吃;父辈上小学时,在练习本的正面写满了字,还在本的背面写;就是现在,山区有的孩子还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听了这些故事,孩子就一定会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做到合理消费。

5、家庭、学校、社区互动

“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是导致中小学生校内外表现不一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家庭、学校、社区形成互动,共同抓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十分必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发放针对孩子的教育材料,在同学中树立榜样,帮助孩子克服奢侈浪费的习惯,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

最后,在向孩子传递理财观念的过程中,家长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家长要学会倾听

家长应从孩子小时起就注意和他沟通,倾听他对具体事情的想法和看法。每天下班后,家长可以多抽出点时间和孩子交流一会儿,听孩子说说他周围发生的故事。这样,孩子在和家长的交谈中,不知不觉地就会知道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对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错,在生活中遇到消费问题又该怎么处理。

2、孩子需要肯定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不再那么乖巧听话了,慢慢开始出现抵触情绪。其实,这很可能与家长的管教方式不当有关系。家长应注意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在教导孩子应该如何消费的时候,如果能先对他的优点或进步给予肯定,再指出错误之处,那么孩子将会很乐意接受,这是孩子自尊心得到满足的表现。

3、杜绝社会负面影响

当今电视媒体上的一些错误的关于金钱观、价值观的报道,生活中成年人尤其是家长关于金钱的不正确的言行,都很有可能会对孩子的消费观念、理财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消费行为。因此,家长应该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孩子接收这些负面信息的机会。此外,全社会都应该负起责来,杜绝负面的影响,让孩子们得以健康地成长,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4、教育方式要注意适时调整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可以实施由浅入深的教育方式。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可从认识钱的面值开始;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可以从计划如何用钱、怎样做才能省钱等方面着手教育,家长可以教会他们如何计算储蓄的利息,帮助他们树立钱的增值理念;而对于中学生,除了向他们进行储蓄知识的教育之外,还应教会他们如何使用银行卡等简单实用的理财工具。

5、培养孩子正确的财富观

培养孩子正确的财富观,就应当让孩子通过个人的努力来使自己的压岁钱实现增值。如果孩子的压岁钱积累的比较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教育储蓄、国债、股票、集邮和艺术品收藏等形式来增加理财收益。同时,当孩子渐渐长大之后,还可以鼓励孩子利用寒暑假进行勤工俭学,获取相应的报酬。很多孩子总是认为家长的钱是从钱包或自动取款机上轻松获得的,因为他们看不到父母赚钱的辛苦,如果让孩子从劳动中切身体会赚钱的不易,他们便能做到更加珍惜手中的每一分钱,从而使他们形成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致富的正确的世界观和财富观。

走出教育投资的误区

当今时代,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庭投资的首选热点。然而,透过这种投资热潮和消费热潮,我们可以看出有教育投资多少存在着一些盲目性,有些家庭甚至已经走入教育投资的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误区中,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教育的效果与投入成正比

这是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教育投入与孩子将来的出息成正比。为了孩子的将来,他们不惜放下尊严,到处托人、找关系好不容易把孩子弄进了重点,即使是交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和赞助费也没有异议。其实,一些“重点学校”完全是单纯追求升学率,他们采用题海战术、加大学生作业量、甚至牺牲学生休息时间等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的。学生分数的上升是以体质的下降为代价,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花钱上这样的学校不仅对孩子没有很大的帮助,还有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效果。盲目的让孩子上重点,孩子可能会因为成绩与同学差距较大而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可能出现越自卑成绩越不好的恶性循环。所以,家长应该理智的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尽量避免花钱多见效少的尴尬出现。

2、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可有可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尤其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要的教育投资,可以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现在有些家长只重视物质享受,有的甚至麻将成风,赌博成瘾。母亲是孩子的镜子,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与子女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这样就会对孩子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正确的影响。

3、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

这一误区主要表现在有孩子上大学的家庭,许多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不让孩子感到比别人差,往往宁愿自己在家省吃俭用、受尽辛苦,也不肯让孩子受半点苦;对于孩子要钱的要求从不拒绝,时间一长,就会养成孩子花钱没有节制和贪图享受的坏习惯。所以,即使很爱孩子,还是应该依家里的经济条件供养,如果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就应该合理控制孩子花钱,让他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4、觉得上大学花钱最多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积攒教育费用就是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他们认为大学里需要用钱的地方有很多,所以只要孩子有所求,家里会很爽快地掏腰包,他们认为这是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为了提前积攒这些钱,有些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他们不知道,上大学时,大多数的孩子已经成年了,有能力自己负担一部分自己的生活费。而高中时期往往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的阶段,平时的教育投入,很有可能会直接关系到孩子的高考成绩,甚至间接的影响到他的将来。因此,家长应改变只重视积攒大学费用的想法,适当的加大早期教育的投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高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才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家长的辛勤付出才会收到期望中的效果。

5、认为对孩子投资越多越好

孩子除了接受学校教必须支出的费用外,社会特长班费用、双语班费用、夏令营费用、家庭教师酬金、文化娱乐费、营养保健费、复习资料费等,都得由家庭来承担。这些钱该不该花?花了有没有用?对于这个问题,做家长的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社会特长班费用,如果孩子一无兴趣,二无天赋,因望子成龙、赶时髦心理而强迫孩子参加,花了也等于白花,甚至还不如不花。再如各种各样的营养滋补品等,花费不少而成效甚微,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其实,营养保健最安全最有效的途径还是一日三餐的食补,在孩子的一日三餐中,家长能做到两点即可:一是科学调整膳食结构,使各种营养成分搭配合理,防止高蛋白、高脂肪;二是纠正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排食、饱食、零食等。大量事实证明,家长不必花太多钱而同样能使孩子吃好,使孩子更加聪明健康。

6、认为投入金钱比投入精力更重要

有些家长天天忙着赚钱,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他们认为只要努力赚钱,孩子想要什么就能给他什么,能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好的环境和经济保障就行了。实际上,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家长的陪伴下健康成长,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方面的关心。当孩子处在个性形成期和心理以及生理变化的青春期时,会更加需要家长的关心,这时父母应该用爱来代替金钱,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使自己和孩子心间的距离拉近,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所以,家长即使生意再忙,也要适当的抽出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明白到为人父母的艰辛,懂得更多的为人处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