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近看美国
33014500000023

第23章 孤寂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虚无主义

●我们是谁?

《独立宣言》说,所有的人生来平等。但是美国人认为美国人例外。他们有一种独特的民族优越感,从几百年前不堪忍受宗教迫害,乘坐一艘破破烂烂的小船,奇迹般地安全到达新大陆后,美国人就相信他们是上帝选中并眷顾的一群人。这些人来自许多国家,他们别无选择,只有下决心在这里扎根生存。随着北美大陆一步步发展起来,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美国版图的不断扩张和实力的日益强大与繁荣,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成就感,渐渐地就变了味,发展成了优越感,许多有影响的美国人思想中也体现出这一思想。前总统杰斐逊就曾说过,“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他们被赋予优越的智慧和力量”。美国的教会在宣传“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这方面和“世俗政府”也是一致的。因为这种优越感,美国认为自己在国际社会中享有一种特权,即使美国公民在国外违反了当地的法律,也会想方设法加以维护。有一个美国青年在新加坡违反当地法规涂鸦,按照当地法律被鞭笞四下,顿时引起美国国内哗然,以至于美国总统都要出面斡旋。美国宪法序言的第一句是“我们,美国人……”其中的“我们”是谁呢?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有比较成熟的移民文化。美国建国时就确立的主流文化是盎格鲁新教文化。但是来自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文化的移民,都可以成为美利坚民族的一分子,虽然他们某种程度上还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原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但是广泛接受了美利坚的核心价值,他们都是包含在“我们”中。令人吃惊的是,这个万国博览会的民族却有着强烈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指出,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主义攻击之前,90%接受民意测验的美国人同意这样的说法:“我更愿意成为美国的公民,而不是其他国家的一员。”38%的人支持这样的观点:“如果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像美国人,则世界更加美好。”(9·11恐怖袭击之后,同意以上观点的人分别上升为97%和49%)。美国密歇根大学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的测验结果与此相近,70%以上的被调查者宣称他们对自己作为美国人“非常自豪”。与此相对照的是,在其他同样是自由堡垒的西方民主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丹麦、英国和荷兰,只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者对他们的国籍“非常自豪”。

科技成就、军事力量、经济财富和无可匹敌的全球政治影响力无疑将造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美国人绝不认为他们是民族主义,用一位美国学者的话来说,“在美国,民族主义是不敢说出自己名号的”。因为这个词在他们看来是一个肮脏的字眼,与旧世界的狭隘和自视优越相关。很少有美国人承认存在着美国民族主义这种东西,他们只说他们是非常爱国的,但是刨根问底者要他们解释一下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区别,只有政治学者才能费尽巧思来证明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别。他们说,爱国主义是对国家的忠诚,而民族主义则是种族——民族优越感的情绪。实际上,二者之间难以区分,而且就其心理及行为表现而言,似乎本质上并无差别。美国民族主义真正与众不同的是,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其诸多表现方式非常自然,不着人为痕迹。一般的美国人确实都很爱国,甚至热情得达到盲目的程度。他们为自己是美国人而骄傲,为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而骄傲,天生就带着自我优越感。近些年几场战争的胜利,更让美国的民族主义信心爆棚,以为美国天下第一,谁都不能对美国说不。民族主义最强大的源泉之一是美国人普遍存在一种“公民自愿”的精神。不需要政府动员和介入,普通民众愿意通过个人主动或公民团体提供公共物品,“年龄不等、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所有美国人都组成团体”。美国人所秉持的美国优越信念在其社会、文化和政治实践中展现无遗:学校每天举行的爱国宣誓仪式,无处不在的美国国旗等。民族主义情绪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美国政治之中。政治家会利用民族主义获得政治利益,如候选人用焚烧国旗、国家安全等高度敏感的话题来攻击对手没有爱国之心。美国人对美国、对美国的成就感到自豪,坚信“美国生活方式的优越性”,他们认为美国通行的道德标准、数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特性和传统是世界上现存“最为先进的”,为了捍卫这一信仰,甚至愿意动用武力。因此,每逢战事,美国年轻人都会踊跃参军,无论是否是正义的,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人都愿意维护“美国精神”,为了他们的国家,“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打一场错误的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的民族主义者充分地暴露了他们的盲目和短视。国内关于萨达姆政府是否真的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资料不是没有,但是他们的表现是不想听,不想看,对出兵的高支持率,表明这些人并不在少数。

美国人不仅对自己的价值观非常自豪,而且认为这些价值观是普世性的。“上帝的选民”自然负有“神圣使命”,不能光是自己过着好日子,有责任和义务解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根据皮欧全球态度调查公司(The Pew Global Attitudes)的调查,79%接受民意调查的美国人同意“美国观念和习俗在全球推广是有益的”;70%的人说他们“喜爱美国的民主观念”。这种优越感并不为西欧所接受。在西欧国家中,只有不到40%接受民意测验的人赞同美国观念和习俗的传播,不到50%的人喜爱美国的民主观念,看来美国人有些自我感觉良好了,这些观点也并非普遍共享。美国是一个高度民族主义化的社会,他们的口号是“美国在全球负有的特殊使命”,美国要“保卫全球自由”,对此,美国学者美其名曰“英雄主义文化”。“二战”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民众中的民族主义更为膨胀。这使美国的决策者更容易推行其全球战略政策。而近年来,美国不断或政治干预或武力介入国际事务和地区争端。布什政府表现出的傲慢与偏见的态度,仍然能得到其国内社会主流意识和媒体的支持,也是美国式的民族主义在作祟。政治理想主义、民族自豪感与相对褊狭相结合造就了美国民族主义,因为这个原因,各国对于美国有双重的感情,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存在着两个美国,一个是民主和自由的乐土,充满着理想主义、普世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息,这是令人羡慕的,美国的实力和领导地位对世界的和平、繁荣不可或缺,但是美国的民族主义令人恼火,认为它不过是恃强凌弱、伪善和误入歧途的表现,引致了广泛的反美主义,甚至在某些国家,竞选人把敢于反抗美国的霸权作为了获得民众支持的条件。

●膨胀的激情

事实胜于雄辩,无论美国人怎样用爱国主义把自己和民族主义划清界限,事实上,美国不但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而且每当感觉遇到外来威胁时民族主义就会格外膨胀。法国人一向爱和美国闹别扭,美国在联合国提出的对伊动武新决议时,法国曾一再宣称将动用否决权阻止这一决议,美国议员大人们对此恼羞成怒,看见和法国有关的东西就气不打一处来,命令将众议院三幢办公大楼里所有餐馆菜单上的“法式薯条”都更名为“自由薯条”,“法国吐司”变成了“自由吐司”。不过,搞笑的是,根据好事者考证,“法式薯条”这道小吃原产地不是法兰西,当初先民们品尝后觉得很好吃,一激动,就想当然地把它和善烹小鲜的美食家法国人联系在一起,这道“法式薯条”的正宗产地是比利时。看来,这一次改名搞错了对象。国会议员的这个创意极大刺激了富有娱乐精神的美国媒体的想象力,掀起一股给法国商品更名的热潮,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各方仁人志士纷纷献计献策,指出仅仅改两道菜名不解恨,还有很多法国货名称要列在改进之列,一时间大家文思泉涌,不只是法国的,其他凡是不和美国站在一边的国家的东西都不能放过。不过法国人并没有如同美国人预料的那样火冒三丈,法国驻美大使莱维特目睹美国这场“反法”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一浪高过一浪,只是耸了耸肩说:“我感到很悲哀。”为什么悲哀呢?要知道,美国民主自由的象征——自由女神可是从法国移民过去的。没有想到今天,这个自由女神火炬照耀之地如此容不得异己之见。

这还算好的,民族主义更常导致的一种做法是,将国内法置于国际法之上,将美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各国之上,坚持美国利益永远第一,动辄单方面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布什政府的所作所为就明显带有这样的色彩,比如,拒绝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际义务,再比如,执意构筑导弹防御系统,一意孤行追求美国的绝对安全。一向认为肩负“全世界自由幸福”责任的美国人对于这个一意孤行、唯我独尊的新政府,支持率却一再攀升,反映了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在美国历史上,民族主义的思维,民族主义的行为,屡见不鲜。1812年的美英战争、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都强化了民族主义的情绪。改菜名来宣泄“爱国感情”也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人为了在精神上“惩罚”敌对国德国,把餐馆中的德国泡菜改名叫做“自由卷心菜”。最出名的要数法兰克福香肠被蔑称为热狗。在1898年,美国同西班牙开战,就是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推动下。因为这次战争,美国从此迈向世界大国之路,这客观上又助长了美国民族主义。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民族主义情绪急剧高涨,一方面增强了美国的凝聚力,但另一方面民族主义膨胀,美国怀疑日裔美国人的忠诚,对他们进行集中强制管制。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亲美国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美国驻伊朗使馆人员被扣押,美国反应强烈,采取了一些强硬措施,除了中止对伊朗军售、冻结伊朗在美资产和停止同伊朗的石油贸易外,还禁止在华盛顿的伊朗学生举行示威,并宣布对在美国的伊朗学生进行特别移民审查,凡是不符合手续的一律驱逐出境。时至今日,美伊关系还没有正常化,其背后就有民族主义的影子在作怪。

近年来,全球化加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全球化的进程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主义的抬头,美国也不例外,其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有所抬头。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美国国内一些人处于不利地位,因而竭力反对这一进程,要求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严格限制移民,逃避本应承担的国际义务。美国前总统卡特连任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民认为他的政策太过于软弱无力,丝毫不符合美国的大国形象。从这个角度看9·11虽然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倒是从反面帮了美国政府的一个大忙。布什总统刚就任时候的民意测验显示,人们对这位新任总统的工作满意度只有55%,对新政府也没有什么信心,小布什也许也正琢磨着做点什么树立威信的事。就在这时,9·11发生了,横空出世的恐怖分子,使美国的国际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美国人多年的优越感也在烈火和浓烟中“很受伤”。他们像是从梦中惊醒,原来灾难片中的事情真的可能发生,原来这样强大的国家也使有人敢以一己之利螳臂当车。多少年来,作为美国人常常为美国本土无战事而感到骄傲,每一次战争都为他们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让他们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一次,一觉醒来时发现,竟有人把美利坚财富的象征、建筑史上的杰作——世贸中心的双子大厦,以最惊世骇俗的方式顷刻间夷为平地。美国的心脏,无数次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五角大楼也被毫不留情地撞出了一个大洞,美国人第一次这么近地感受血与火的味道。美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起来。煽情的爱国主义巨幅标语牌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中心高高悬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规格的美国国旗,高大的建筑物,过街天桥,居民楼窗前、露台,汽车上,人们不厌其烦地表露内心按捺不住的爱国之情,音乐会上的第一支曲子也必定是全体观众一起合唱美国国歌。在人民火一般炙热的爱国情绪中,小布什抓住机遇,悍然出兵阿富汗,消灭塔利班、“基地”恐怖组织,迫使拉登亡命天涯。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对阵中,美国的胜利,在意料之中。只有少数人意识到这是胜之不武,恃强凌弱,大多数美国人沉浸在复仇的狂热中。9·11之前,还被看作“弱势总统”的小布什,满意度一下子狂升到了92%,成了新鲜出炉的“强势总统”,一路春风得意地连任。他所领导的政府威信自然也水涨船高。有趣的是,小布什似乎也看到了战争和他仕途的必然联系,在外交上他总是保持着强硬的姿态,树立“邪恶轴心”,把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擅长的安全问题上,其结果是世界反美情绪此起彼伏。半数以上的美国人认为世界人民并不尊重他们的总统。

●草木皆兵

代表新保守势力的小布什连任了。但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略有降温,“倒萨”时已经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也有人批评小布什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好战的总统,但是更多的人仍然支持着他,觉得他捍卫了美利坚的尊严,觉得他切实履行了美利坚解放世界的神授使命,觉得他个性鲜明。民族主义根深蒂固,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冲击,全球化的收益都流入了富人的腰包,美国国内失业率却一度上升,国内保守势力将这一切都归罪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一般说来,小布什所在的共和党较为保守,但民主党内部也出现了一部分保守势力。首次浮出水面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出现衰退,工人的日子不太好过,一部分民主党人认为与进口不无瓜葛,从那时起他们就显露出经济民族主义。但是1992年,民主党的克林顿力排众议,做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重要决定。尽管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但是克林顿一直坚持认为支持自由贸易是必要的,这种趋势也是不可阻挡的,对于自由贸易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补偿,比如对工人进行再培训,确保医疗保健、养老金等福利与雇主脱钩。但到了2006年,自由贸易主义确实已经不再是国会山的主流声音,主导视听的是反对自由贸易、全球化和任何一种温和的移民政策。

在许多关键性的众议院议员席位竞选中,清一色的是立场鲜明的经济民族主义。在宾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爱荷华州、北卡罗来纳州和威斯康星州等,民主党们赢得了全线胜利,他们达成了一个新的保护主义共识,他们坚信是自由贸易导致美国人失去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为了对国内经济实施保护,一致呼吁暂停签署贸易协定,声色俱厉地指责现任共和党人投票赞成《中美洲自由贸易协议》。有些人还呼吁对某些国家征收保护性贸易关税。这些候选人历数非法移民带来的种种问题,认为非法移民与恐怖分子一样难以应付,要采用强硬态度,甚至建议应该在美国与邻国边境修建一道阻挡非法移民的围栏。共和党人不无讽刺地表明担心某些民主党新议员会不会真的蠢到要用他们那些所谓理论管理美利坚。“为了保卫美国的就业机会,谢罗德·布朗敢于直面本党领袖,反对美国与墨西哥和中国签订那些导致无数工作机会流失海外的贸易协定。”——民主党众议员谢罗德·布朗的竞选广告尽管来自很多国家的竞争都有可能导致美国国内的就业机会流失,但经济民族主义者似乎始终对中国和墨西哥格外窝火。墨西哥和美国地理位置上唇齿相依,无论合法移民还是非法移民都非常地方便,美国对于这位“穷亲戚”一直没什么好感,甚至看到境内越来越多的墨西哥人有些恼火。而对于中国,除了经济竞争之外,还包含了技术民族主义倾向。FBI官员公开表示在美工作和学习的中国人都可能是从事特殊任务的潜在间谍。他们认为,中国窃取技术的方法已经“超出了FBI独立应付的程度”。俄罗斯等国家会派出少数专职情报人员进行间谍活动,而中国的做法更具隐蔽性,他们人数众多,分化在各个领域,以各种身份进行技术秘密盗窃。9·11之后,美国一所大学化学系录取了9名中国学生,但是最终只有一人顺利签证,原因就是美国政府已经将化学系设为敏感专业,不希望这一重要领域中国人涉足太多。要在美国的这些敏感部门工作一不小心就会惹火上身。轰动一时的“李文和间谍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此就不多评述了。

民族主义者到处鼓吹“中国陷阱”,让美国的华裔社会不胜其扰,在找工作时时常会受到歧视,排外倾向和越来越强烈的被害妄想,让民族主义者们想方设法断章取义,渲染“中国间谍”印象,国会议员考克斯抛出了臭名远扬的“考克斯报告”,一家主流媒体也推波助澜,捕风捉影、绘声绘色地说华人在美国开办的公司实际上都是间谍组织,中国留学生都肩负着“收集情报”的特殊使命云云。甚至不惜捏造事实,《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比尔·格茨炮制出一条新闻:“中国擅自将美国波音737商业客机改造成了军用侦察机!”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立刻吸引了美国人的眼球,口耳相传,中国人竟然在利用美国的技术发展军事,舆论哗然。虽然事后证明是假消息,一位联邦调查局官员还是愤愤地说:“中国人是什么都偷,我们拥有的领先10年的技术优势正在丧失。”中国陷阱问题一片风声鹤唳中。“IBM的研发技术和制造技术等许多领域都有可能为中国获取美国秘密提供机会。最令人不安的是,IBM和联想的案子只是中国大举在全球出击的一个例子。中国不仅要掌握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还在争取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金属、材料和地点,为中国成为非常具有支配力量的全球大国奠定基础。”——华盛顿安全问题研究机构安全政策中心负责人加夫尼联想并购IBM让美国政府都坐立不安起来。许多美国人总是认为,这次收购让中国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核心技术,而这些技术可能被用于军事目的。另一方面,早先联邦调查局就要求美国的大企业协助他们防范中国人用各种身份,从事商业、技术间谍活动,而这宗交易恰恰让中国获得一个立足点,助长他们进而开展工业间谍活动,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正因这种种的原因,使得华裔们的生活、工作产生了诸多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