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近看美国
33014500000015

第15章 黯淡的夕阳——在美国养老

●在地狱里仰望天堂

“美国精神”的核心在于,美国人相信美国给每个人提供平等机会,而不是现成的果实。所以年轻的时候,美国人都不遗余力地努力奋斗,处处比冒险、比刺激、比创造,整个社会看上去充满活力。占绝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就是拼搏奋斗的典范,但他们实际上是生活的最辛苦的一群人,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心人,一辈子供房、养孩子,甚至还没有那些领救济金的人活得滋润,很多人甚至无暇考虑退休以后的生活。

美国农村风光

每个人都会老,就像日出日落一样不可避免。老了以后怎么办?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联合国曾宣布1999年为国际老人年,其目的就是要提醒全世界重视老人生活福利与医疗保险问题。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2%,已经属于老龄社会;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以上。但美国的老人和家庭普遍都在回避这个问题。80%的家庭还没有考虑父母老了以后无法自理自己的生活时该怎么办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涉及了很多敏感的事务:金钱、感情、人力、健康等,谁都不喜欢这个话题。在美国,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显得比较理性。一方面,美国人很小就有了自立的意识,认为一个总是依赖父母的人是可耻的,轻蔑地称之为“Mom’s son”;另一方面,美国老人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不愿意依赖子女。另外,年轻人工作变动往往也比较大,通常在各个城市之间飘忽不定,与父母在一起的机会很少。美国老人也多不指望子女,但通常要在抚育供养子女读书成才之后才开始考虑自己养老。所以,即使青年时期倾尽所能,到老年仍然可能朝不保夕,异常凄凉。

美国乡村风光

现在整体的医疗水平提高了,美国的环境和新技术使得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很多老年人完全没有料到自己居然可以活那么大年纪。虽然这令人可喜,但也意味着退休步入老年行列的人,需要更多的财力物力才能支撑退休后更长时间的生活。由于房价上涨导致生活费用激增,有些老年人退休后将自己的房子卖掉,从沿海地区搬到房价较低的内陆地区居住,他们享受不起加州的阳光海滩。或者住进由政府或社区出资为退休老人提供的低收费的老年公寓,一进一出,可省下一笔钱做自己的养老金。

美国农村风光

在服务产业相当成熟的美国,有钱常常就等于有自主权。经济上独立自主,独立生活是绝大多数美国老年人所遵循的生活原则。如果有相当的积蓄,退休后的生活还会是不错的。在气候温和的加州,60岁以上老人能住进去的公寓庭园、山庄或大厦,花样特别众多,使老人“乐不思死”;如果无力或不愿自我料理生活,可申请办理“托老”;如果手中资金宽裕,他们自己还算“身强力壮”,还可以时而去世界各国旅游,其乐无穷。但前提是,老人要有足够的存款。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该尽早地来计划老年的生计问题,但现在的情况是,要存下这样一笔存款是越来越难,更多在未雨绸缪的人,对未来感到忧心忡忡。美国消费者联合会负责人斯蒂芬·布罗贝克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中等收入者的财富虽然有明显增长,但是这些财富不足以应付重大的紧急需要,更不用说为这些人退休后安享晚年提供保障。因此,出现较多美国人为个人财务担忧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许多美国的老年人觉得他们的黄金年代一点都不黄金。经济上来说,老年人常是挣扎着勉强度日。退休使个人收入骤减。虽然社会越来越重视老人的福利,由政府每月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生活补助费,即所谓“社会保证金”,但这些补助只是杯水车薪,不能补足差额。何况在美国现行的社会安全法中还有一条“退休收入评定”,规定若他们的收入超过一定标准,他们领取的退休福利金就会相应地减少,在社会年轻劳力已过剩的情况下,需要老年劳力退出劳力市场时,这一政策对社会是有好处的,但无形中为退休人员继续或重新工作的收入封了顶。虽然“退休收入评定”对70岁以上继续工作的人的收入不再封顶,但又有多少幸运儿经过了62岁到69岁的缓冲期,还能够挣出那份不用封顶的收入呢。正因为这样,老年人常遭遇营养、医疗照顾和居住环境的问题。从60岁退休开始算,每天3餐按只吃一个5美元的汉堡计,20年中大概也要消费近20万美元,各种医疗、住房和其他生活开销尚没有算在内。为数不少的老人,囊中羞涩,衣衫褴褛、面带菜色,有些老人甚至靠捡垃圾为生,有的甚至老死在家里也无人得知。对他们来说,美国确是“老年人的地狱”。

美国俄亥俄州风光

美国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曾发生过一件奇怪的抢劫案。63岁的老人Timothy Bowers打劫了银行,但他只索要20美元,并在随后将钱交给保安,待在大厅里等警察来抓他。法庭上他对他的罪刑供认不讳,并请求法官给他3年的监禁。他之所以怎么做是因为要等到66岁才能拿到养老金,但是在66岁前的三年他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按照他的年龄能找到的零碎工作也都是最低工资的,无法保障他的生活。于是Bowers只好出此下策,目的只是希望能在监狱里稳定地待上三年,有饭吃、有住处。公诉人虽然觉得这样会浪费纳税人的钱,但是更担心Bowers会为了保证自己能被关进监狱,而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经过心理测试,Bowers心智很正常,法官最后只得同意了Bowers的请求,关他三年。从我国内地和台湾、香港等地,随着子女来美国生活的华裔老人,基本属于没有生活来源的低收入者,他们晚年的经济来源就更没有保障了。一位年近70的华人老者在美国申请医疗保险补助时,尽管一直彬彬有礼安详平和,却在出具仅有的756美元的存款时热泪纵横,他难以接受自己竟是一个需要救济的老人,更难以想象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光景。然而事实上,他的凄凉景象远不止于此。在2000年底美国总统大选时,民主党的戈尔与共和党的小布什,都将他们的国内政策主轴放在了经济发展与医疗保险两大主题上,其中许多议题都牵涉到老人医疗保险与福利问题。由于美国的家庭很少作任何计划,加上政府方面的负担就越来越重,现在政府已将退休年龄推迟到了67岁,以缓解这部分款项对国家财政造成的压力。Bowers出狱后还需要等上一年才能领取养老金。

●谁说我不在乎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驻,拥有一个美好的历程。但是变老呢?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有多少人可以优雅地老去呢。尤其在美国这个以年轻人为中心的社会中,老化对人们而言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大部分的美国人都努力使自己看起来年轻、行动年轻并且感觉年轻。他们说自己的年龄时常开玩笑说自己是多少years young,而不是说多少years old。在亚洲文化中老年人是受到尊敬的,人们视老年人为经验与智能的资源,可是美国人则不然,在这个充满冒险和竞争的国度里,他们似乎比较喜欢年轻人,或者至少是“心里年轻”的人。处在迟暮之年的美国老年人,寻求各种不同的方法使自己更有活力,通常还是不愿意放弃现在的生活方式。为了保持强健的身体状况,他们参加购物中心的竞走俱乐部、健身课程甚至奥林匹克老人运动会。如一句古老的名言说:“你感觉自己有多年轻,你就有多年轻。”年轻人疯狂的聚会这是好事,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是年轻时生活方式的延续,看到老年人也保持着年轻人的健康、朝气蓬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无论老年人怎样不服老,怎么努力地想要赶上年轻人的脚步,还是被行色匆匆的年轻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独立”是美国的立国精神,独立自主在美国生活方式中分量很重,美国人追求“独立”几乎到了“迷信”的地步,能够自己做的绝不求人,他们从北方搬到南方,或者搬到中部沙漠气候的亚利桑那州,温暖炎热的气候免去冬天扫雪的负担,而干燥的沙漠气候可以减少关节炎发病。许多美国人一步步退却,不轻易放弃每一步,退休后,从大房子退到小房子,若体力下降,就会从小房子退到单元房,以减去庭园管理,诸如割草之类的事。如果体力继续下降,就从单元房退到部分护理医院居住,万不得已才退到养老院。即使政府方面给予老年人一定的补助,但无论如何都缺乏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温情。即使政府能够提供完善老人服务,也弥补不了这方面的缺陷。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爱幼不尊老”的国家,孩子代表了未来,而老人只是过去。美国人总是努力地向前看。老年人与子女之间,无论在对下一代的教育,还是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据统计,美国只有5%的子女愿意选择与年老的父母同住,于是很多老人很早就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脱离同在一个屋檐下“非客非主”的尴尬局面。不论经济多么富有,条件多么优越,老年人退休一般都是自己独居,或者到养老院,与猫狗等宠物为伴,非常孤独凄凉。美国的老人也是如此。法律对于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也很不完善,法律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养育的责任,却没有规定子女对年老父母有照顾的义务。美国老人自尊心很强,认为被照顾是很不光彩的,他们独处能力也很强,到处可见坐轮椅的老人,却没人推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学家贝林做过一项调查:她访问了6700位已婚人士,让他们为自己婚后不同阶段的家庭生活满意度打分,分数低表示不满意、不快乐。最低分是1分,最高分是7分。她得到了如下平均分数:子女降生之前是6.24分,有学龄前儿童阶段的是5.95分,孩子到了上学阶段的是5.89分,子女10多岁时是5.79分,有18岁以上成年子女时是5.99分,成年子女离家后便又上升到6.16分。而那些从来没有孩子的家庭,夫妻双方给自己的婚姻生活打分普遍都很高,平均是6.26分,并且整个婚姻过程都很稳定。由此得出结论,美国人不需要天伦之乐,真的是这样的吗?实际上即使是健康、能够自我表达的老人,也很需要照顾,希望看到儿孙承欢膝下。爱和生存一样是人的基本需要。美国的老人们大多很孤独、很寂寞。公园的长椅上、社区里、超市中,常常能看到老人们孤独的身影。他们的身体还健康,但表情凄凉木然,时不时会和路过的人说声Hi。如果有人回应,他们就会高兴不已。在街心花园里,寂寞的老人,总带些干粮,与鸽子为伴,寂寞地打发时光;有些贫困的老人还会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超市里经常会有陌生的老太太和别人搭讪,一聊上去就没完没了,因为太久没有人陪他们聊聊天了。更不要说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了。老人学的专家们呼吁,每个家庭都应该做好老人照顾计划。计划的最好时间,是在老人还健康,能够完全表达自己愿望的时候,这样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对老人今后的生活,以及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都是最佳的。有些人甚至曾经碰到年龄歧视的问题。有一位美国的社会学家派特·摩尔装扮成老人在街上游荡,结果人们多半对她很粗鲁,甚至骗她或抢她的东西。可是当她穿着年轻时,人们就对她尊重多了。独居的老人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危险,在暴力事件增加的过程中,老年人首当其冲地成为了牺牲品。有一位寡居的老人,因为患有严重的膝关节硬化只能靠轮椅活动。有一天他回到家发现家中被三个歹徒破门而入了,而三个歹徒见形迹败露,手段残忍地杀害了他。参与办案的警察都说,这是他见到最惨的一起案件。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美国老人家都有这样糟糕的经验,不过年纪大确实会遭遇一些特别的挑战。在美国,照料年老父母为年轻人增大了压力,而有的子女在成年以后对自己幼时的遭际仍耿耿于怀,认为自己不善待父母是对父母当年虐待自己的一报还一报,因此虐待老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诸如不给饭吃、盗窃其积蓄和社会保障金、谩骂以及将老人送往养老院的威胁等行为。因为母亲体质不如父亲强壮,年老的母亲比起父亲来更易受到虐待。

●银发危机

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组得出惊人的结论:美国自杀倾向最大的人群,并非是处于人生起点的青少年,而是那些处在年龄标尺另一端的老年人。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重为13%,但在自杀者中的比重却达到18%。他们比青少年更倾向于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现象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并不常见,明显与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有关联。退休后,老年人与往昔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分开了,社交圈子骤然缩小,常常只能靠追忆过去来遣怀,逐渐产生了隔绝感,对心理都产生不良的影响。通常还会伴随其他一些严重折磨老年人身心疾病,诸如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帕金森综合征等。孩子长大离家只剩空巢,如果再经历丧偶、丧友之痛,无异于雪上加霜,绝望感和无助感倍增,精神不稳定。这些将老年人置于自杀危险之下的因素,复合在一起,促使人们最后做出抛弃生命的决定。美国的耄耋老人中间,离婚越来越被接受,而且这种“黄昏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普遍。几乎要过完一生的时候,忽然发现双方不适合,离婚已经不是经历中年危机的四十岁左右人的专利。在55岁以上80岁以下的美国人中,离婚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而且越来越被接受了。根据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的统计,美国65岁以上人群的离婚率在2001年上升到了10%,而这一比例在1999年的数字则为7%。罗兰德·泰勒刚刚满70岁,是一个住在俄勒冈的退休电脑编程员,他的婚姻维持了38年,在比他年长的那些人中间,大多数人都是在40岁前后时候最容易离婚,而他虽然挺过了那一段时期,却在老年开始思变。在已届迟暮之年,却还闹起了家庭革命,这在外人看来多少也有些不可理喻,感情危机是首要因素。有的夫妇在年轻的时候感情基础就不牢固,在齐心协力把孩子抚养成人,拼搏完成共同的事业之后,家庭矛盾凸现出来,发现再也没有理由在一起了,无法沟通和相互容忍,对没有感情依然要厮守终身的传统观念逐渐难以接受,终于冲突逐渐升级,直至走向离婚。大概10年以前,人们到了这个年龄,只会考虑如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平静安详的生活,而绝不会琢磨怎么让自己的婚姻更有新意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寿命延长,这些60岁以上、事业有成的人们意识到,与上一代相比他们还可以有更长的岁月。起码还有二三十年的人生在等着自己,为什么要凑合下去,只有到了90岁时,人生才会真正地日薄西山。

男士们倾向于找更年轻的女性,他们觉得自己过得不够精彩,决定要像年轻人那样重新发现,或者发掘自己的潜质。而年轻女性也乐于向这样的男子投怀送抱。在过去的两年中,美国掀起了一股各大企业高级主管的离婚潮。美国第二大娱乐公司维亚康姆(Viacom)的首席执行官萨默·雷斯通(Summer M。Redstone),现年81岁,于2002年和自己结发52年的妻子分手,并于2003年与现年42岁的保拉·弗求那托(Paula Fortunato)结婚;74岁的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Geroge Soros),与49岁的妻子在结婚21年后分居;68岁的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与51岁的简·贝斯礼·韦尔奇(Jane Beasley Welch)离婚后,又与44岁的苏茜·维特劳弗(Suzy Wetlaufer)结婚。女性在经济上的逐渐独立,使得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反而是女性更容易提出离婚,她们的价值观和以往不同。她们上各种烹饪课程,练瑜伽,尝试各种新的东西去更好地理解自己,于是更容易受到一些情绪的感染,觉得婚姻生活不快乐,不充实,不沟通。高龄父母的离婚,受到影响的通常不只是一个家庭与一代人,尽管子女已经长大,即使是已经长大的孩子也需要一个家可以回,离婚后由于失去了父母的共同庇护,所以子女很容易感到漂浮不定,没有安全感。而那些被丈夫离弃的老年妇女结局更加悲惨。她们没有足够经济支持,只有愤怒与屈辱,而最根本的痛苦却来自于心理上,而非经济上。一个纽约女子66岁时离了婚,她维持了33年的婚姻销于无形。他的丈夫经常去欧洲出差,恋上一个英国女子,有一天她的前夫突然告诉她说,他同那个女子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他将财产留在欧洲,她感到自己被彻头彻尾地欺骗了。看着一对结婚30多年的伴侣扔掉过去的一切确实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一些社会活动家在四方奔走,做各种努力去挽救那些长期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