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09

第9章 国别史论《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是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它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是一本史料汇编,《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记载了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500年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通过上层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辩论来反映历史事件,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史论结合,在史学思想上是一个进步。而且,《国语》的记叙涉及到边远地区,也记载了诸如经济、制度、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可补《左传》之不足。

《国语》的作者也是有争议的,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术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的。

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国语》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重视人民在江山社稷中的作用。虚构的章节往往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如“骊姬夜半而泣进谗言”,非第三者能知,显然是作者援情度理的虚构,但却成功刻画出一个口蜜腹剑、阴险狠毒的人物形象,也是《国语》最具特色,最值得为之喝彩的地方。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国语》虽然记言多于记事,但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而是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了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的事件时,集中了一定的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如《晋语四》专写晋文公,《晋语七》专记悼公事,《吴语》主要写夫差,《越语上》主要写勾践等等。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但尚未把一个人的事迹有机结合为一篇完整的传记,而仅仅是材料的汇集,是一组各自独立的小故事的组合,而不是独立的人物传记。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起《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的,具体表现为: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在叙事方面,亦时有缜密、生动之笔,如《晋语》记优施唆使骊姬谗害申生,《吴语》和《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多为《左传》所不载,文章波澜起伏,为历代传诵之名篇。

知识小百科

《国语》章节介绍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主要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几个章节:

《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对晋国历史记录较为全面、具体,叙事成分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

《郑语》主要记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楚语》主要记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

《越语》仅记勾践灭吴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