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34

第34章 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言谈轶事的书。它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年)北魏攻下青州,他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四年(486年)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世说新语》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的。

当时,刘义庆门下聚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达400余种,编成该书。

虽说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

魏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礼崩乐坏,人们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标新立异,我行我素,凡事不因循守旧,放荡不羁,使得长期受压抑的人性、人情张扬开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舒展的时期。处于这种历史关头的知识分子,或深陷社会政治运动的漩涡,不能自拔;或寄情于山水之中,远避灾祸;或悟言于一室之内,参理谈玄。

嵇康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世说新语》里面第一次提到嵇康是在上篇中《德行第一》里面,其中第16条,作者记述了王戎的一句对嵇康评价的话:“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嵇康无疑是一个当下的理想人格的人物,王戎他与嵇康交往了二十多年,未尝见过他有喜怒之色。这话外之意,就是嵇康的修养气度非凡,喜怒不形于色。而正是这样的一个理想的人物,却又“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最终落的惨遭杀身之祸的悲剧下场。

除了嵇康,还有阮籍、向秀、刘伶、王戎、王羲之、谢安乃至钟会、钟繇、王蓝田、石崇等人物可以进行深入探究,都会非常精彩。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地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善用作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之大。《世说新语》是文字很质朴的散文,广泛应用口语,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延伸阅读

《世说新语》原名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的《世说》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为今名。《世说新语》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