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95

第95章 最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颜真卿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富有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法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开元间中进士。因安史之乱中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颜真卿熔铸汉魏两晋以来书法艺术的造型经验,汲取了篆、隶、行、楷、草的字形构架、结体形式和用笔特点,自创“屋漏痕”用笔之法。对于藏锋、中锋运笔,他所开创的“蚕头燕尾”笔法,点划显得更有力,被世人称“颜筋”。在楷书造型上,颜真卿吸取篆隶特点,将篆隶与楷书融合,并令字若浮雕,具有立体感。这是不少书家的楷书不宜写成大字,而颜派楷书写成大字更妙的原因。

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悲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德宗时,淮西李希烈叛乱。已是七十开外的颜真卿亲至许州 (治所今河南许昌)去做劝导。

李希烈得知颜真卿来了,使出种种手段威胁利诱,企图逼他就范,为己所用。甚至在颜真卿住处的院子里掘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在坑里。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的死活已经定了,何必玩弄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岂不痛快!”

李希烈自称楚帝后,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士兵们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足了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里烧!”

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火里跳去,倒是李希烈手下的人,拉住了他。

785年8月23日,李希烈想尽办法,终没能使颜真卿屈服,就派人将其缢杀,终年77岁。叛乱平定后,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德宗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颜真卿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行草书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他在平息安史之乱的战役中,经历了亲人全家死难的痛苦,在极度悲恸中写成的,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延伸阅读

颜真卿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

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

“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

“您瞧,这不是吗?”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

“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

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这就是纸。不信,我写给您看!”

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